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高军 《大观周刊》2012,(28):12-13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形势愈演愈烈,各国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同质化乃至淡化趋势使政党不断走向衰落,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党对自身也必须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其中也涉及到了对意识形态的改革。因而,探究意识形态改革失败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意识形态改革遭遇的挫折和挑战,进而找出意识形态改革的对策成为值得去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网络社会意识形态治理的有效性与所采取的治理模式紧密相关。面对网络意识形态利益诉求趋复杂、文化交流趋活跃、阶层分化趋常态等新特征,传统社会治理中科层制的由上而下的单向度管理模式难以应对,创新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模式势在必行。网络意识形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网络社会意识形态治理需要政党组织、政府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相互配合,多方面、全方位整合治理主体体系。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要以政府为主导,构建政府与网民双向互动的治理模式;坚持单向管理与双向互动协同原则;注重政府监管与注重社会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的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媒介批评理论中,意识形态理论以其强烈的批判性又被称之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在过去两个世纪内,在西方的媒介及其文化批判领域,随着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内涵的不同阐释,先后形成了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全球主义以及后现代学派等四种媒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4.
李巨星 《中国出版》2023,(22):22-25
研究在系统分析智媒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传播关系新变化的基础上,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能等视角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内涵特征进行了细致厘定,提出智媒技术语境下从主体层参与力、内容层软实力、技术层媒介运用力和效果层影响力等四个维度,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有效建构。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推动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和舆论争夺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在网络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性、现实性、实践性和隐蔽性特征显著。网络空间中舆论场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场所,但也给予了西方意识形态进行网络渗透的空间。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从实践和理论层面正向引导网络舆论,加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资源空间,培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话语转化。以更好地增强网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向心力。  相似文献   

6.
梁超 《编辑之友》2018,(6):73-76
文章从编辑人员天然拥有把关权力这一事实出发,结合十九大报告中的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相关论述,各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编辑人员应承担的意识形态安全责任以及应该具备的意识形态安全素质.相关结论对于新闻出版如何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微 《大观周刊》2011,(20):46-46
作为我国首部直接从西班牙原文译入的中译本,杨绛译《堂吉诃德》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翻译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即指翻译过程也指翻译结果。本文试图运用勒菲弗尔的意识形态操控翻译的理论对杨绛《堂吉诃德》的翻译作出探析,揭示了政治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翻译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潜在反作用力。  相似文献   

8.
任晓锋 《传媒》2006,(2):65-67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期刊产业化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期刊具有“双重性”特征。一方面,期刊是意识形态内容的物质载体,任何时候都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另一方面,期刊是一种物品,具有商品属性。  相似文献   

9.
在两岸和平发展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此次台湾“五都”选举少了一些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增加了公共政策方面的攻防,这是政党逐渐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国际上对冷战有一个共识:冷战的中心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从这一观点出发,人们可能会期待,随着苏联的解体、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的消失和冷战的结束,国际关系领域里的意识形态的斗争将会减弱、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1.
为防范和化解平台型媒体建构进程中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文章从平台型媒体的学理内涵与基本特征入手,分析网络传播格局中意识形态风险的趋向与类型,指出平台型媒体具有数据资源的聚合性与吸附性、内容生产的开放性与多元性、技术平台的连接性与智能化、媒体把关的专业性与导向性以及信息传播的节点化与圈层化等特征。平台型媒体在连接资源和聚合用户的同时,面临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弱化、西方势力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传导、平台技术理性与媒体价值理性失衡等多重叠加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结合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去中心化、智能化、隐蔽性的新趋向,提出平台型媒体规制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关键路径,即强化网络主流思想舆论引导、重塑媒体平台的把关机制、依托需求价值链开展用户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以期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舆论空间的引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熊慧  陈露缘 《东南传播》2012,(12):20-22
18世纪末至今,西方理论家们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经历了理性、非理性以及反理性三个阶段。意识形态内涵的历时性演进,伴随着人们对大众媒体的社会角色和职能的认知改变以及诉诸意识形态理论分析大众媒体日常运作机制的传媒研究的焦点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歌曲《社会主义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绎为线索,采用意识形态、亚文化等文化研究的重要概念,试图辨析红歌演绎背后所呈现的文化意义及社会变迁图景。亚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是本文关切的焦点,文章通过梳理红歌《社会主义好》四种不同版本的演绎及其历史情境,期望从中窥见在中国政治社会发展中,亚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互相作用和特殊关联。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大事要事,科技期刊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及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始终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本文通过介绍科技期刊意识形态风险的特征,分析科技期刊意识形态风险产生的原因,并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的4本科技刊物为例,以编校队伍优化、多渠道学习提升编校队伍意识形态风险意识和理论素养、以栏目策划服务科技期刊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以制度规范规避出版全过程意识形态风险、以责任担当强化主办单位监管等途径,探索党支部引领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以期实现党对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全面领导。  相似文献   

15.
王新刚  何作为 《新闻知识》2023,(7):18-24+93-94
在数字逻辑和算法推荐影响的智媒时代,意识形态叙事的碎片化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内容节点化和对象社群化的基本特征,表现在智媒平台应用发展、元叙事多维解构和个体组构连缀三个维度。意识形态叙事以碎片化形式存在,会混乱主体认知思维,削弱主体认知能力;解构内容思想体系,掩盖内容思想实质;分化对象价值观念,离散对象价值共同体。因此,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主流意识形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优化叙事主体言说范式,整合叙事内容话语内涵,凝聚叙事对象思想共识。  相似文献   

16.
当代广告传播中的意识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众媒体的受众正前所未有地暴露在一个由广告编织的意识形态的世界里。而选意识形态不只是担当化建构的角色,当广告供用意识形态的策略来对受众实施一种隐性的控制时,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本从广告意识形态化的现象出发,初步研究了这种意识形态的价值内容、结构形态,发现它是一个由表层、深层意识形态组构而成的二元复合结构,并对这个二元结构的特性和负面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谢黎 《群众文化》2002,(1):36-37
化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它是客观物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正如《辞海》中对化所下的定义那样:“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本的“化”概念,只从狭义的即“精神财富”方面来规定并展开议论)。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要求。我们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吕萍 《新闻世界》2010,(8):196-198
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并将其发展成自己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强大理论武器。他们从"异化"与"技术理性"这对概念入手,从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技术理性等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总体异化状态下的人类生存状况进行了抨击与批判。  相似文献   

20.
李红坦  谭思玲 《传媒》2023,(7):71-73
“信息茧房”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其信息窄化、信息割据、信息迎合的特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主流意识形态信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本文提出通过同步提升媒介素养,加速打破信息茧房;打赢网络阵地战,培育正能量“意见领袖”;明确网络警戒线,落实责任性“把关人”等措施引导大学生“破茧而出”,以维护、巩固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