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即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中定。长期以来,对太极十三势论述较多,而对十三势中“中定”论述较少,使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对中定存在颇多误解。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谈谈对太极拳中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张三丰  王宗岳  林俊岸 《武当》2011,(11):13-15
十三势行功心解·释说(注:为区别于上篇,特更名为《十三势行功心解·释说》。)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换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中犹静也。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曲中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即(扌朋)(扌履)挤按采(扌列)肘靠进退顾盼中定。长期以来,对太极十三势论述较多,而对十三势中“中定”论述较少,使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对中定存在颇多误解。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谈谈对太极拳中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李紫剑 《精武》2009,(12):30-33
问: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一名三十七。太极拳谱云:“十三势者,棚捋挤按揉捌肘靠,此八卦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而对于三十七。诸书皆惜墨如金,不作解释.  相似文献   

5.
<正>太极拳运动以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开合有序、松柔连贯、刚柔并济、虚实分清、步如猫行等为主要特点。其中做到虚实分清是一项重要的环节。杨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讲:“太极拳术以分清虚实为第一要义。”这充分说明了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虚实分清的重要性和关键性。虚实分清要在套路中充分体现。其实练习太极拳套路的全过程都是在虚实转换当中来完成的。能分清虚实,才能做到周身轻灵。太极拳动作要求是上身立身中正而下身在屈腿下蹲的情况下进行的,如身体的重心坐于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为虚,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6.
这是练太极拳更为重要的准则。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术的标志,就是要求机体在精神、意识上的修炼。也就是说,太极拳更着重于内在的修为。《十三势歌诀》中说:“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全不费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以上所讲的可以归纳为三点。  相似文献   

7.
屠仲道 《中华武术》2007,(10):54-55
在武术的各种书刊中,诸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垂肘,松胸实腹,沉腰圆裆、气沉丹田等术语,随处可见,比比皆是,成为练拳人必背的口诀。然而,在练拳中,要真正懂得这些术语的理法,正确掌握要领,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领悟了,做到了,才算入了门。因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以古人的拳论为依据,对太极拳盘架子中的中正问题、呼吸问题、内气问题作了诠释。认为中正并非立身中正安舒;呼吸应取忘息,顺乎自然;气只应作气势、意念、存想解,并不玄虚。  相似文献   

9.
李秉慈,1929年11月生于北京。幼年为祛病健身而习武,追随太极名家杨禹廷潜心习拳达36年之久。 李秉慈体现了吴式太极拳“轻静柔化,紧凑舒伸,斜中寓正,川字步型”的风格。对吴式太极拳演练的转换,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斜中正、立身行”的定、  相似文献   

10.
张三丰  王宗岳 《武当》2011,(9):11-12
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大河",在《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为"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拥捋挤按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  相似文献   

11.
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特别重视习拳的质量,首重身法。武禹襄借鉴了射艺身法要领,根据太极拳之需要,强调走架要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见《十三势行功要解》)。并规定《身法十要》: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腾挪、闪战。后来郝月如先生又增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共十三项,成为武派传人必须遵守之身法要领。武禹襄宗师生前对这些要领并无文字解释,第一个作解释的是郝月如先生。其弟子徐震在《太极拳发微·练拳第八》中对武派太极身法要点也做过概括。多年前依据师门心法,我对武派太极拳身法也做过浅释(见《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57~62页)。伴随着练功体悟,深感昔年解释仍有未尽意之处,所以再做补充修润,供太极拳爱好者参考,并请高明指正。  相似文献   

12.
陈雄 《中华武术》2006,(5):20-20
教我练拳二十载的恩师林墨根先生说:“不要小看‘起势’动作简单,其要领贯穿于整套拳架大松大柔之中。”有练家喻“起势”乃太极拳架之母,确实言之有理。在练此势两手臂未举之前,应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自然站立、立身中正(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对应成一直线)、全身放松(其中肩井穴、膻中穴、劳宫穴、涌泉穴尤为重要)、头颈竖直松开上领、下颌略向后收,两眼向前平视,静心平气,含胸拔背,然后准备做起势动作。  相似文献   

13.
马杰  唐金柱 《武当》2005,(1):12-15
“武当太极十三势推手”是武当玄门丹派门内独有的一种推手锻炼技艺,也是太极拳技击用法训练的重要手段,它和“武当内功太极拳”套路相辅相成,拳架可谓理论,推手即是实践,当拳术套路炼得纯熟细腻,中正圆满,能内外合一,虚实刚柔具备之后,就可将在练架中得来的刚柔内劲,运用到练习推手对抗中,以充分发挥推手的独特技法。  相似文献   

14.
刘树春 《武当》2005,(9):17-18
“太极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凡练习太极拳者都将这段话熟记于心。按照上文的说法,掤捋挤按是“四正”的方向,即东南西北;采挒肘靠是“四隅”,也就是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四个方向。“进退顾盼定”是前后左右中五个方向,取的是东木,南火、西金、北水和中土之义。前八字暗含八卦的八方,后五字则合五行之数, 共为十三势。以上是比较普遍承认的  相似文献   

15.
王志远 《中华武术》2005,(10):36-37
(1)本篇采自【微本】。杨氏家藏古抄本题作《十三式歌》,【李本】题作《十三势行功歌》,【郝本】题作《十三势行工歌》,【图本】题作《太极十三势歌》,【孙本】题作《十三势歌诀》。  相似文献   

16.
关振军 《精武》2006,(12):44-44
太极拳有“八门五步十三势”之说。八门讲的是八种手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五步说的是五种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太极拳先贤把阴阳、八卦、五行引入拳理,用以表示太极拳动作的变化。太极拳手舞八方之位,足踏五行之轨,合之数为十三。  相似文献   

17.
山令誉 《武当》2003,(10):16-17
论掤劲八法招法与张三丰十三势功法差异 陈鑫的掤劲八法等十三势理论与张三丰十三势理论相比较,虽然都冠名太极拳,但陈的十三势是进攻招法,张的十三势是防御功法。名称相同,拳理却不能相提并论。它们主要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武式太极拳桩功,是提高太极功夫必修之功法,分为定步站桩与活步桩功两种。定站桩是利用静态方式来修炼,站桩是静中求动,以静求整,以静培势,以静易身。站桩是静态的知己功夫,而活步桩功是利用静态桩功所练出的自身坚韧的支撑力及静态浑圆力,融入动态桩功的练习。活步桩功是以太极拳十三条身法(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顶、吊裆、裹裆、护肫、腾挪、闪战、气沉丹田、尾闾正中、虚实分清)为基准,五行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及多种劲道变化随势而生。,  相似文献   

19.
王辉璞 《精武》2007,(4):40-41
桩步又叫桩功,因桩功是拳术中的一种很重要的基本功夫,所以它既有强壮身心(能使体内的中气保持中正安舒)之功,又有稳定平衡之能。太极拳中有很多桩步练法,这里只介绍吴氏太极拳中最基本的四种桩法。  相似文献   

20.
江少华 《精武》2006,(10):40-40
吴氏太极拳有两大特点,一是带功走架,二是非常容易做到“尾间中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