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君 《青年记者》2004,(9):21-22
因为时评的繁荣,也引发了人们(准确说也是一些时评人)对时评的各种议论,其中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对时评指责的多,褒扬的少,更有人对当前时评存在的问题拿了“放大镜”看,发出“不得了”的惊呼,忽略了近几年来时评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政治明进步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今年第8期《青年记者》以集束炸弹的形式对近几年逐渐窜红的时评进行了“全盘否定”。看完全文后我有这样两种感受:时评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却被忽视了,起码没有遭到重点轰炸;这些文章观点不客观,因为它一是出自从不写时评、没有或不屑深入研究时评、对时评一知半解的所谓“专家”之手;二是出自不能写时评而强写时评、时评长期不能被采用而牢骚满腹的“怨妇”之手,而众多读者、时评作者、时评编辑、媒体老总们对其有啥看法,这里几乎不能找到。于是我有了发表一点看法的冲动。我这里只选择“时评公式化”这个题目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看到《青年记》杂志上一组讨论目前时评现象的章时,我离开时评编辑的岗位已经有两个多月了。我原先服务的浙江《青年时报》,应该算国内较早涉足时评的媒体之一,从2002年7月23日开始,就以2版的重要位置推出时评版,每天以整版的篇幅发表对新闻的解读和对时局的建言。  相似文献   

4.
时评,作为一种新兴的批评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经营时评,小到可以抒发感情、养家糊口,大到可以干预政治、行有车居有墅食有肉,真可谓名利双收。开发时评软件更是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若能够成功,那真是件一劳永逸,利在当今、功在千秋万代的善举。本人把开发时评软件的构想罗列一二,望能给有志于此者以启发。  相似文献   

5.
当下95%左右的时评已经沦落为“时事的牢骚”了(以下简称“时骚”)。这个“骚”不是《离骚》的“骚”,而是搔首弄姿的“搔”,隔靴搔痒的“搔”,臊气熏天的“臊”。说到时评,我更怀念的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甚至更靠前的光景,在那样的时代中,时评犹如锋芒毕露的匕首,刺向最需要解剖的地方,由此诞生了一批个性迥异、影响力巨大的时评家,诸如  相似文献   

6.
关于“丑陋的时评圈”的看法,我是同意的。至少在中国时评发展的现阶段,时评充满着一种为名气而写作的虚伪色彩、一种为稿费而进入时评界的铜臭色彩。正因为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时评成了一个圈子内的时评,成了不疼不痒的时评,成了吹毛求疵的时评,成了争名夺利甚至不乏侮骂声的时评。这种现象令人叹惋。很多关心时评发展的朋友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但我以为,目前我们缺少对于最根本问题的清醒分析。这个问题便是:时评为什么? 时评到底是为了什么?媒体为什么纷纷上马时评版?这是个说起来简单但实际很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时评界的所有问题都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7.
风生水起话"网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曦 《新闻记者》2004,(2):47-49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网民数量已达7950万,上网人数和中文网站正在呈“爆炸式”增长。因为信息流通的方便与快捷,新闻时事正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新闻时评,以其快捷、深刻、尖锐的特点,帮助人们聚焦、“消化”新闻,起到了宣泄公众情绪、调节社会舆论的作用。它是某些重大新闻的延伸和扩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新闻伴侣”。时下,很多报纸杂志都开辟了时评栏目或版面,从时效和容量来看,传统媒体已经不能满足公众“咀嚼”新闻的需求。网上论坛的兴旺,使得网民有了发表意见的平台,人民网有“强国论坛”、东方网有“东方…  相似文献   

8.
看了今年第8期《青年记》刊发的关于时评的一组稿件,不由得感慨系之。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一名时评作,前两年也编过时评版面,我没有想到,时评、时评作、时评编辑现在在读中竟然成了这个模样。  相似文献   

9.
信息卡片     
《青年记者》2004,(8):11-11
时评现状扫描国内报刊中,多数都市报都设立了至少一版的时评版,部分都市报有两整版的时评版,多数党报也设立了至少半版的时评版,全国日发时评稿至少二三百篇,其中30%为重稿,经常性时评作者约80人左  相似文献   

10.
简言之,新闻时评就是对时事新闻的评述、评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传播形式,新闻时评大有方兴未艾之势。那么,其与传统的新闻评论在性质上究竟有何区别?在写作或编辑新闻时评过程中应如何把握其性质与界限?应该说,尽管时评的实践发展很快,但有关上述类似问题的理论储备明显不足,这是导致当前新闻时评写作中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来从事新闻时评工作的思考和体会,特写此文,以就教于同仁。主客观相统一是正确认识新闻时评性质的关键性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性状和特征,所谓新闻时评的性质是指新闻时评区别于传统新…  相似文献   

