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杭秀美 《考试周刊》2013,(87):94-95
良好的导入能在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基础上,更好地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便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运用.本文围绕导入的方式运用,从问题设计、媒体运用和情境活动等方面的阐述相关策略方法,旨在活化教学教学过程,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导入方式的活化,能帮助学生在深刻认知感悟课程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增强理解感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英语教学强调对资源的开发和活化,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感知过程中能够紧扣资源,不断拓宽认知思维和强化认知。按照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来活化课程资源,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内容,不断增强语言表达实践运用能力。丰富课程教学资源,融入生活化的元素能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更为深厚的情感和认知印象。生活化教学模式运用能让课程更体现人文性,能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开阔知识视野,活跃学习思维。  相似文献   

3.
衣宏英 《考试周刊》2013,(76):93-94
任务型运用于英语听力教学能在有效优化听力认知感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为学生明确一定的听力学习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听学过程中形成有意识注意力和集中力,更好地丰富理解思维感知.探讨任务型听力教学,能使得学生在活化认知感悟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敏锐的语言信息感知意识,促进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的内化生成.  相似文献   

4.
姜茜 《广西教育》2014,(17):96-97
语言信息筛选和感知是阅读理解的核心,也是衡量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指标之一。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习惯来选用适当的信息导入方式,能在拓宽学生认知感悟思维的基础上,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认知感悟体验。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习惯和语言信息运用情况来优化信息导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发现文本中的有效信息内容,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正"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英语知识的被灌输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实践者,能在增强他们认知感悟的基础上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动力潜能。由此可见,建构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本主义教学理念,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和升华认知感悟;另一方面,体现了尊重学生学习差异发展的需求,能便于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让学生在和谐情境中带着激情主动投身课堂,能使得他们丰富认知感悟思维,主动善思活学。围绕课程知识要点创设思考题目,让学生带着好奇融入课堂,带着问题主动思考,形成正确语言学习感知与思维方法。紧扣语言知识要点丰富导入,能使得学生在主动阅读教材文本的过程中自觉调整学习策略,提高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入方式的多元化,更能够使得学生在启发思考和主动提问的过程中展现学习主观能动性和活力。1.紧扣学生关注热点设计问题,启发联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英语课程教学中思考探究、媒体课件以阅读要点等方面阐述教学导入的相关策略运用,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围绕课程资源配置,注重突出要点,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强整体学习的意识,激活学生学习认知思维,通过优化资源帮助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认知思维,更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教学的有效导入效果。  相似文献   

8.
情境教学模式运用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活跃学习思维的有效途径,增强学生语言学习认知体验,促进知识技能内化生成。本文从自由表达、合作探究和实践活动来阐述情境合作教学策略运用,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课程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探讨情境合作教学策略运用能有效优化资源,激活学生英语学习内驱动力,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正"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全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制定多样化教学策略,能在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基础上,帮助他们更好增强认知感悟,促进语言知识技能内化生成。差异化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在发挥因材施教作用基础上,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思维策略,指导他们根据课程学习内容进行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促进知识技能内化生成发展。一、设计差异化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灵活选择依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实践运用能力等不同,设计具有  相似文献   

10.
张小群 《考试周刊》2010,(51):107-107
课堂教学导入是课程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必不可少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好课堂教学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学习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语言学认知规律和文本学习内容要求,创新教学思维模式,对导入予以合理的设计,从而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加投入地进入文本学习环境之中,培养他们正确的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11.
徐秀凤 《考试周刊》2014,(21):99-99
利用话题导入课程教学,是活化教学过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利于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和积极学习的情感。抓住话题的新鲜、趣味和质疑性活化导入方式,是丰富学生学习认知体验和提高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的必然需要。探讨话题导入方式运用,能在有效优化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使得学生在情趣话题的引导下主动学习探究。  相似文献   

12.
吴艳 《成才之路》2012,(31):66-66
通过开放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英语学习环境氛围,更利于增强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和认知感悟体验。情趣化生活情境模式运用是体现开放性教学的重要形式,更是丰富课程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形成多元化英语学习认知思维,促进语言知识技能内化生成。  相似文献   

13.
陈慧 《考试周刊》2014,(95):91-91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利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与动力,增强认知感悟。作者认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发展需要创设和谐情境、创建探究任务、创新实践活动,从而有效活化课程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学习认知思维情感。探讨三创方式,能在指导学生主动表达运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敏锐的语言表达信息意识,开阔知识视野。  相似文献   

14.
邵桂萍 《考试周刊》2011,(74):132-132
英语课程教学过程及其模式运用是提高学生语言学习和使用能力的关键.要能够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感悟文本知识.加深学习感悟,提高学生理性运用思维的能力。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和潜能,体现学生课程学习主体价值意义.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多元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综合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卞晴明 《考试周刊》2011,(76):120-120
运用多元化的方式来导入话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语言文化学习知识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语言学习表达内容。作者就话题引导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加以探析,阐述运用多元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李春艳 《考试周刊》2014,(60):99-100
英语的交际性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优化教学环境氛围,引导学生在彼此交流和互动合作的前提下学习和使用英语。探讨英语的开放性教学,利于体现课程的交际性和情趣化特点,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开放化教学为手段,注重合作探究的综合运用,能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帮助他们增强认知感悟,促进语言知识技能内化生成。  相似文献   

17.
陈云秀 《考试周刊》2014,(87):123-123
本文就多样化的导入对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集中力的促进作用作探析,阐述多元化导入能有效活化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开放化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主动探究问题。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任务话题、模拟表演等导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生成。探讨多元化导入运用能更好地活化教学情境氛围,为优化教学过程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刘水 《考试周刊》2010,(51):119-119
现代化的英语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在课程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不仅能够丰富课程教学的容量,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语言学习感官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本知识的理解感悟。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是对英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补充和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满足学生的语言学习发展需要。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就是在优化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借助现代化的课件展示丰富学生的语言认知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以提高语言运用技能。  相似文献   

19.
导入式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利于课程的顺利展开。不仅如此,导入式教学还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对于体现教师对教学课程的整体掌握以及系统设计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课程整体出发,把握知识的衔接,对课程导入进行系统设计,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0.
英语作为具有交际性功能的一种语言,本身就是运用于相互表达交流,体现思维情感和语言信息内涵。在职高英语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运用团队合作探究模式来深化课程教学过程,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增强认知体验感悟过程中加深理解,形成有效记忆;另一方面,对活跃课堂教学情境具有推动作用,能深化学生的认知感悟。团队合作探究模式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在相互表达交流中不断增强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为培养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