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爱·摩·福斯特的小说广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自1938年以来出现了经久不衰的"福斯特热"。他能够得到人们如此长久而高度的关注,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也由于他那鲜明而丰富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在其作品中的深刻体现。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福斯特小说的创作技巧、艺术特色、人物刻画等方面,很少有人对他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进行探讨。本文将通过透视英国爱德华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剑桥与"布鲁姆斯伯里社团"对他的影响,并从20世纪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的哲学视角对福斯特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进行尝试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被西方评论家誉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的爱·默·福斯特,1879年1月出生于英国伦敦。父母都是福音派教徒。但家庭中浓厚的宗教气氛,并没有使得少年福斯特成为虔诚的基督徒,相反地却使他对基督教持怀疑与批判的态度,特别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中产阶级在宗教的名义下扼杀个性与独创性的社会现实,更使他反感。福斯特少年时走读于肯特郡通布里奇公学,由于他生性文静,且喜独立思考,遂与好勇斗狠、恃强凌弱的  相似文献   

3.
旅行·探索·分隔——爱·摩·福斯特小说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英国“布卢姆斯伯里派”领导成员之一的爱·摩·福斯特在英国文学界享有盛誉。评论界普遍认为他是本世纪最重要的英国小说家之一。6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注重于研究他的现代主义倾向。福斯特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他的作品耐人寻味,在其深处有一种叫人捉摸不透的东西。评论家艾·阿·理查兹认为福斯特是“当代英国文坛最令人费解的人  相似文献   

4.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是当代英国文学的一位大师、著名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之一。他在创作上摒弃了英国十九世纪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语言质朴,句子结构简练,大量使用淳朴的生活语言.在小说节构上不重情节的发展,不迫求故事的离奇和戏剧性的高潮,而重在对人物的精神世界作细腻的刻画,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精于描绘几乎无法表达的各种情绪,写出人们感情上的冲突、予盾和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他既是一位有独特艺术特色的小说家,也是一位富于想象力的小说家。英国著名评论家 E·M·福斯特在悼念劳伦斯的文章中,称誉他是“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富于想象力的小说  相似文献   

5.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是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十七岁初中毕业后,就当了农村小学教师,二十四岁起担任一所农村完全中学的  相似文献   

6.
英国作家爱·摩·福斯特的小说广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人们对他作品不断的研究引起了经久不衰的"福斯特热".福斯特不仅以其小说的独特艺术特色而著称,而且还以其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而蜚声世界文坛.<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福斯特所写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1):34-35
《印度之行》是E·M·福斯特的经典小说,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从文化帝国主义思想的视角剖析该小说,并分析福斯特的文化帝国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8.
从福斯特的小说看作者对母亲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摩·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包括六部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几部传记和一些评论文章。关于他的长篇小说,大多数的人研究其小说反映出的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精神贫困,以及在每部作品中主人公都试图通过挣脱社会与习俗的约束来求得个人解放。可是很少有人关注福斯特在他的这些长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他对他母亲的态度。福斯特在其小说中无意识地流露出对母亲的既爱又恨的双重态度。  相似文献   

9.
南京安徽公学是安徽旅宁人士,利用在南京的安徽公产,继承前清的上江公学的传统,于一九二三年秋季创办的。校董会推荐陶知行(后改名陶行知)先生为校长,姚文采先生为副校长。安徽公学校歌中有:“十年时事成荆棘,弦歌地变了军声;今日重栽桃李,一堂如见澄平。”的词句,就是说明上江公学的停办与安徽公学的设立。  相似文献   

10.
爱·摩·福斯特(1879—1970)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印度之行》被公认是福斯特最成功的作品。与以往作品相比,这部小说的社会背景更复杂,更为广阔,因此这本小说常被作为对1914—1918年大战  相似文献   

11.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浸透着爱·摩·福斯特二元对立的矛盾思想,一方面他肯定社会力量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他又怀疑和否定,并期望突破规训、享受超然独立的自由生活。本文试从"规训"和"自由"两个层面来分析福斯特的二元悖论思想,从而领悟福斯特矛盾的创作理念及其独特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茱迪·福斯特有一双湛蓝的眼睛和一副雕塑般的天使面庞。虽然身高仅1.59米,却以惊人的协调性,集超凡脱俗的美貌、理性与才华于一身。凭着这些,茱迪·福斯特从一个童星成长为一名两届奥斯卡影后的得主的国际巨星。天才童星涉嫌总统遇刺案茱迪·福斯特很小时就已成名,但过早踏入社会,复杂的工作环境和太大的心理压力使她没有得到天真、快乐的童年。据茱迪的家人回忆,茱迪一岁时就会说话,两岁  相似文献   

13.
托尼·里特(Tony Little)先生自2002年9月起担任伊顿公学校长。他曾就读于伊顿和剑桥大学。本文中,他考察了英国住宿学校,特别是伊顿公学长期.以来建立的自由主义教育传统。在对伊顿成功经验的分析中.里特先生明确阐述了巩固学校教育哲学的五项原则。继而,他又阐述了此理论体系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下的应用,并具体演示了如何将此理论运用于实际日常管理中。他特别指出,学生仅学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全面的教育;他们要在一个积极的环境下生活和学习,以培育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成为有自信、有理想、积极主动和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劳乃宣(1843—1921)是清末民初颇有知名度的"小人物"。他进士出身,做过多年知县和幕僚,曾任南洋公学总理、杭州求是书院监院、浙江大学堂总理及监督、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兼署学部副大臣等职。民国以后,他隐居青岛,以遗老自居,参与复辟帝制。  相似文献   

15.
3月26日,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教授北京大学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仪式暨北京大学演讲会举行。福斯特校长发表了题为"照亮人性之美:变动世界中的高等教育"(Illuminating One’s Bright Virtue:Higher Educafion in a Changing World)的演讲。在演讲中,福斯特校长强调:"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形成.全球的高等教育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当前,国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乡村音乐电视奖(CMT)邮报中本张专辑的名字被指参考了乡村音乐家瑞德菜·福斯特1992的专辑《德尔里奥.德克萨斯1959》。专辑名称代表了福斯特的出生地和年份。拉尔克说福斯特的专辑“展示了他在乡村音乐上的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关注英国社会"文化、阶层和性别"研究的早期作品,E·M·福斯特的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英国与意大利间的民族文化冲突、英国不同阶层间的等级观念冲突及两性文化间的男权观念与女性地位的博弈对抗,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他这部小说中的"女性悲剧"。  相似文献   

18.
严复(1854~1921) 曾任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等职。他强调“教育救国”,主张多办学校、办新学。他是我国最早系统介绍“西学”的  相似文献   

19.
E·M·福斯特小说的巨大张力主要表现在他所描绘的事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表现了"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印度之行》中的马拉巴山洞就集中体现了这种"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马拉巴山洞作为最具象征意味的文化表征,承载着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文化内涵,它既是福斯特内心深处的母性情结的体现,又是福斯特凸显印度文化神秘性的文化表征,同时还是象征殖民与被殖民之间"联结"最终失败之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20.
英国著名小说家爱·摩·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常被看成是一部反殖民主义的力作。然而在对其反殖意义的普遍认同下,小说中的殖民话语和意识却不容忽视。通过讨论福斯特在“欧洲中心论”盛行下他所持的立场,以及解读小说中对景物的描写、人物的刻画和对故事情节的安排,揭示该小说的殖民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