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范道济 《黄冈师专学报》1998,18(3):24-28,51
史家“实录”理论的精髓和真谛,在于关怀现实、写实求真.而小说既然“记正史之未备”,那么,史家“实录”原则也就合乎逻辑地成为小说所应遵循的创作原则。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实录”理论对明清小说的积极影响:第一,促使小说关注社会、贴近现实,快捷及时地描摹驳杂多色的杜会现实生活;第二,史家“不虚美.不隐恶”,“善恶必书,妍媸毕露”的实录精神,促使小说人物形象由单色调向多色调演进,由定型化、绝对化向动态化、复杂性发展.并最终创造出具有高度个性化的、具有复杂性格结构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2.
略论“实录”理论对古代小说创作和小说批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史传理论中的“实录”理论主张对古代小说创作及小说批评的巨大影响.“实录”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发愤著书”说与“春秋笔法”“说作为”“实录”理论的主要内容,对明清小说创作与小说批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实录”理论并不完全排斥虚构与想象,这对小说创作和小说批评中的写实思潮及人物形象塑造理论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但“实录”理论中的“劝戒说”的影响则主要是消极的.研究“实录”理论及其对古代小说创作和批评的影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白描”是中国小说美学中关于写作技法的一个范畴。长期以来,众多学者都认为“白描”这一技法是借鉴自绘画。从史传理论中则可以寻找“白描”技法的另一个渊源。史家“实录”思想及“春秋笔法”与“白描”有着承继性的关系,而金圣叹的“格物”说则是这两者之间的枢纽。  相似文献   

4.
刘知几在《史通》中一方面力倡秉笔直书,确保“实录史学”,反复强调史家和史著要“审实”、“故实”、“摭实”、“寻其实”……;另一方面又主张“激扬名教”,笃信“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求实录”与“扬名教”构成了刘知几史学批评的双重原则。  相似文献   

5.
史家化对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小说创作中的题材选取方面:小说家在题材选取的审美观上,尽量向史家审美价值观靠近;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修史作风直接影响小说家的创作,导致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写实传统和以小说补史的小说功能观产生,从而使古代通俗小说题材选取方面出现演史、列传、账簿倾向;史家化为史家造就了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化地位,这使得古代通俗小说家自惭不如,导致其在创作上放弃史家所遵循的写崇高、“不语怪、力、乱、神”原则,而涉笔于平民世界和鬼怪神仙,这又造成了小说题材选取上的账簿、志异倾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基点,从本能需求和社会需求都得不到满足这两个层面,剖析了小说主人公曹七巧人在“现实原则”与“快乐原则”的冲撞下,在“爱欲”与“死欲”的争斗中,其人性逐渐走向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史家与社会”、“史学与社会”的探索 ,认为史学与史家在当今社会并非可有可无。但对于史家而言 ,应具有终极关怀、人文关怀、社会关怀、政治关怀、经济关怀等 ,并懂得生活的艺术 ,且要注意调谐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高壮  吴玲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39-141
刘知几《史通》,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其中重要原因在于当时他提出许多具有代表性、专业性的观点和认识,总结中国古代史书编撰的理论和方法,其中不仅有“实录”“简洁”等史学编撰理论的探讨,也有文史关系的阐述。此书一直是史家津津乐道的史学专著之一。  相似文献   

9.
唐代的小说读者是成熟的阅读和接受群体 ,他们与创作群体有着同样的小说观念和审美需求 ,他们不以史传的“实录”原则苛求作者 ,能理性地理解小说的虚构 ,常态地看待“奇事”“异事” ,并常常表现出参与创作的巨大热情 ,对小说的创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有时则直接进行再创作 ,为唐代小说的创作和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毛姆的小说《午餐》的人物语言分析为例证,阐述了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中的“话语理论”。《午餐》中人物对话充分发挥运用了语学中关于会话的“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多样具体准则或技巧,但从文学的“话语——权力”理论视角分析,这部小说恰恰是对这些“原则”、“准则”下隐含的现实社会关系和话语权力关系的揭露与反讽。这种对照表明:现代语言学从语法到语义再到语用的重心移动,还必须进一步同“话语权力”观念结合起来,这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语言系统同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1.
《道藏》及《藏外道书》中有大量的仙传,这些仙传通常采用史家传记手法写作,由于其中多虚构成分,故今人一般以仙道或道教小说视之。仙传之所以会采用纪传体写作,是由于作者认为他们所记都是真人真事,只有依据史家实录原则来写作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具有可信性。今人一般将仙传分为单传、类传和总传三类,也有将其分为像传和文传两类的。  相似文献   

