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漫漫人生旅程,总有一种人默默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乔叶的《阳光地带》就是一篇歌颂母爱的优秀散文,它抓住生活中令  相似文献   

2.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母亲是最平凡的,也是最伟大的! 我最近在读《感悟母爱》,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我一口气读了下去,仿佛时间都停顿下来了。一次次,我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内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等待     
刘周玮 《当代学生》2011,(20):48-49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有人认为母爱是点燃的蜡烛,因为母亲给予的爱是一点一点融入孩子生命的;有人认为母爱是狂舞的火簇,因为母亲传递的爱是一滴一滴滋润孩子生命的。母亲的等待,是在黑暗与浓雾的笼罩中、狂风与巨浪的洗礼中,直射于深海的灯光。母亲便是科林,用她  相似文献   

4.
倾听 激励 耐心 宽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孩子。明智地爱孩子,乃是我们教育素养、思想和情感的顶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观的精髓,更是我们为师者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爱有哪些方式,又有何作用呢?爱,就是倾听、呵护孩子上小学了,可有一段时间总迟到。老师找其母亲谈话。母亲回家后没有打骂孩子,在临睡觉的时候,她对儿子说:“孩子,告诉我好吗?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却总迟到?”孩子说:“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第二天,母亲一早就跟儿子去河边看日出。母亲很感慨:“真是太美了,儿子,你…  相似文献   

5.
刘珍莲 《家教指南》2006,(11):63-64
有一位母亲,十分疼爱她的孩子。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外,便是“孩子第一”的行为模式。这种行径,反映在吃东西上面,就分外明显。平常买东西,明明是一家四个人,她总是只买三份,省下自己这一份;喝牛奶,买三盒;冰淇淋,要三杯;喝汽水,三罐就够了;丈夫和两个孩子,永远享有优厚的待遇。而她自己,则总屈于不需要、不必考虑低姿态当中。这位母亲的出发点是爱孩子、爱丈夫,愿意把好的东西,优先让丈夫、孩子享用。只是,这份爱心,不但未能获得丈夫、孩子的认同和感激,反而形成丈夫、孩子视为当然的自以为是。有一回,一家人出游,做母亲的…  相似文献   

6.
因为爱你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母爱像春天的燕子,为我们衔来醉人的春光;母爱像汩汩流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母爱是一曲最深情的乐谱,为我们弹奏出最动人、最灿烂、最圣洁的音韵;母爱是上苍给予我们的最丰厚的礼物,最甜美的甘泉。母亲是伟大的,沐浴着母爱的人是幸福的。进入温暖的五月,温馨的母亲节就要到了,让我们为母亲献上一束康乃馨,表达我们心底那份最美好的感激吧!  相似文献   

7.
第一部分爱 谈起班主任工作,我总不知从何说起,就如同问一位母亲如何爱她的孩子,她一定说不出惊天动地的事,似乎连小事她都想不出哪一件值得说,因为做了的都是该做的,付出就是幸福。但是如果问一位母亲她的孩子有多可爱,她一定滔滔不绝,是最出色的演说家。在大家看来伟大,具有牺牲精神的母爱,在母亲看来就化为本能——自然、充沛、不会止息。  相似文献   

8.
岁月荏苒,转眼已工作多年。回顾这些年,欢笑与泪水交织,但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对教育的体会,就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爱的教育》中所说,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地教育。世上的东西都是越分越少,只有一样东西,越分越多,那就是爱。我们的教育事业便是分享爱的事业,我们的教育方式,便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这样的老师,便是世上最幸福的老师。加缪曾说过,伟大的思想和行动总有一个渺小的开端。从认识自己,了解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开始,理解  相似文献   

9.
他是美国洛杉矶贫民窟长相最难看的孩子。除了他的母亲,周围的人看到他都感到恐惧。可他却立志要当一名演员。年少的他跟大家说起自己想当一名演员时,没有一个人不讥笑他。但尽管他长相丑陋,母亲是爱他的。母亲总用善良的谎言安慰他:"孩子,你一定会成为出色的演员,因为你有表演的天才!"  相似文献   

10.
缤纷五月,风和日暖,总让人陶醉其中,老师们可别忘了这个月有一个很重要的节日,那就是5月13日的母亲节。在记忆中,世界上最辛苦的那个人,便是母亲,我们在教育孩子们要感谢母亲,给母亲送上母亲花(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的时候,也别忘了给自己的母亲做点什么。我建议,在母亲节的时候给母亲做几道菜,这远比一个电话、一声问候更能让母亲心满意足。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记忆     
编友手记:我们的心总容易被亲情打动,就像游子心头的乡愁,挥也挥不去。亲情是人类共通的一种情感,没有年龄、性别、肤色、时代的界限。本期我们选编的这两篇散文,一篇写的是母亲,一篇写的是父亲;一位作者是文学名家,一位作者是普通职员,虽然有这些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所流露出来的圣洁、真挚的情感。我们希望读者朋友们从中得到一些感悟,从而更爱我们的父母,不管他们现在是年轻,还是已苍老。母亲生了七个孩子,只养活了我一个。一年,农村闹瘟疫,一个月里,她死了三个孩子。爷爷对母亲说:“心里想不开,人就会…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爱     
母亲对我们的爱,挤满了我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寸空间。如果把母亲的爱比做天空,我便是天空中的鸟,永远也飞不出母亲的视线;如果把母亲的爱比做大海,我便是大海中的鱼,永远  相似文献   

