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学作品和浪漫主义创作精神的源头。它继承我国古代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发展到一定的艺术高度。比如《离骚》的前半部分,诗人对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描写,并不是完全写实的,而是以奇异的比喻、夸张的描写,表现了善与美的崇高、恶与丑的卑鄙龌龊。后半部分更是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境界,写出了诗人深刻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
《离骚》中的三个世界层面即国民政治世界、香草美人世界和纯粹精神世界是有机统一而又逐层提升的。诗人自始至终都有强烈的现实政治关怀;在艺术及的层面上,从香草世界向美人世界的延展,尤其是从第一次神游到第二次神游的飞跃,真正体现了诗人的精神力度和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3.
台湾古典诗人创作了大量与屈原及其作品《离骚》相关的诗作,他们或借读《离骚》排解内心,或通过屈原抒发感慨,或表达自己深切的爱国情怀。对这一部分诗歌进行分析解读,可以感受到台湾诗人的离骚情怀。  相似文献   

4.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之作,是震古烁今的一首长篇抒情诗,诗人在宏大诗篇里呈现出来的世界可谓气象万千。按诗人的情感发展变化和诗篇叙事的推进,将全诗划分为六个层次,得出《离骚》的内美体现在诗人志向之纯粹与心灵之清透、灵动的诗心赋予景物以丰沛生命力、内美与修能两相辉映这三个方面。《离骚》所倾泻的都是诗人对"美"的追求。可以说,诗人一生都在寻找知心者、对话者,以期诉说自我美好的心灵和对美政的执着理想。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离骚》与《史记》的文学精神,可以用浪漫与忧患概括之。这两部作品在文学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内涵并不相同。第一部份论浪漫,认为《离骚》的浪漫精神表现为超人间的神奇幻想及神话世界,《史记》则表现为直面人世的英雄理想和英雄世界。第二部分论忧患,认为《离骚》的忧患意识表现为深沉的时代责任感,《史记》则表现为深刻的历史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6.
《离骚》是我国抒情诗无可比拟的典范。我国2000多年来的卓越诗人、作家无不受到它的影响,视它为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并从中不断汲取着艺术与思想品格的乳汁。《离骚》还是世界文学史上抒情诗的杰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离骚》所开创的传统和创作经验给我国新诗的发展以多方面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诗人通过浪漫无羁的想像,上天入地的遨游,表达了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和对高洁人格九死不悔的追求,这种精神贯穿《离骚》的始终,构成了《离骚》的灵魂,同时也对中国文学和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悲剧,作为一种重要的美学范畴,存在于各种艺术形式之中。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伟大诗篇,其悲剧美的核心就是诗人用理想的人格完美来苛求人的价值,要求人的生命不能有任何玷污与屈辱,并为之进行了空前的斗争。本文试图从作品所描述的悲剧性矛盾冲突、主体形象的悲剧精神及作品审美意象的悲剧性来阐述《离骚》的悲剧美,并认为《离骚》的悲剧美是它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离骚》是千古名篇,是中华民族精神和诗歌文化的源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离骚》却常常遭遇尴尬:学生常常因其文句生涩拗口而只把它作为头脑中的存目,教师也只是零敲碎打出几句诗句来作为识记的积累。优秀的诗文遭遇"教者"的浅薄而被肆意放逐。  相似文献   

10.
在《离骚》这篇不朽的世界名著里,写到诗人的痛哭流涕共有四处,其中三处是明哭,一处是暗哭。我们知道,痛哭流涕,一般地说,那是人们极度哀伤以致无法控制自己的正常情绪的一种表现。我们如能对《离骚》中之“哭”的原因以及哭后的表现,进行一些分析与综合的研讨,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离骚》中所突现出的诗人自我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1.
在《离骚》的整体构思中,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处于令人注目的中心地位,就诗人“自我”形象的精神风貌和操守品格来说,在《离骚》全诗是一致的,但其外在形貌的特征却明显表现为前后的不统一。在《离骚》前半篇,诗人的“自我”形象主要是以女子身份出现的,到了前半篇的结尾处变为“男士”,这一形貌的变化,揭示了诗人  相似文献   

