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1+1+1"军地两用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下,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发生转变,校院合作建立"双主体、双环境、四对接、六到位"的管理机制,确保了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5+1+0.5"培养模式在3年制高职护生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级3年制高职护理专业6个班随机分为对照组(n=175)和实验组(n=168),每组3个班,对照组采取"2+1"传统培养模式,实验组采取"1.5+1+0.5"培养模式,比较两组护生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及儿科护理学期末考试成绩,毕业前1个月,采用《临床思维能力考核评分表》评价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并考查护生心肺复苏、无菌技术、静脉穿刺、中心吸氧、吸痰、导尿、暂空床等常用护理技术的掌握情况。结果:实验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期末考试成绩及临床思维能力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护生心肺复苏、无菌技术、静脉穿刺、中心吸氧、吸痰、导尿、暂空床的考核成绩显著上升(P<0.05)。结论 "1.5+1+0.5"培养模式有助于3年制高职护生掌握专业知识及常用护理技术,并提高其临床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分析珠三角模具行业转型升级时的现状,归纳了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能力结构维度,指出了主流模具企业对应的高端人才的关键能力,包括制造能力、设计能力和信息化管理能力。并详细阐述了"1.5+1.5"二阶段技能进级的模具高端人才的培养模式,即1.5年校内教学工厂培养模具全流程设计制造的中等技能,1.5年校外主流企业现代学徒制方式培养模具高端人才的关键能力。  相似文献   

4.
"理论不精、技能不强"已经成为影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是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现状谈起,结合我校"1+1.5+0.5"的办学模式,阐述了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5.
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标准,结合我校制药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成果和已经通过全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现实,在具有制药工程专业学位授权资格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研究,提出基于卓越计划的制药工程专业本硕一体化培养新模式,打通制药工程本科和专业学位一体化培养屏障。本硕一体化培养按照2.5+1+1+1.5的模式,2.5+1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践实习和毕业设计,1.5年主要在学校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开展并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工程硕士毕业论文期间,采取"双导师制",由学院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按照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完成研发型工程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本科部分专业课程和研究生专业课程打通,体现本硕一体化的课程特色,使课程体系达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形成制药工程专业本硕一体化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新模式,为现代制药企业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工程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是我国目前极力倡导的幼儿师资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为了在扩大该专业招生规模的同时保证人才的质量,并突出五年制与其他学制相比的优势,文章主要探讨了"2.5+1.5+1"的培养模式及其优势,提出了一些实施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探索出更适合当前社会的一种新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高职涉外经贸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有两种模式:一种是"1+X"人才培养模式,另一种是"X+1"人才培养模式。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具有同质共性,即培养的都是复合型涉外经贸高技能人才,但是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结构和人才培养专长都有各自的特点。根据涉外行业企业对涉外经贸类专业群"1+X"型人才与"X+1"型人才的评价和要求,需要创新"1+X"型人才与"X+1"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行"1+X"型人才与"X+1"型人才培养教学力量的强强联合,达到优势互补。另外,还要深化工学结合,建立涉外经济行业的产学研联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重点培养"1+X"型与"X+1"型人才的终身学习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职工教育》2014,(24):79-80
通过对英语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为护理专业建设及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依据。通过选派教师出境学习,境外引进师资,实施教师英语培训等一系列"内培外引"工作优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暑假全外教培训、香港的5+1培训、专业学习的夏令营等,达到优选优培提升学生素质培养,使学生的英语能力、综合素养和就业优势均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9.
为提升化学师范生就业竞争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本文提出了化学专业试行"1+1.5+1.5"分段基础上的分类培养模式。化学专业分类培养遵循"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办学理念,按"低年级夯实基础,高年级分流培养"的原则,形成"基础平台+方向模块"的弹性课程体系。实现分类培养还需要相应的师资条件、实践教学条件和制度条件支撑。  相似文献   

10.
高校英语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还要求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学生的语用能力。结合国外一些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基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油田专业性英语人才要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构建具有油田特色的"1+1"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临床医学专科专业培养乡村医生人才模式;方法:采用现代学徒制委托培养模式,学历学习和规范化培训"3+2"系统衔接,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临床实践"1+1+1"分段协同培养,政行校院四方合作、协同育人;结果:教学内容针对性、实用性更强,就业与需求相对接;结论:多方协同、合作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是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医生的有效人才模式。  相似文献   

12.
探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方法:选择我院(3+2)护理09-1班和(3+2)护理09-2班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其中(3+2)护理09-1班为实验组,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3+2)护理09-2班为对照组,进行传统教学方法教学。采用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评价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对"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普遍认可,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应变能力、独立工作和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的形成,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增的就业压力下,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备受关注。"1+n导师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易于实现"个性化培养"的要求,对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本科生"1+n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以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对国际化高端技能人才的热切需求,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培养相关人才成了高职教育的一个热点理论问题。文章在对"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概念进行分解的基础上,以其内涵分析为依托,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高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1+1"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赵翠霞 《成才之路》2022,(14):109-111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解、演示、训练为主,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文章探究虚拟仿真训练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从护理学专业随机抽选两个班级进行研究,其分别采取传统急危重症护理教学方法以及虚拟仿真训练教学方式.研究结果显示,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应用虚拟仿真训练模式可以提...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现代服务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势必要加速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量,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办学模式,成为解决现代服务行业人才需求的捷径,需要进行细致的探讨和研究。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和青岛商至信集团合作实施"1.5+1.5"模式,建设"校中厂",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该模式要求校企团队共同跟踪合作过程,细化合作模式中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建立长效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地方师范院校数学专业人才分类培养存在以下问题:注重数量指标,忽视质量要求;定位不准;教育理念滞后,教学资源不足,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措施不完善,动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地方师范院校数学专业人才分类培养可以采取以下6个方面对策:确立"2.5+1.5"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分类培养目标;按照人才分类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构建高质量多样化师资队伍;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企业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国家相应出台了"1+X"证书制度,指导职业院校培养高水准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企业对新型技能人才的高标准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贯彻实施"1+X"证书制度,顺应新时代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体现了高校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是高校应尽的社会义务.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做了大量有益的尝...  相似文献   

19.
"3+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有很多方案,本文对"3+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进行分析,论证了"3+大综合+1"高考科目设置的优势,提出"3+大综合+1"是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方向,它的实行必然会对中学教学和高校改革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推动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需要农林卓越人才的培养,卓越人才培养符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农业学科的重要学科,其人才培养方式与其他学科既有共同点,又有独特的鲜明特点。本文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支撑体系、深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得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卓越人才的培养应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构建完善"3+1+1"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型学习模式,培养创新性人才;同时需加强专业外语教学,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以期为高等农林院校制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