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酒作为一种物质存在于大自然之中,人类在发展中发现了自然酒,后学会了人工造酒。歌谣是伴随着人类产生而产生的,随着人工造酒的出现,酒就与歌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依相长,这在中国文学中多有记栽。酒与歌谣紧密结合,是由酒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也是由歌谣的特点决定的:酒能助歌兴,酒大大推动和提高了歌谣在民众生活中的多方面作用;歇能助酒兴,歌谣促进了酒的发展,喝酒时唱歌谣,有千杯不醉之功效。  相似文献   

2.
杨慎是明代杰出的作家和学者,有着多方面的成就.本文论述了杨慎与民间歌谣的关系.一方面他热心搜集整理和研究民间歌谣.另一方面他虚心向民间歌谣学习,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仿民谣.杨慎对民间歌谣予以关注,与他的悲惨身世有关.他得罪了皇帝,终生坎坷,由士大夫跌落到了民间.在群众中得到了理解和慰藉.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能够眼光向下,致力于民间歌谣的整理与仿作.他着重搜集整理反映民间疾苦的时政歌谣,甚至辑入当代作品,显示了他的政治勇气.杨慎主张“诗须有为而作,文至无心乃传”.即要关乎世道人心, 反映群众的情绪和要求.《竹枝词》代表了他仿民谣的最高成就.本文充分肯定了杨慎仿民谣的艺术价值,认为杨慎是刘禹锡之后自觉向民谣学习并取得相当成就的又一代表.  相似文献   

3.
诗与谜新论     
谜语起源于歌谣。歌谣与诗(包括歌谣谜与诗谜)关系密切,前者促进了后者的产生和发展,后者对前者也有一定影响。诗谜独立于歌谣谜后,除与歌谣谜的共同点外,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发起了"征集全国近世歌谣"运动,歌谣研究会因此成立。运动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文学目的性,参与者们多是早期新诗的创作者,他们积极征集歌谣,将歌谣作为创作新诗的资源与参考,意图借歌谣的形式来为新诗发展服务。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限制,新诗的歌谣化并未取得足够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民间歌谣,作为民间艺术艺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体现了老百姓的聪明才智,具有多重重要的文化功能与艺术特色。深入地分析探讨民歌歌谣的文化功能及艺术特色,能够推动民间歌谣更为有效地发展,更好地发挥民间歌谣的社会文化价值功能。本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在分析民间歌谣所具备的文化功能基础上,期望能够推动民间歌谣的持续高效发展,以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明生活。  相似文献   

6.
黔西北地区汉语民间歌谣十分丰富,丧葬嫁女歌谣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两种歌谣的场景特征、悲情色彩有诸多相近之处,故从研究这些特点的角度点出发,把它们放在一起。究其发生与发展,我们发现这些歌谣是作为一种仪式存在的,可以说这种存在是其得以存在和发展起点;而悲情的宣泄则是一种内驱力,一种生命的需求;巧若天成的文学技巧又让其魅力倍增,充满"诗艺"的吸引力。三个要素确保了这些歌谣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汉字是我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基石。常见的识字方法有:图解法、猜谜语法、歌谣法、编故事及部件识字法等。听老师们的识字教学,特别是编歌谣(顺口溜)就自然想起歌谣与歌谣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民俗学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几乎是与新文学同时的,众多新文学家对民俗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周作人对民间歌谣研究的倡导以及搜集整理,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文章从周作人对歌谣研究的理论阐述、其征集歌谣的实践、社会影响及意义等方面,对周作人的歌谣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9.
汉字是我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基石.常见的识字方法有:图解法、猜谜语法、歌谣法、编故事及部件识字法等.听老师们的识字教学,特别是编歌谣(顺口溜)就自然想起歌谣与歌谣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1930年代的诗歌大众化运动,始终围绕着"歌谣"这一关键词展开。诗人们借鉴歌谣的形式,创造贴近大众的诗歌。革命宣传干部重视收集民间歌谣,把革命思想写入歌谣,起到发动群众的效果。歌谣实践促进了新诗现实主义题材的发展。在学习歌谣、仿制歌谣的实践中,诗人通过否定诗人身份和以往艺术追求来完成自我定位的转变,并成为下一个十年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结合的先导。  相似文献   

11.
鲍照堪称乐府诗写作的大家。年命无常之叹 ,人生苦短之悲 ,怀才不遇之怨 ,知音难遇之痛 ,漂泊思乡之慨等 ,构成了他拟乐府诗的基本主题。鲍照的拟乐府诗具有一种追求个性张扬 ,极具个人化色彩的诗风。这与他独特的个人经历和命运有关 ,而拟乐府诗的新的诗歌形态是诗歌自身发展逻辑所产生的必然结果。鲍照拟乐府诗正是大胆向汉乐府民歌学习 ,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又一次变革  相似文献   

12.
徽州文化是颇具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徽州民谚、民歌与民谣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关于此的英译研究在徽文化研究领域尚属空白。以徽州民谚、民歌、民谣与徽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探寻其英译策略,可以在译语中传真与重构徽州文化。  相似文献   

13.
潮汕歌谣,历史漫氏,流传久远,曾被称为“岭南的翘楚”。从语音修辞的角度看,潮汕歌谣押韵自由,方言韵入歌,用韵独特,节奏明快,叠音巧用,形成了歌谣的声律美,让人感受到潮汕歌谣独特的声律魅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侗族民歌的学习和考察,探讨侗族儿童歌曲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从“搜集整理”、“发展创新”、“民间传承和学校传承”三个部分来论述。  相似文献   

15.
传统音乐类中的海门山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形成的地方性优秀音乐文化,海门山歌的音乐清纯甜美,悠扬委婉,具有浓郁的江风海韵和乡土气息。海门山歌曾经几度唱进北京,曾经借助电视音乐,飞向世界。传统音乐类中的海门山歌2008年3月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6.
汉代的社会谣言和谣言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广泛存在的以民歌、民谣、童谣、讹言和流言为代表的社会谣言,作为一种特殊的公众舆论,具有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汉代统治者重视这类社会谣言及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并对之作出积极的政治回应或政策调整。但在一定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汉代统治者也会对社会谣言加以疏导、利用或限制、打击,以维护其统治权威和社会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赣南客家山歌歌词的韵辙、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客家山歌歌词的艺术手法特点及风格特征,旨在促进赣南客家山歌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进而达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民歌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精品,对传统民歌与现代民歌进行比较,使我们有了更新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民歌"也必然呈现出新的方式和含义。  相似文献   

19.
兴国山歌是我国南方山歌的著名代表,其历史渊源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当今兴国山歌的生存状态已发生较大变化,处于濒危状态。在兴国山歌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传承人作为这一艺术形式的承载体和传递者,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经过对兴国山歌传承人现状的调查,剖析传承人的生存现状和传承困境,折射出兴国山歌的发展现状,这对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理性认识与科学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巢湖流域是巢湖民歌的主要产生、传唱地。巢湖民歌种类繁多,主要有号子、山歌、小调等。巢湖民歌思想健康、内容丰富、魅力独特,是江淮地区民歌的一朵奇葩,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巢湖民歌艺术手法多样、生动,表现生活面广,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第一批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歌之一。根据当下广为传唱和文献记载的巢湖民歌,分析巢湖民歌的类型概况、思想艺术特征及其传承与发展方向,以期推动巢湖民歌研究更加深入,使其能在当今多元的文化生态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