12.
江午 《文教资料》2010,(28):4-5
本文以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辩证地分析《史记》存在的“天人感应”观、历史循环论与缺乏个体生命关怀的时代局限,并指出前人所谓《史记》的“实录”,并非据事实录,而是据“史”实录,《史记》是凝聚着前代史家心血的集成之作。  相似文献   

13.
有学者提出,中国古代史传在坚持实录原则的同时,允许虚构、想象,这种"虚构"包括对具体历史细节的虚构、想象和对一些神怪梦境、传说、传闻的记载。这一见解具有相当危害性。秉笔直书、实录不隐,始终是中国古代史传遵循的原则。史家不允许对历史细节,进行所谓的合情合理、设身处地的想象和虚构。史传中记录的一些神怪梦境、历史传闻等,是当时社会上已经流传、史家信以为真而加以记录的史事资料,它们并不属于史家本身之"想象"或"虚构"。主张史传可以虚构,甚至将史传的"文学性"等同于虚构和想象,都将取消史传的本质特性,为篡改和捏造历史打开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的小说理论是包括文体形式、文学特性和审美鉴赏等内容的政治小说主张,从理论和实践上都遵循了一种文学的现实化原则,并体现出在审美需求和社会实用层次上的错位。“薰浸刺提”说在审美方法论意义上弥补了其小说理论价值取向的偏颇。  相似文献   

15.
实录本是一种史家编写史书的理论,但它自然地延伸到中国古代小说的前身杂史杂记类的志怪,它对唐人传奇、宋元说话的影响是要求叙述要有根据,并形成小说叙事的写实方法,揭示事件的客观发展规律、对生活细节进行客现描写、善恶兼具的人物塑造.  相似文献   

16.
小说观念到晚明产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文章从三方面探讨了其新变:第一,由“史馀”到文学的小说本体论的变化;第二,由认知、劝诫到审美的小说功能论的变化;第三,由“实录”到“虚构”的小说创作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延安小说”视野中考察卞之琳的小说创作,可见其小说内在的思想演变轨迹.卞之琳在“延安小说”语境中的短篇小说由单纯乐观开始生发了新的主题.《山山水水》放弃了单纯反映现实的视角,以他去延安之前的思想准备作为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点.在《山山水水》中通过自语和对话思考了“延安小说”语境的功能和意义,进而观照人物、邦国和社会的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考察社会主义的理论支点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现实的社会基本矛盾,正是将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社会基础之上才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考察社会主义的理论支点及其重大转换对俄中的马克思主义影响极大,使他们分别找到了将社会主义置于本国现实的社会基础之上的正确道路,使马克思主义考察社会主义的理论支点逐步民族化、具体化,并为之增添了鲜活的时代内容。把握这一点,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三个代表”作为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历史研究对象的内容和认识历史研究对象的方式是历史学中重要的理论。在历史研究对象的内容上从封建史家的“人事”说、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人类社会”说 ,到唯物主义史学的人类社会关系说的转变 ;在认识历史研究对象的方式上从“直笔、实录”、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纯客观研究”,到唯物主义史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转变。这个过程是动态的过程 ,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史学遗产  相似文献   

20.
物欲时代是东西小说创作社会现实背景。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地关注特殊社会形态下人性的状态——即普遍地“荒诞化策略”的成功运用,使得东西的小说自成一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