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南理工大学以国家地方战略需求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扎实开展协同创新工作。具体措施是:科学理解"2011计划"内涵,全面提升学校整体创新能力;瞄准国家地方战略需求,奋力实现"2011计划"目标任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择优选择"2011计划"实施方式;改革协同创新方法路径,健全完善"2011计划"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
"2011计划"是推进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其核心任务是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提升,而衡量标准必然反映到绩效评价上,科技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必将成为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抓手和切入点。协同创新背景下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应通过坚持以成果、质量、贡献、创新为评价导向,坚持全面、动态、过程、立体、分类评价,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力促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3.
旨在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成都医学院根据国家和四川省两级"2011计划"总体精神,结合全国和四川省老龄化特点,牵头成立了"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中心通过协同创新的科学研究,构建养老与老年健康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培养和老年医学学科发展,实现人才、科研、学科"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2011计划"的实施,协同创新能力成为高校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人事人才管理机制作为高校协同创新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需在招聘、选用、激励、考核及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EPSCoR协同创新计划,是一项推动欠发达地区高校科研协同创新能力建设的重大肯定性行动计划。基于其"卓越与公平"的核心价值追求,EPSCoR协同创新计划通过优化高校科研协同创新基础设施、支持跨学科协同研发、提供涉外信息服务等实施路径,有效地提升了美国EPSCoR地区高校协同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我国当前中西部地区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国家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重点平台,是协同理论在提升创新能力领域的应用表现,由此对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提出了以利于创新为核心要求、以开放共享为基本准则、以弹性结构为组织方针等具体要求。为了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并以实现世界一流水平为目标,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从组织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维度着手,构建了独树一帜的建设机制。该机制为我国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以科研创新为建设核心、以鼓励协同为建设要领、以资源优化为建设焦点。  相似文献   

7.
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财政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于2012年开始启动实施。按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分为四种类型:以自然科学为主,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面向文化传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类型的科学类别,特别是作为应用类型的财政科学,应顺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探索协同创新模式过程中,为政府改革财税体制、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基础性、技术性的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2011计划"是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协同创新开展高校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八项改革",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突破高校内部及其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推动实现教学和科研从以学科导向为主逐步向需求导  相似文献   

9.
结合几位专家多年从事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经历,探讨了教育部新近推出的“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深刻内涵.认为,协同创新,需要有健全的科学研究队伍体系;协同创新,需要有广阔的国际合作视野;协同创新,需要有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团队和人才梯队.  相似文献   

10.
2012年3月22日至23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以部署实施《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根据《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我国将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力的学术  相似文献   

11.
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无论对高校、教师还是行业企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三位一体"职业能力系统的构建为破解高校创新能力不足、提升高校协同创新微观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制来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构建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的互动机制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构建以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的模式来提升教师的人才培养能力,并在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的保障机制下,把设立人才培养特区、创新人才汇聚模式和打造高端智库作为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正>把握"2011计划"的本质,确立协同创新中心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马海泉:2012年5月,我国高等教育启动了一项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突出强调"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计划(简称"2011计划")。这是近20多年来,继"985工程"和  相似文献   

13.
“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行动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流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一流学科具有顶尖级的学术带头人与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充足的学术经费与先进的科研设备,开放有序的动力机制与协同竞争的创新机制,以及卓著的学术成果产出与突出的人才培养质量。一流学科可以提升大学的美誉度;通过吸引优秀师资与生源使大学形成持续竞争力;可以有效推动大学声誉的再生产;可以带动其他学科发展,从而提升大学的整体水平。"双一流"建设需要创新人才聚集与成长机制,吸纳青年学术领军人才;建立开放有序的学科融通机制,形成互相支撑的一流学科群;以需求为导向推动协同创新,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取向,以培养一流人才作为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缺乏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有效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及资源流动共享机制,是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存在的普遍问题。成立多方参与的管理决策机构,专门负责协同创新事务;人才管理柔性务实,以需求导向构建"三维考核"激励评价机制;以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协同创新中心的持续运行;以"内外兼修"的能力提升策略加强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可使高校协同创新走上一条蓬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高教三十条"和"2011创新计划"适时颁布实施。这也旨在促进高等教育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高校科技的协同创新,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随着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人们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协同创新的定义、本质、优点和关键因素,解读"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根据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现状,找出高等学校推进协同创新的途径和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的发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成为高等学校发展和推动的重要工作。在推进这两项工作的同时,首先需要理清两者关系,文化创新发展和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本是相辅相成的;协同创新提升计划是社会主义文化改革、繁荣发展的途径之一;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大发展大繁荣保证了协同创新计划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8.
实施"万千百十"计划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育方面的做法。坚持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实施"万千百十"创新人才培养系列计划,切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9.
国家"2011计划"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已经在全国高校全面铺开。各高校积极响应,纷纷制订适合学校发展的协同创新计划。协同创新的主体是高校,关于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协同创新对高校的固有职能的反哺作用研究不多。本文主要研究了协同创新对高校固有职能的反哺作用,即协同创新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反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教育部继两年前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又称"2011计划")之后,日前又印发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计划》。据报道,前者主要立足于对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方向上的分类支持,侧重国内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