11.
陈旭鑫 《新闻与写作》2004,(8):10-11,14
新闻评论是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影响引导舆论的“旗舰”。近年来,报刊时评作为一种新闻样式正大行其道。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众多媒体,都以各自的方式开办起了时评类栏目,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为什么?当前的报刊时评写作应如何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2.
时评的复苏与勃兴是当前报纸文体演进中的一大特色,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断裂与沉寂之后,时评重又焕发生气,成为各报树立“社会公器”形象、争夺读者眼球的重地。如北京日报经常以“长安随笔”“北京晨语”等栏目发表时评文章,中国青年报更是一直把时评作为自己的“招牌”,就连一向走大众路线的南方都市报也把第二版辟为时评专版,宣称“德不高则行不远,站得高则看得远”,以此追求“高品格”。从各报的反映来看,时评越来越受到报界人士的青睐。经济时评作为时评的一种,更是异军突起,散发着自己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王兰 《新闻记者》2007,(3):44-45
时评要有新闻性强的由头评论是新闻的衍生物,是对新闻的进一步拓展,所评论的新闻本身是否可读及可拓展,对时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时评由头的新闻性强,受众的关注度高,评论的读者相对来说也会较多。而且比较而言,在评论之中,时评的时效性要求更高一些,这也是时评从其它评  相似文献   

14.
时评热的思考——晚报新闻时评版的基本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全国报纸出现了一股“时评热”,各家报纸纷纷拿出一定的版面空间给时评。一些晚报类报纸在注重深层次开发社会新闻的同时,也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时评的作用。《燕赵都市报》、《齐鲁晚报》、《南方都市报》等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也比较有成绩。  相似文献   

15.
尹文化 《兰台世界》2006,(16):49-51
《独立评论》是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自由知识分子精英群体用来研究中国当前的问题而创办的一份政论时评周刊。对于这份刊物,为世人所熟悉的却只有胡适先生“,而对其台下人物则是至今仍鲜为世人所知的黎昔非先生”。  相似文献   

16.
黄欢 《新闻爱好者》2011,(17):26-27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时评在近几年逐渐走向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新闻时评作者。本文通过对新闻评论家盛大林作品的全面分析,从知识积累、评论家的见识以及当今评论的新形式出发,探讨其时评观在作品中的体现及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时评,是当今媒体评论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它打破了传统的评论格局,为媒体评论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它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在发展和膨胀,不可避免地夹带了些许混乱。它将何去何从?是健康发展?还是泛滥成灾乃至最终在极度膨胀中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时评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理清其源流、剖析其现状、规范其发展,是时评健康发展的一个极具现实性和紧迫性的课题。一、时评的源流时评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00年前后。1900年以前,我国的报纸言论是论说一枝独秀。这种言论论题重大、抽象,论证繁复,篇幅较长,一般不结合新闻,时效性较差。较…  相似文献   

18.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今,一种时尚在媒体出现,那就是以时评身份登场的新闻评论版面,其在媒体的发展态势,用诗人岑参的这一千古名句来形容,实在是恰如其分。应该说,新闻评论是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影响引导舆论的“旗舰”。近年来,时评作为一种新闻样式正风靡媒体。《新京报》、《广州日报》、《青岛早报》、《珠江晚报》……从南到北,由东到西,既有各级党报,也有都市报,全国众多媒体以各自的方式开办了时评类版块,且这些版块大都处于二、三版等十分重要的位置。令人鼓舞的是,时评类稿件也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关注,其影响力也愈…  相似文献   

19.
肖余恨 《青年记者》2003,(11):14-15
时评之“红”近两年,一种新闻文体迅速窜红,成了“热得快”,那就是新闻时评。新闻时评现正处勃兴之状,其生命力之强,作者参与热情之高,媒体之重视,完全可以用“风靡”来形容。一时间,新闻时评大有成为新闻新的生长点之势,有的媒体如《南方都市报》则以高质量的新闻时评有力地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跻身主流媒体之列。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现在的时评已经被少数写作垄断了,甚至说几十个作就垄断了全国的时评版面。说垄断可能有点过分,但这确实指出了时评的一种现状。对这种现状怎样看,以及怎样突破这种困境,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