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合法性是政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合法性理论是政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和近代的政治思想家对合法性理论的探索基本上遵循着理性建构主义的传统,尽管两者之间存有差别.到了现代,则出现了合法性理论研究理性建构主义向经验主义的转型.当代的合法性理论研究,则表现为理性建构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合法性理论是政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理论的明确提出及其比较系统的研究是近代以来的事情,但是由于合法性理论和国家政治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或者说,合法性理论本身就是研究国家政权成败、兴衰的政治现象的,因此,自从人类社会的历史上有了国家、进入政治社会以来,人们也就开始了对政治的合法性问题的思考。古代和近代的政治思想家对合法性理论的探索基本上遵循着理性建构主义的传统,到了现代,则出现了合法性理论由理性建构主义向经验主义的转型。当代的合法性理论研究,主要表现为理性建构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合法性理论虽然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命题,对其理解却存在诸多混乱。合法性概念既包括形式上的合法性——民众认同,也包含内容上的合法性——价值判断,合法性概念是二者对立统一的和谐体。  相似文献   

4.
以德治国:对合法性的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法性问题是由韦伯首次作出了系统研究的 ,而且韦伯的这个理论对 2 0世纪的社会学和政治学影响极大 ,特别是在政治学领域中 ,几乎所有的知名学者都努力根据合法性理论来分析现实政治并提出政治合法化的建言。哈贝马斯在合法性问题上是以反韦伯传统而著名的 ,他提出了揭示合法性的价值内涵的问题。我国近年来 ,也有着许多关于合法性问题的议论。但是 ,合法性的问题仅仅是与剥削阶级的政治联系在一起的。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而言 ,不是一个如何谋求合法性的问题 ,而是应当超越合法性概念的理论思路 ,走以德治国这样一条反映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根本性质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政治合法性涉及政治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何使政治统治取信于民。在政治哲学史上,卢梭最早提出合法性概念,他的政治合法性理论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并对当今中国的政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政治学中,明显存在着合法性的经验理论与规范理论二元化张力.经验主义合法性理论对传统规范主义合法性理论的终极价值之维进行了"祛魅",并导致了传统规范主义合法性理论的衰落.但是,由于经验主义合法性理论的极端"工具性"偏向,它又使得经过经验主义改造之后的合法性理论被纳入到了"政治话语操控体系",并成为一种"知识奴役"工具.反思经验主义合法性理论,寻求新规范主义合法性理论的重建已经成为现代性反思与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政治合法性概念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是指权力主体和公众领导与服从关系稳定和谐的客观状态。政治合法性基础一般主要包括:利益的满足,合法律性,权力主体的有效性,意识形态的支持,符合传统性,合道义性,个人魅力.政治合法性研究对政治学学科建设与正确分析政治现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政治合法性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为什么人们要认可并服从一定的政治系统.所以,任何一个政治系统都要追求一定的合法性基础.从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过程来看,合法性有实质合法性与形式合法性之分,二者如果保持适度的张力,是维持和稳定一定政治系统的重要合法性基础.自由主义作为西方政治思想史的一个主流分支,在西方政治生活中长期居重要地位,而哈耶克作为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其合法性理论在形式与实质之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希望在合法性理论日益成为当今我国政治学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之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合法性的思维历程:从韦伯到哈贝马斯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合法性概念是20世纪社会学和政治学的一个核心概念.韦伯以来,社会学和政治学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进入了谋求合法性的权术性追求,这是科学的堕落也是政治的堕落.哈贝马斯在怀疑韦伯以来的合法性问题讨论的方式和内容方面做出了贡献,以对合法性的价值追问而使他的理论告别了韦伯以来的那种对于合法性问题的权术性谋求.但是,哈贝马斯并没有对合法性问题的讨论以及政治体系刻意营造合法性的问题提出怀疑.所以,哈贝马斯在合法性问题的研究上也是有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0.
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把"合法性"概念置于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相分的框架之内,对我国政治权威合法性进行析解,是一个基本的理论课题。基于政治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及意义,揭示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政治权威合法性之困境,指出根本出路在于国家政治权威合法性的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确立国家权力、国家行动能力和国家权威的限度,以期政治权威合法性得以重构。  相似文献   

