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寓言和散文在我国虽然都是古已有之的,但我国古代实际存在的历代寓言作品并没有统一的称谓,即使到唐宋以后文人创作了独立成篇的寓言作品,也多被名之为“说”、“戒”、“言’等。把历代名称繁多的寓言作品统一名为寓言,是本世纪初学者们的贡献。但是直到现在,“寓言”的界定标准也没有一致,标准过宽的把一切文体中带有寓意的作品全部包括在内,标准过窄的则把许多寓言作品排斥在外。“散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三世纪中叶文人的著述中,但无文体意义。具有文体意义的“散文”概念出现在十二世纪中叶的南宋。现代意义的“散文”是文学…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苏武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皆为“唐宋八大家”成员。古今学人对其诗文等方面的成就多有评述,而对其在我国古代寓言方面的贡献却极少论及或忽略。故笔者不揣谫陋专以此题试论,以遂抛砖引玉之愿。在我国,“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一书。《庄子·寓言》篇中有“寓言十九”等语。后人注日:“寄之他人,则十言九见信。”疏曰:“寓,寄也。世人愚迷,妄为猜忌,闻道己说,则起嫌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信九矣。”释文曰:“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九)庄子所…  相似文献   

3.
张伟 《出版史料》2010,(4):67-67
1840年,广东出版了一本《意拾喻言》。“意拾”,即粤语“伊索”的音译,“喻言”就是“寓言”。译者以富有文采的浅显文言译出了八十二则寓言,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忠于原著的《伊索寓言》译本。译者是英国人,书上的署名是“蒙昧先生著,门人懒惰生编译”,其实译者的真正姓名是罗伯特·汤姆。  相似文献   

4.
别林斯基在《伊凡·克雷洛夫寓言》一文中说:“寓言是理智的诗。”我读陈忠义的寓言作品时,也有这种感受。 陈忠义从事寓言创作多年,先后在《儿童文学》、《少年文  相似文献   

5.
马一禾 《大观周刊》2011,(17):123-124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法家著作,其中包含着众多的寓言故事,“说林”、“储说”更是以寓言集的身份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前人对其寓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在对其小说方面的研究还是不够的。笔者认为,“说林”、“储说”不仅是寓言集.完全可以称之为小说集。现对“说林”、“储说”的文本进行分析,从小说概念出发,通过分析人物刻画、情节叙事、艺术虚构等小说要素来证明其已经是真正的小说。  相似文献   

6.
有人曾把《伊索寓言》评为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一本书。西方文坛,一直把伊索奉为“寓言之祖”。可是近几年来一个新的结论轰动了整个世界:“伊索”不是希腊人而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寓言家陆克曼。原来希腊人把埃塞俄比亚的寓言翻译成希腊文,以“伊索”署名,取其所含埃塞俄比亚人的意义。于是“埃塞俄比亚人寓  相似文献   

7.
古罗马寓言诗人菲德鲁斯在他的《伊索式寓言》序诗中,曾简洁地道出寓言的特性:“它使你发笑,又给你智慧/它是明智生活的顾问。”另一位寓言大师拉·封丹在他的寓言诗《狮子与牧人》中,为寓言艺术作过如下的辩解: 寓言不只是像外表那样: 我们从最单纯的动物得到教导。 赤  相似文献   

8.
新闻媒体提升公信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生 《视听纵横》2009,(3):118-119
“狼来了”是一个著名的寓言,其核心寓意在于“诚信”。对于一个面对公众的新闻媒体,诚信也就已意味着“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乃《伊索寓言》里的名篇,广泛传播,世界享用,可以说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可若按辩证法来看,事物往往有两面性,狐狸吃不着葡萄,有时说它是酸的,有时也会又想那葡萄也许很甜。尽管“这一面”《伊索寓言》里好像没讲,可事实一再证明辩证法没错。 被誉为世界球王的巴西的贝利,有一则已成名言似的“轶事”:当别人问他哪一个球踢得最好时,他总是说:下一个。按贝利这种逻辑来推理,他永远踢不出“最好”的球。当然有人会说这话里有谦虚也有矫情,但你不能不承认这也是一种机智。 如果说贝利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寓言这种文体似乎越来越变成了一种为“天真无邪的小读者”而创作的故事。因此,寓言作家也变得也越来越喜欢虚构出一个阳光撒满草地、到处盛开鲜花的乌托邦,对于伊索这样的人,则非常担心他的作品会不会“腐蚀”了我们青少年洁白的心灵。就这样,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寓言就再也不能够面对简单但却残酷的现实(里面当然也有美),而充满了“廉价”的爱心,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儿童文学”,把一门活生生的艺术变成了一个小摆设。为了那些假想中的小天使,寓言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拉·封丹寓言里的市侩  相似文献   