13.
《新作文》2013,(Z1):64-65
我幼时顽皮,总是喜欢走着走着,就忽然消失了,不是躲在柱子后面,就是藏在大树底下。母亲发现我"消失"了,不断地呼喊着我的乳名,那着急的样子,我至今记忆犹新。(让人想起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孩子与母亲玩起了捉迷藏,孩子的顽皮令母亲担心。自然,孩子对母亲的爱和母亲对孩子的爱也由此彰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一个故事:“智慧”、“成功”和“爱”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想到自己有一个幼小的孩子,为了让孩子更优秀,就要请他们到自己家做客。天使们对那位母亲说:“我们三人中只能去一个。希望你考虑一下,再作选择。”母亲想了一会儿,决定把“爱”请回家。可奇怪的是,当“爱”进门时,另外两位也跟着进了门。那位母亲惊讶地说:“不是说只能选一位吗?你们两位怎么也来了?”那两位笑着答道:“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我们‘智慧’和‘成功’!”看了这个故事,我受到很大的教育。我想:如果那位母亲请了“智慧”回家。那么孩子一定会得到很多知识…  相似文献   

15.
悲壮的母爱     
关于母亲的一个情节,一直想写,只是,提笔便是沉重. 我们家有4个孩子,父亲常年在外,工资也少得可怜,家里家外的一切,全靠了母亲一人操劳,毕竟是六口之家,生活的窘迫也就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6.
爱与被爱     
我们在幼儿园、中小学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只要求父母关心、爱护、理解自己,而不想也不会去关心和爱护自己的父母。这是个令父母伤心、让社会担忧的问题。 把一个孩子抚育成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母亲要把自身之物给予正在体内成长的胚胎,之后是营养、乳汁、体温、关怀……对于孩子来说,母亲就是温暖,就是食物,就是安全和愉悦。孩子的弱小无助和母亲全身心的照顾和保护,使孩子感受到的几乎全是“我被爱”、“我被照顾”。随着孩子一天天成长,许多父母和孩子都  相似文献   

17.
"鱼头的故事"的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母爱是伟大的,对于这位母亲的伟大奉献,我一点也不怀疑,我为之感动,但是我认为母亲的无私和伟大,在她有生之年不让儿女真正的领略,深切的体会这份爱,我为她觉得遗憾.对于这位母亲的爱,我要说的是:爱他就让他听到,让他看到,让他感受到,因为爱就像流动的水一样,爱是双向的,爱是接受,爱是给予,我们要让孩子接受我们的爱,但是我们也要让孩子学会给予别人爱,懂得爱别人,让孩子从小就有一颗爱人的心,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18.
正何谓生活?生活就是生存下来并快乐地活着。工作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帮助我们生存下来,而热爱工作的人还能从中找到快乐。所以,如果我们希望体验真正的生活,就应该像热爱工作一样热爱生活。作为幼儿教师,我不否认我们工作的烦琐和辛苦。不过,付出总有回报,给予本身不仅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且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我们给孩子真诚的爱,孩子也会给我们纯真的爱;我们启迪  相似文献   

19.
爱的教育     
孟玉梅 《学周刊C版》2014,(7):213-213
有这样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这首歌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孩子渴望得到妈妈的爱。是啊,哪一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哪一个孩子不希望得到幸福和爱呢?世上正是有爱.我们才有“大家”、更有我们的“小家”。可见.爱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  相似文献   

20.
爱孩子爱到放弃自己的事业,甘心退入厅堂、课子为乐的母亲,我们见过不少。然而爱孩子爱到要为之去进修深造,并孜孜不倦地将爱的心得、爱的知识延伸到开班授业、与人分享的母亲,却是难得一见。本栏目推出的专栏作者林欧阳婉玲女士便是母亲中最独特而专业的一个。欧阳女士不是简单地演绎母亲的天职,她是一位专业的教育心理顾问,是美国高等教育管理博士DonBleckerby先生“重拾学习的乐趣”教学法首位华籍特许培训师。她于2000年创办香港“和孩乐”重拾学习兴趣启导中心,倡导“与孩子分享欢乐,以童心去重拾人情,活得和谐称心”。中心切合教师、家长和中小学生的需要,举办各种讲座、课程和启导等活动,助展亲子教育,提升自我价值。“一位受祝福的女人,一位好学的家长”,这是人们对她的亲切概括。作为本栏目特邀专栏作者,欧阳女士衷心期望通过与内地家长的沟通交流,和父母们同行,实现共创和睦家庭和愉快童年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