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新的课程背景下.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  相似文献   

2.
一、谁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公 “课堂教学是一个大舞台,但这个舞台上只能有一位主人公,要么是教师,要么是学生。”“教学应该是一个‘偏正词组’,但究竟是偏‘教’,还是偏‘学’,这就代表着两种教学理念,如果是偏‘教’,轻‘学’,教师则是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并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听命于教师的教学;偏‘学’轻‘教’,学生自然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语文教师的教学只是服务于学生的而已。”  相似文献   

3.
正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语文老师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当语文课堂出现了跟预先设定的教学方案不一致的"教学意外"时,很多语文老师作出的决策是忽视"教学意外",强迫学生的思路跟着教案走,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张如江 《现代语文》2008,(9):107-108
刘国正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要追求活。怎样才算得活呢?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发你,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欲罢不能,其乐融融。”“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把课教“活”,使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科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毋庸讳言,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与此相违的现象。具体为:一、以教案为本教师过于依赖教案,进入教室如同进入车间,严格按教案的程序组织教学。提问时循循善诱,极力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教案的“轨迹”,如遇启而不发的学生,或语重心长地教诲一番,或弃置一旁,请出“高手”代其回答了事,以保证课堂教学进程顺畅,教学任务按时完成。从表面上看,这些教师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他们完成的只是其写在教案上的任务。二、以课…  相似文献   

6.
戴涛 《家教世界》2014,(10):55-56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的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的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相似文献   

7.
袁雅玲 《新疆教育》2012,(14):24-24
新课程改革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智慧、诗意与精彩,也带动了更多的教师开始认真审视课堂,思考常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透过零零总总的课堂表象,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让人隐约地感到一些担忧。在听课调研中,许多教师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我现在越来越不会教了,语文课到底教什么?且不说教师的教学理念问题,仅此一问,不得不让人想到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虚空”现象。大量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冷落了原本应该热读的教科书;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热热闹闹地把“与文本对话”抛在了一边……再来看看收益,占了最多课时的阅读教学总是每次考试中失分最多的项目。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到底缺失了什么呢?1调查目标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虽然我们预设了教案,但教学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道前进,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节外生枝”。我们以往的做法是:学生学的过程要顺应教师教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学生的“节外生枝”甩开,按自己的原定方案进行。这种做法是以“教师为中心”,  相似文献   

9.
任永生 《学周刊C版》2011,(7):109-109
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这句话说明了,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课堂,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它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将知识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课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要服从且服务于学生的“学”,就是把“教”立足于向“学”的转化上,即变“教”为“学”,让学生的“学”逐渐摆脱教师的“教”,使他们不断地走向独立自主,走向创新。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的个性,并使其得到逐步的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篇课文的板书设计,凝聚了教者的巧妙构思,反映了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一部精巧别致的微型教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板书是教师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经过反复思考来精心设计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形式新颖,善于启发,引人入胜。板书设计不仅利于“教”,还要利于“学”。因此,教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以学定教”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整教学顺序,并作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强调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语文学习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想要他们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的要求。简而言之,“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师的“教”。“以学定教”的“学”主要是指文本教学要达到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以学定教”的“教”包括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以学定教”是在学生的“学”中来落实适合学生的“教”。因此,如何创建适合学生的“学”,以及学生喜欢的的语文教学课堂,成了“以学定教”能得以成功实行的关键,也成了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联系工作实践谈谈以学定教的语文课堂应有的三个创建。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机智。唯有“教师教得活”,学生方能“学得乐、学有成”。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以“活教”促“乐学”的一点想法。  相似文献   

13.
袁雅玲 《新疆教育》2012,(15):38-38
新课程改革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智慧、诗意与精彩,也带动了更多的教师开始认真审视课堂,思考常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透过零零总总的课堂表象,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让人隐约地感到一些担忧。在听课调研中,许多教师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我现在越来越不会教了,语文课到底教什么?且不说教师的教学理念问题,仅此一问,不得不让人想到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虚空”现象。大量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冷落了原本应该热读的教科书;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热热闹闹地把“与文本对话”抛在了一边……再来看看收益,占了最多课时的阅读教学总是每次考试中失分最多的项目。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到底缺失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教案是对教学设计的进一步加工、概括和梳理,是教学设计的文字表达形式,是教师备课的结晶,上课的备忘录.如果说教学设计阶段教师的精力主要花在思考上的话,那么教案编写是教师内部语言的外化.在这个外化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划必然得到进一步精确化和系统化,就像建筑设计师把头脑中的创造想像转化为设计图纸一样.对于教师来说,教案虽是人人要写,课课要写,但要真正写好,却很不容易.要想写好教案首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还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懂得教学规律,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学设计用表格式教案更能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教”和“学”是教学工作的两个侧面。怎样处理教和学的关系,是各科教学中的根本问题。教师要传授知识,学生要接受知识,这是需要的,但如果只是“授”和“受”的关系,甚至是“填”和“装”的关系,那决不会取得预想的效果。教师教的,学生就会;(也不全会)教师不教,学生不会;离开了教师,学生寸步难行,这种不正常现象,已被许多教师觉察到了。教和学这两个侧面中,学是个主要侧面。教是为了促进学,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只是给学生“讲书”,而要教会学生“读书”,即培养他们看书学习的能力。历来,许多科学家登上科学技术高峰,不仅有天赋和前辈的悉心指导,而且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这种教学关系甚至曾被视为天经地义、不可移易的教育教学规律。客观地说,先教后学并非毫无道理,但它留下了一系列它自身无法根治的痼疾:“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因此,尽量少教多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这种教学关系甚至曾被视为天经地义、不可移易的教育教学规律。客观地说,先教后学并非毫无道理,但它留下了一系列它自身无法根治的痼疾:“教”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考虑到农村封闭住读学校的情况和学生情况,开展“少教多学”的研究实践,探索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精心设计”之弊端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教案“精心设计”:套你没商量有些教师备课,教案撰写可谓用心良苦,开头导入、中间进程、结语安排,丝丝相扣,步步紧连。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设计课堂教学思路,教学思路不精心设计,语文课堂不就杂乱无章了吗?这话不无道理。然而,教案(思路)设计精心过了头,就与新课标的精神相悖了。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多从教师“教”的层面考虑,因而,这样的设计更注重是否教得流畅,是否教得漂亮,是否教得成功。而新课标则侧重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教案框得太死,何来自主?统得太严,如何合作?套得太牢,怎能探究?何况,…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而课堂教学又是教学工作这个中心的中心,因为中小学的教育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如果素质教育不落实到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课堂学教学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理想的进程是学生按教案的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于是,课堂成了“舞台”,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成了“观众”…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课堂教学以“问答式教学法”为主的今天,教师的提问经常会出现这些问题:问题琐碎,杂乱;问题或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甚至偏题。学生要么无需思考,要么无所适从;由此,学生感到一直被老师被动提问,有时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故意不思考、不回答老师提问的逆反情绪。教师放不开手脚,对教案是“步步为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