12.
《离骚》是我国杰出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其特点主要有:丰富性、系统性、象征性、想象性。本文主要浅近地分析了《离骚》比兴的这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
屈原和但丁都是世界文化名人中的伟大诗人。比较他们及其主要长诗《离骚》和《神曲》发现,二者具有基本主题等6方面的相同处和总体结构等6方面的不同处。最后探讨了《神曲》揭示的人生真谛。  相似文献   

14.
伟大诗人李白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和《离骚》的浪漫主义精神,同时也吸取了汉魏六朝文学的进步传统及其艺术技巧,在其诗歌里,表现了深邃宏博的思想内容,开拓了豪放奇丽的艺术境界,从而使浪漫主义诗歌创作发展到一个崭新的美学境界。李白所处的社会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时代。李白诗歌中所表现的政治理想和精神世界,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  相似文献   

15.
《离骚》与《浮士德》虽然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品,但两者存在可比性。从时代背景来看,《离骚》吸收了战国士文化的精神;《浮士德》虽然不是典型的狂飚突进时代作品,但歌德仍然将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带进了《浮士德》。从作品精神来看,《离骚》主人公用九死未悔、体解未变的精神来追求美政理想;《浮士德》则执著地寻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在求索形式上,《离骚》采用了上叩天阍、下求佚女的追求方式;《浮士德》则让主人公出入天人古今,在神魔幻境中展开热烈浪漫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离骚》浪漫主义特征有三点:一、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离骚》展示了高于楚国现实生活的“美政”理想,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为理想抗争的坚毅精神.其理想深深地扎根于楚国现实的土壤中.二、浪漫主义作品偏重抒发浓情.诗人在追求理想时,通过诗中抒情主人公,表现了异乎寻常的爱国激情.一、幻想和夸张是浪漫主义的常具特征.诗人突出地运用了这两种表现手法.其幻想是借传说和神话驰骋想象力;其夸张是以铺排诗句或集中反复地描写来突现本质为特点.这两种手法与《诗》、楚地民间文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名可考的伟大诗人,他所创作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一系列辉煌诗篇,不仅影响和激励了曹植、李白、李贺等一大批后卫诗人,也深深震动了毛泽东的心。 早在少年时代毛泽东即崇敬屈原。在他1913年所记读记笔记《讲堂录》前面,亲手抄写11页屈原的《离骚》和《九章》。在《离骚》正文的上面,还写有各节的提要。 1915年5月,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征友启事”,结识李立三、罗章龙等人.他们  相似文献   

18.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世界上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创造的楚辞,尤其是《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被后人誉之为可以“与日月争光”的不朽作品。两千多年来,我国第一流的历史家、楚辞学者都不曾怀疑过他的存在及其《离骚》的真实性。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今文经学家廖季  相似文献   

19.
<正>《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长最伟大的抒情诗,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为此,唐代大诗人李白称赞说"屈平辞赋悬日月"。诗人在《离骚》中,以热烈奔放的抒情、奇幻优美的想象,展现其矢志不渝的人生理想。屈原殉国无悔的执着和坚韧,对理想上下求索的精神,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表现的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每个人尤其是莘莘学子学习和传承。但由于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僻的文言字词,加之与  相似文献   

20.
《离骚》主旨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家总是借助文学创作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是非观念和喜怒哀乐的情绪,使作品在反映现实的同时,起到干预现实、改造现实的积极作用,这便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创作主旨。《离骚》的创作主旨历来说法不一。司马迁论云: 屈原放逐,著《离骚》。……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屈平嫉王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盖怨生也。由于司马迁清楚地认识到《离骚》同诗人的事业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体味诗人在政治斗争遭际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