11.
市面上正火着一本书,叫《谁动了我的奶酪》。甭管这本书叫不叫寓言,反正它是供成年人看的。故事梗概如下: 从前,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住着四个小家伙。有两个小家伙是老鼠,一个叫“嗅嗅”,另一个叫“匆匆”。另外两个家伙则是小矮人,一个叫“哼哼”,另一个叫……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则商业寓言,两名推销员到一个偏僻的小岛上去推销皮鞋。登上小岛后他们发现,这里的居民都不穿鞋。于是,两个推销员分别给自己所属的公司发回电报。一份电话告知:“该岛无人穿鞋,我明日返回”。另一份电报却说:“情况很好,该岛无人穿鞋,我将在此大力推销”。对于同一事实,两个推销员截然相反的看法正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这则寓言对我们的启发在于,记者要善于选择新颖的角度去开掘事物的新闻价值。正如美国新闻记者罗伯特·怀特说:“任何人都能在商场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却能在五金…  相似文献   

13.
有两则寓言,一般的中国人恐怕都耳熟能详:一是“叶公好龙”,一是“郑人买履”。寓言中叶公与郑人都成了被人们嘲笑的对象,在今天看来,这恐怕多少有些误解。 叶公好龙之甚,以至于墙上画龙,柱子上雕龙,家中到处是“龙”。但真龙来了他为何又惧之?人家说他是假好龙,或者说是好假龙。我想他是一开始就未接触过真龙,在虚拟的龙的世界生活惯了,忘  相似文献   

14.
我和叶澍都喜欢寓言,又都长期做编辑,共同的话题自然不少,聊起天来常常刹不住车。我发现,对于寓言,他是真心热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那种热爱。他和我聊天,十有八九与寓言相关。某某作品精彩,某某新人有潜力,某某的作品被收入课本,某某丛书编选有特色……无论这些事是否与自己有关,他都津津乐道。你完全能感觉到他谈论这些事时的那份投入和快意。有时我们明明在聊其他事情,他总能变戏法似的又回到寓言上。哈,拿他没辙。金江先生常曰“殉情寓言,至死不渝”,我看他也差不离。我想叶澍这辈子怕是再也无法离开寓言了。  相似文献   

15.
曾有学者认为,中国和古希腊及印度是世界寓言的三大发源地,并同时构成了世界三大寓言系统。其中,中国寓言自产生之日起,就以其短小精悍、寓意深刻、构思巧妙、叙事生动的鲜明品格,在世界寓言家族中独树一帜,它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从上古一直流淌至今,中间从未干涸。由此可见,中国人向来是喜欢读寓言的,而这恰是这种文体得以在中国存在和不断发展的基础与条件。遗憾的是,寓言的文体形式基本保持着旧有的风貌,推陈出新之作极为少见,当读到作家张远山的《人文动物园》之后,才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感,特写此文,略抒原委。…  相似文献   

16.
于鸿 《出版参考》2004,(2):28-28
有一个寓言——“猴子掰包谷”,猴子在包谷地里收获,刚掰下一个,觉得前面的更好,就扔下手里的去掰另一个,另一个到手,觉得还有更好,到手的又扔掉,去掰那个“更好”。不知不觉走到玉米地的尽头,天色已晚,只得慌慌张张随便掰一个,回去一看,恰恰是个赖子包谷,也只好将就了。  相似文献   

17.
品牌策略的奥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讲讲品牌策略的秘密。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是。建筑群。或积木(BUILDING BLOCK)理论。我先讲一个故事,这是我对品牌的感受。有一个寓言.说的是一个人在建筑工地遇到三个砌砖的建筑工人,出于好奇,他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建筑工人回答说:“我在砌砖”。第二个建筑工人回答说:“我在砌墙”。其实,他们干的是相同的事情.他又问第三个人“你  相似文献   

18.
读者一旦“怕了井绳”。不再信宣传,不再买营销的账,难免殃及真正的好书。这似乎成了中国书业版“狼来了”的最新寓言。  相似文献   

19.
舒兹《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是游戏哲学经典之作,它在写作风格上也独具一格,甚而可谓以“游戏”方法探究“游戏”定义。其以戏剧和寓言的形式书写哲学,实质上延续了古老的诗与哲学之争。对之进行批判性考察,旨在提示“哲学风格”对于哲学研究之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万众瞩目的奥斯卡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富于寓言性的反讽:最不具有国际色彩的美国电影奖居然成了最具国际声望的全球电影盛事,几百个美国中产阶级“评委”把持着世界娱乐传媒的头版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