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贾岛曾经在《题李凝幽居》一诗中写道:“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寻友不遇的贾岛在归途中凝神思索:究竟是用“推”还是用“敲”?他不断地做着推和敲的手势,  相似文献   

2.
倍读玩索“味”自来──漫议课文中的动词刘地元(于都县城关小学)“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大诗人们煞费心计、苦思瞑想才选定的“敲”和“绿”,凝聚看诗句韵味,使本来平坦的意境陡然增色,诗的形象顿时鲜活起来。一“敲”一...  相似文献   

3.
炼字的艺术     
唐代诗人贾岛,一天,他骑着毛驴在京城街上走,忽然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不过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呢?贾岛不停  相似文献   

4.
唐代僧人齐己曾在《早梅》中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一听颇觉不妥,提议将“数”字改为“一”字,于是,郑谷便成了齐己的“一字之师”。传蜕贾岛在长安跨驴背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炼“推”“敲”字不决,误冲京兆尹韩愈车骑.韩为他拟定“敲”字,于是便有了“推敲”的说法。唐代诗人卢延让自述写诗的苦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的语言使用中,离不开语句的表达,而词语则是语句的基本单位,是组织段落、篇章的基础材料。因此,词语运用得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文字的魅力,往往在一字之中尽可体现,而一些以一字之妙传神的佳话至今仍为我们所乐道。贾岛的“推敲”故事一直被大家传为美谈。当时贾岛正骑在驴上,想起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是又觉得不好,想将“推”改成“敲”,便在驴背上作“推敲”之状,不觉一头撞在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上。韩愈问他缘由,贾岛说出了自己的疑虑。于是韩愈和他探讨起来,最终确定用“敲”字,“推敲”二…  相似文献   

6.
2003年普通高校全国卷的古诗鉴赏题是阅读王维的《过香积寺》,要求考生从诗歌第三联的两句中找出“诗眼”,并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这里考的就是炼字。这首诗第三联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其中的诗眼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形态各异的大岩石的阻挡而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山林的日色,由于青松茂密幽暗而显得阴冷。这两句用倒装句式,用“咽”“冷”两个使动词,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展现山中一片幽静孤寂的意境。据调查,考生找“诗眼”一般都较准确,因为“诗眼”一般是句中用得好的动词,或相当于动词的名词、形容词,而被“…  相似文献   

7.
《广西教育》2006,(7C):51-51
中唐诗人贾岛,有一天骑着毛驴作诗。他一面打腹稿,一面试吟,先吟出了“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后又想把“推月下门”改成“敲月下门”。“推”和“敲”到底哪个字好?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6,(2)
1故事播讲站唐代诗人贾岛,一日骑驴上京城,路上为诗句中的一个字在苦吟。这两句诗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他拿不定主意,便在驴上用手比画。沉吟之间,撞上韩愈出行的马队。韩愈听说后,立马良久,劝贾岛用“敲”字。所以后人写作文要锤炼语句,都说:“推敲推敲。”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以说是炼字的典范。没有艰苦的付出就没有震烁千古的华章!大凡成功的作文都拥有美丽非凡的语言。没有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想写出出彩的文章是很难的。作文语言不仅要准确、简练,更要诗意、鲜活、灵动。缺乏文采的文…  相似文献   

9.
顿顿香魔棒     
波波熊用一根木棒敲桌子,敲出了一件怪事:各种点心、水果,还有他最喜欢吃的烤玉米,摆满了桌面,香味直往鼻孔里钻。“哇,这是一根魔棒耶!”波波熊兴奋得跳起来。吃着烤玉米,他想,真好,妈妈再不用为做饭烦恼了。爸爸妈妈快要下班时,波波熊挥动魔棒,“叭”在餐桌上又敲了一下,一桌  相似文献   

10.
大仙自言自语地说:“我有缩鼻子的药,当然就有长鼻子的药喽!”大仙又拿出一个小鼓说:“不过,长鼻子不能敲锣,要敲鼓!”说完,他吃下了一粒药丸,然后拿起小鼓刚想敲,又愣住了。大仙说:“我忘了数熊法官敲了几下锣啦!我想至少也要敲它六七下!”大仙开始敲鼓“咚!咚!咚!……”嘴里喊道:“长!长!长!……”  相似文献   

11.
杜雪珍 《小学生》2013,(11):32-32
相传我国唐代"苦吟诗人"贾岛有一次去长安城郊外拜访朋友李凝未遇到,留下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其中有这样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后来,他又想把"推"字改成"敲"字,正琢磨不定时,撞上迎面而来的韩愈的马车。韩愈问明情况后,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帮他斟酌起字句来。韩愈指点他用"敲"好,并说了"敲"字好的理由。这就是"推敲"的由来。据说,俄国托尔斯泰写的《战争与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大诗人,他曾经写过一首名诗《泊船瓜洲》,起初是:“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他特别喜欢诗中的“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可是,又觉得“到”这个字不够生动、有力,他先想改为“入”,但想想不够好,就想改成“过”。  相似文献   

