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结合自己学校的校企合作的经验,提出了对营销实训课程进行改革的一些思路,深化校企合作的成果.从而促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2.
企业作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资源的重要分享主体,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其应当履行的专项社会责任。强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社会责任有其特定的价值意涵。为此,企业应自觉履行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社会责任的主体责任,政府应强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社会责任的奖惩机制、监督机制和吸引机制,促进企业切实履行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建设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制度体系入手,提出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制度体系、确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基础性问题、明晰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制度的经费来源及扶持措施、明确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形式及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确保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制度内容保障受教育者权益、确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的法律责任及法律制裁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构建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要明确校企合作活动中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是要确定各主体间的关系及其协作方式。明确主体是前提,协调好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是关键。文章在分析现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契约关系现状的前提下,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各主体利益诉求入手,明确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内容,以契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从多个层次构建校企合作的契约关系,旨在为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农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企合作的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通过调查了解农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动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构建农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高职院校招生与企业用工相互关联。为克服校企各行其事,招生、招工不协调的问题,应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招生招工宣传、合作培养、就业保障等方面全面协作,促进形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互动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的良性机制。  相似文献   

7.
校企合作发挥学校与企业的教育优势,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组织保障。校企合作有多种模式,主要可以划分为学校主体式、企业主体式、共同主体式三种类型。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日益改变着职业技能结构,凸显学校教育的优势。终生学习改变了职业教育终结性教育的定位及其人才培养质量规格预期,使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成为多数国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形式。然而,“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面临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法理角度深入细致的分析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体,即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四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并以此为视角提出了一系列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建议,包括修订《职业教育法》、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法》、清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规等。  相似文献   

9.
<正>杨进、张健在《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3期中撰文,分析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的现存问题,归纳了校企合作双主体的多维博弈,并提出了为实现合作博弈双赢的整合举措。校企合作是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双主体是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关系不可分割、地位同等并列的教育承载者和担当者。但我国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仍存在政策上落实不力、体制上模式乖离、管理上政府缺位、实践上缺乏  相似文献   

10.
立足互惠互利 实现校企双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应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把握校企合作结合点,建立互惠互利机制,实现校企双赢,探索校企实质性合作的途径,实现校企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职教集团的路怎样延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教集团是一种由多个成员主体自愿结盟、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组织方式,它以专业和行业为纽带,以骨干示范职业院校为核心,以相关职业院校为成员,联合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相关组织,推进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与校校合作。职教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形式。  相似文献   

12.
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及其运行的基本组织形式.依据学校和企业的角色和地位不同,校企合作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学校主体式、企业主体式、共同主体式.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三种基本模式具有不同特征,发挥职能各有侧重.学校主体式和企业主体式模式各有优势和局限,克服各自局限,发挥各自优势,学校和企业融合为承担现代职业教育机构,形成共同主体式模式,才能达到校企合作的理想境界,高质量履行现代职业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融合的关键举措,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为了促进和保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仍存在诸多挑战,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不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的长度、广度、深度、效度不高等。因此,从政策建议的维度而言,需要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专项政策法规,注重政策的配套性;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制度体系,注重政策的可操作性;明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中政、行、企、校等各方利益主体的责权利,注重政策的落地性;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效度的评价与监督体系,注重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重要一环,因而系统考察校企合作主体参与合作的动因是至关重要的。文章在分析我国现阶段作为校企合作主体的企业与职业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基本动因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企业与职业院校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动力不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巩航军 《教育与职业》2007,(21):155-156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一汽丰田公司合作建立T-TEP学校,真正实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并且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实现了双赢,完成了职业学院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堪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发展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校企深度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校企一体化办学新模式的出现成功破解了此项难题。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经历了单主体到双主体再到一体化的发展阶段,校企一体化办学的产生是产业发展、市场机制、职业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代表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校企合作的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校企双方只有通过市场的通道,按市场规律去发挥各自的特长,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才能实现全面合作和长期合作,进而实现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为上升到法律关系层面来研究,提出了校企合作法律关系主体应当有四个,即职业院校,相关行业、企业组织,政府及学生;校企合作法律关系的客体是职业教育行为;校企合作法律关系的内容应限定在职业培训上的权利和义务.主张我国应尽快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引导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走向法治.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摆脱校企合作面临的困境,需要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与责任。校企合作实质是各主体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寻求“合作共赢”的过程,因此,有必要构建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各利益主体在共同体内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其中,政府是主导者,行业是指导者,职业院校和企业是直接参与者。  相似文献   

20.
课题     
2015年4月10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国家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治理结构、实现途径和政策研究”课题开题。课题负责人、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教授代表课题组全体成员做了开题报告。他指出,聚焦研究的时代背景、政策背景和实践需求,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产业创新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持城市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要认清,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产业、市场脱离较为严重,缺乏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中尚不具备主体地位。总体上看,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既有法律层面、管理体制层面的问题,也有激励机制和职业教育办学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因此,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实现不同利益主体资源共享、彼此依赖,形成互惠互利和相互合作的机制和组织机构,需要从治理和治理结构的视角重新审视校企合作中同样具有主体地位的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