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天地>篇全面地反映了庄子思想社会性、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三重间架思想体系.在社会性中,以无为为标号,但实质反映圣君臣的有为之治;在自然性中,庄子关照自然人性、人生和自然政治,追求自然理想;在超自然性中,庄子思想邀游于混冥玄虚的超自然境界,追求大道本源和超然理想人格,这是庄子思想的制高点.总之,庄子三重性的混杂思想体系,是我们深入了解庄子思想的基本门径.  相似文献   

2.
庄子人生哲学的特质和品位是独特的,它不是现实功利的人生观,也不是彼岸救赎的人生观,而是艺术化的人生观,也可谓之为审美的人生观或人生的艺术化.庄子的艺术化人生观在历史和逻辑的生成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步骤:对儒家道德体系的怀疑和批判--庄子艺术化人生观的奠基;对生死、是非等"成心"的破除--庄子艺术化人生观的初步形成;由"心斋"、"坐忘"而达"逍遥游"--庄子艺术化人生观的完成.艺术化人生观是庄子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对此作深入的体味、阐释和展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圆是自然科学的数理概念 ,庄子巧妙地利用了这一概念较系统地提出了道的基本形式 ,即提出了道圆思想的主张。其主张贯穿于庄子思想的哲学观、政治观和人生观 ,是庄子思想最具特色的理论构造之一。在哲学观上 ,庄子广泛地阐述了道圆形式的种种概念 ,形成了庄子独特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在政治观上 ,庄子构筑了其道圆无为政治思想的理论框架 ,尤其是庄子对“浑沌”形象的塑造 ,最典型地表达了其道圆无为的政治思想。在人生观上 ,庄子通过道圆形式揭示了人的死生、贫富、祸福、穷达等都是道圆过程 ,不分彼此。故道圆人生有正反表现 ,有积极和消极之说 ,无待人生是最高理想 ,“缘督以为经”是人生处世的基本原则 ,其实质则主要是反映其政治性。此外 ,庄子所处时代 ,绝对主义盛行 ,庄子道圆形式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又是否定和批判时代教条与权威的锐利武器。因此 ,庄子思想虽也是一种偏见 ,但亦有其可贵价值。其道圆说作为一种外在形式同内在道无相结合 ,且达到完美的统一 ,是民族理性思维的卓异表现  相似文献   

4.
《庄子·内篇》七篇,多数学者认为是庄周本人所作,是研究庄子哲学的主要依据。就整体而言,这七篇文章构成了庄子哲学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其要点包括“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哲学,绝圣弃智、为无而治的政治主张和任天顺性、缘督全身的人生观,等等,就其中各篇分别考察,所论证的中心又各有侧重。由于庄子“以天下为浑浊,不可以庄语”,有意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的金远近同志在来稿《毛泽东的人生观》中指出:毛泽东的人生观,就是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评价和指导人生的根本观点。它包括人生目的、价值和态度三个方面。毛泽东坚持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解决了人生目的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生贵在创造,主张为社会多做贡献,正确地解决了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6.
庄子是一位诗人哲学家,他思想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其人生哲学。考察庄子处乱世求自解的人生哲学,以“德、命、心”为重,并构成庄子人生观的三层次:以“德”为内蕴的人化天道观;以“命”为旨趣的达生人性论;以“心”为主体的超越人生法。庄子的人生哲学观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此要作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江毅 《文教资料》2008,(17):186-188
庄子人生观中的积极思想因素,如注重人的发展和完善,主张人与自然合一,反对人为物役,对生死、名利心怀坦荡,渴望达到理想人生境界等,对于当代大学生调整心态,塑造理想人格,构建多层次的和谐关系,追求完美人生境界,拥有健康乐观的人文精神世界,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运用庄子"缘督以为经"的人生观分析《贵妇人画像》中伊莎贝尔·阿切尔的人生选择。庄子的"无情"观、"无用之用"观和寓言"庖丁解牛"具体体现了"缘督以为经"思想。本文首先用庄子的"无情"观分析了伊莎贝尔片面追求艺术的唯美主义思想对其人生的负面作用;然后用庄子"无用之用"观分析了财产和激情对伊莎贝尔的"无用"价值;最后用寓言"庖丁解牛"分析了她回归无爱婚姻的原因在于扭曲个性以回避现实的矛盾,以寄托母爱的方式实现其自然人生。  相似文献   

9.
庄子与嵇康人生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庄子与嵇康人生观的异同及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作一尝试性的比较。 一 庄子和嵇康对人生问题都进行过理性的思考。他们从人性自然出发,在个人和整体的关系上,肯定个体的价值存在,反对外在的约束,追求自由自在,纯朴真诚的人生。不可否认,在某些方面嵇康  相似文献   