11.
文学批评是体现毛泽东与鲁迅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批评的方法两个层面,阐述了两位历史伟人在文学批评诸多观念上的相互默契、融合和一致。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文论"失语"的无奈与历史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传统论的“失语”,是中国论在20世纪世界化大背景下的必由之路。它既是中国论痛苦而无奈的抉择,又是中国论为追求科学精神和恢复学尊严而作的努力,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只有对此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使我们的论建设免于无谓的争论,脚踏实地地前进。  相似文献   

13.
加强文学理论实践环节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理论运用到文本解读的批评、鉴赏实践中去,就必须为他们架起一座从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而改革《文学概论》课程内容,增设《文学批评:从理论到实践》课,是一次有益的成功探索:教材选取文坛上影响较大的八种批评理论模式分别讲述,列出"理论发展概述"和"关键词点击"以侧重批评理论的梳理,通过"文学批评运用"和"批评文本解读"引入批评理论的实践运用和具体操作,加之学生课后的批评训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尝试文学批评的兴趣,有益于培养解读文本的能力,也能使他们在批评的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乔伊斯批评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伊斯批评,或者说乔学,已经成为一门学问,甚至一份产业,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可与莎士比亚批评,即莎学,等量齐观。了解乔学对于乔伊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乔学可大体上从一般性批评、《尤利西斯》之前的批评、《尤利西斯》批评、《芬尼根守灵夜》批评作总体考察。这四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重叠。一般性批评注重作家作品总体,大略包括读解性、评传性、批评性文字三大类;《尤利西斯》批评经历了一个从恶评到好评、从茫然不解到深入研究的曲折历程;《守灵夜》批评或以读解为侧重,或以批评为重点,与《尤利西斯》批评一起构成乔学中的双璧。  相似文献   

15.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强调三个方面的要求:批评是一种艺术;批评是一种理解;批评是"灵魂在杰作间的奇遇".这三个方面有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共同构成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  相似文献   

16.
对现代文学批评史的时间跨度进行界定是关系到如何看待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问题。温儒敏、许道明、黄曼君的三种代表性的分期模式是分别从文学、社会学和文化学三个角度进行的。而众多分期模式的存在与学者对现代性的理解、对话语权的争夺,以及对现代文学/文学批评的合法性的认识是密不可分的。对文学批评史分期的不断争论也最终推动了文学批评史研究走向纵深。  相似文献   

17.
“选本”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批评价值,因为选本隐含且能传递选者的文学批评观。从选本中,我们不仅可以管窥到当时社会语境的面影,看出作品的艺术成就,还可以悟出选者的目的、喜好和文学观点。此外,对选本进行再批评,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学批评价值。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独领风骚,古诗选本不胜枚举,而且各个选本又有所不同。从选本的差异中,我们可以发掘古代批评家借助“选本”这一批评形式表现出的人生价值观和文学批评观.进而探究“选本”这种文学批评形式的作用和影响,最终对“选本”这种直到现在仍然沿用不衰的文学批评形式和方法,形成正确的理解,获得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有自身特定的批判对象。从批判指向的目标看,科学的批判性表现在四个维度:对生活世界中经验常识的批判,对非科学领域思想观念的批判,对科学自身的批判,对科学技术及其影响的批判。即通过对生活世界中经验常识的批判而获得科学的认识;越出科学领域,对非科学领域的宗教、迷信以及伪科学等方面进行批判而解放人的精神世界;对业已存在的科学概念进行批判从而促进科学的进步或革命;对科学导引下的技术所产生的多重影响进行批判,为科学的发展护航,并为科学的合理性存在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19.
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在20世纪后期出现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代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中新兴的文学理论流派之一。从其发展线索来看,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经历了崛起、成熟、发展的阶段。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加深了人们对边缘话语和少数裔话语的理解与认识,成为当代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它的社会性无法割裂。因此,文学批评具有审美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二重性。文学批评的审美功能一方面表现为批评文本自身具有美感吸引力,另一方面表现为通过对作品思想和艺术的分析,深化读者的审美体验,增加读者的审美愉悦。文学批评在分析文学艺术性的同时,必然要涉及文学作品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关系,并对它们作出衡量和评价。文学批评的社会批评性质,不仅使批评在透视作品的社会性时发现其独特价值和局限,而且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评价,使文学批评超越审美和艺术的层面,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获得自身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