13.
诗歌有“诗眼”。古人常常根据意境的需要,选择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的词做“诗眼”,这样的词对于意境的塑造及思想感情的表达至关重要。2000年高考题《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第四选项:“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这道题就是考诗眼“闲”,不过此为“无聊之闲”而非“闲适恬淡之闲”。“诗眼”一般指五言中之第三字,七言中之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诗眼”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动词是表现事物的动作和情态的,常作为“诗眼”。例如:  相似文献   

14.
六、发生了一件大事天气好冷,小动物们全都缩在屋里不出来了。小精灵跑出屋子,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想:早晨的空气这么好,应该把大家全叫出来透透空气。小精灵想着,就去敲小免家的门:“小兔小兔,快出来玩。”“不玩不玩,我要睡觉!”小精灵又去敲小猪家的门:“小猪小猪,快出来玩。”“不玩不玩,我要吃饭。”小精灵想了想,就在自己家门口挂了一块牌子:小精灵广播站。早晨,小精灵用望远镜朝前面看看,广播道:“现在小猪还在吃东西。”一会儿,小精灵又朝前面看看:“现在已经8点半了,小狗还在睡懒  相似文献   

15.
每当有人称赞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名句为绝唱时,他很幽默地道出其中的真谛:"好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原来贾岛作此诗时,对用"敲"还是用"推"拿不定主意,常作"推"与"敲"的动作,斟酌究竟哪个字更贴切,更传神,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三年不能定。后经韩愈点破,如醍醐灌顶,确定用"敲"字,故有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中常见到这样一句话:“Shewillmakehimagoodwife”。怎么“那女人使那个男人成了一个好妻子”?是人称搞错了吗?不是的,句子并没有错,而本句的正确译法应为“她会为他成为好妻子”或“她会成为他的好妻子”。这里我们将要就make作为及物动动词时的两种不同的用法谈一谈了。我们知道,英语动词有及物和不及物之分,而及物动词又可分为完全及物动词和不完全及物动词,完全及物动词就是动词后面跟一个宾语或跟一个直接宾语和一个间接宾语,意思就可表达完整了,如:Workersmakepaper.工人们造纸。Hemadeapoem.他写了一首诗。又如:Mothermademean…  相似文献   

17.
惊天鼓声     
蒙大侠一手挎面玲珑小鼓,一手持支毛笔走了进来。我在想,大侠葫芦里又要卖什么药?他说:“先来个敲鼓训练吧。”老师以毛笔为鼓槌,敲着鼓面,让我们A组跟着节奏用手在桌面敲。“咚,咚……”节奏很稳定。敲着敲着,节奏快了,但没到万马奔腾的境界。敲完了桌面,我们得到的奖励是10分——看来我们敲得还不错。我仿佛听到长长的桌子委屈地说:“哎呀,你们怎么用手掌来拍呀,不是该敲的吗?可把我的头给拍坏了。”说着似乎还嘟着嘴摸了一下“受伤”部位——头。我和蔼可亲地对它说:“你呀,就委屈一下吧。不过嘛,10分,10分耶,你不高兴吗?”桌子像是吃了…  相似文献   

18.
一字不苟     
据清代褚人荻的《坚瓠七集·卷四》记载: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路过杭州清风岭寺院,诗兴大发,便在寺院墙上题诗一首“: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高适离开后,觉得“一江水”用得不太恰当。既然有前峰遮月,江水一半明亮,一半幽暗,于是决定改为“半江水”。他到台州办完事后,再回到清风岭寺院,马上向僧人借笔改诗。僧人告诉他“:你离去后,有一人路过这里,看到你题的诗,认为是一首极好的诗作,但‘一’字不如‘半’字,修改后就离去了。”僧人告知这人“就是义乌人骆宾王”。高适听后感到十分惊讶。由“一…  相似文献   

19.
文字上的功夫不单是整字整音,语法修辞,还常常要考虑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用字。这种特定的环境也只有在反复咀嚼中才能品辨出它的佳味。唐朝的贾岛骑驴赋诗,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后,发现“推”不及“敲”,又感到“推”字有它的妙处。迟疑不决时,碰到诗家高手韩愈。韩愈未加多少思索,便判定:“敲字佳矣!”从此之后,《题李凝幽居》诗一“敲”定音,似乎再无争论之处了,而且“推敲”二字成为文字斟酌的佳话,传诵  相似文献   

20.
徐军 《中学教研》2002,(12):30-31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唐代诗人贾岛所写的名句,相传贾岛写诗时对用“敲”还是用“推”字好犹豫不定,骑在马上反复思考,正撞上了大诗人韩愈的马车,韩愈问清情况后,认为还是“敲”好,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