10.
杨贤江主张青年应当树立"发达生长"的、现实的和进步的人生观,确立改造社会的人生目的;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途径是"到民间去".杨贤江的青年人生观教育思想对于开展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构建动态发展的人生观教育观念和内容,引导当代大学生确立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人生目的,增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早年的人生观而非其他。朱光潜在这部著作中主要从人生理想、看待人生的方法、人生价值标准三方面展示了他在二十年代确立的人生观。他苦闷、悲观,但深怀淑世之心,决心承担“改造环境”的使命;他看待人生的方法取自尼采对人生的审美解释,主旨在于为了实现认定的目标而把其余一切置之度外;他的人生价值标准以重个性、重理想和人格为特征,和新文化运动反封建的思想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2.
庄子认为,要获得人生的幸福就要保持内心的恬静,就要顺应自然,就要有辩证的"利"、"弊"观和宽广的胸怀。庄子的人生观,对于今天的人们安顿心灵,实现人生幸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庄子思想产生至今的几千年间,庄子研究的成果可谓蔚然壮观。过去的庄子研究中,多认为庄子思想是消极的、逃避的、非现实的,而我则主要针对这样的观点进行反思,对庄子的思想再考察。主要从三个阶段研究庄子思想之反思。第一阶段,他从已经存在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和时代的状况中,了解和感受到社会乃至人生的有限,开始参与社会;第二阶段,之后在对那个有限的社会及人类本身的认识基础上做更为充实的观念上的、理论上的准备;第三阶段,理想与实践。他以批判的态度参与社会,主张改变社会,深入地了解社会,向社会传播他的理念和主张。  相似文献   

14.
《庄子》首篇《逍遥游》集中反映了庄子自在自由而又平等的人生观。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拔高远的人生境界,也为人们揭示了诗意生存的审美意境,这对当代音乐审美教育具有深刻而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与庄子作为儒家与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各自的丧葬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孔子事于“矩”的丧葬观体现其主张在丧葬中重“礼”与“哀”,庄子事于“心”的丧葬观体现其主张在丧葬中重“简”与“乐”:前者重在维系社会礼制法度的稳定,后者重在寻求个人精神层面的解脱。对孔子与庄子丧葬观的探讨与比较,可以更好地审视孔子与庄子的思想主张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历史上,庄子第一个揭露了“人为物役”的异化现象,认为世人追逐物质利益和权贵礼法是“危身弃生以殉物”,是人生的一大悲剧。因此,庄子强烈地反对物质利欲、权贵礼法对人身心自由的束缚,提出“不为物役”的主张,要求人们“不以物害己”、“不以物挫志”。庄子自身“处穷陋巷,困窘织履,槁项黄馘”,但却不为富贵所动,而是视功名利禄如粪土,“笑辞千金之重利、卿相之尊位,宁游戏于污渎之中以自快,无为  相似文献   

17.
我国战国时代的庄子是一个消极厌世的唯心主义者。他把人生看作一场梦:庄子梦为蝴蝶,醒来还是庄子。也许是庄子梦为蝴蝶吧?也许是蝴蝶梦为庄子吧?不要管它!人不要有用。有用,就要招灾。当然,庄子的人生观与我们时代的共产主义的人生观是格格不相入的。——这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就让我们借“庄子梦为蝴蝶”作引子,来谈谈梦的种种情况吧!梦是在睡眠条件下产生的,它既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人做梦,夜夜做梦。一夜八小时的睡眠,大约有90至120分钟在做梦;有梦阶段要出现  相似文献   

18.
庄子在洞察社会现实之后,指出人生中充满人与自我、人与外物的矛盾,而所有社会困境均是人力所无法扭转之必然。为此,庄子只好以“命”来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主张人要安命无为。庄子认为,人虽在社会中生活,但要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由,他提出“缘督以为经”的具体处世原则,主张过一种超脱世外、又混迹世中的游世生活。  相似文献   

19.
王晖在《教育探索》2007年第8期撰文指出,杨贤江主张青年应当树立“发达生长”的、现实的和进步的人生观,确立改造社会的人生目的;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途径是“到民间去”。对增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道家,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重要哲学派别之一,是以宇宙、万物、人生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庄子及其代表作《逍遥游》正是这样。有人认为《逍遥游》是“一篇谈论人生哲学的文章”(见《教师教学用书》有关内容)。但笔者认为,作为《庄子》的第一篇,我们应理解它是开宗明义的,是庄子思想的总括,不仅涉及人生、涉及万物,还涉及宇宙。也就是说,庄子在《逍遥游》中阐述了其宇宙观、人生观、政治观等哲学观点。一宇宙是时间、空间的结合体。宇,指上下四方,所有的空间,还可以理解为“无限空间”。宙,指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还可以理解为“无限时间”。宇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