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莉洁 《大观周刊》2011,(13):85-86
在学习外语时,学习者常常会潜意识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这一现象在二语习得研究中被称作语言迁移。这种语言迁移可能是正迁移或者负迁移。而负迁移就会导致错误。本文基于迁移理论,通过对河南省郑州市六十三中学九年级60名学生60篇作文的写作错误进行分析,做出合理评估,然后提出相应对策以便提高写作质量,改善英语写作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外语时,学习者常常会潜意识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这一现象在二语习得研究中被称作语言迁移。这种语言迁移可能是正迁移或者负迁移。而负迁移就会导致错误。本文基于迁移理论,通过对河南省郑州市六十三中学九年级60名学生60篇作文的写作错误进行分析,做出合理评估,然后提出相应对策以便提高写作质量,改善英语写作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李清 《新闻战线》2015,(3):127-128
新闻传播的跨语际交流是当下重要传播渠道之一。笔者认为,二语习得者在英语新闻学习语言过程中出现语法、词汇乃至语言交际层面的错误在所难免。英语语言二语习得者易受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把已习得规律迁移到英语使用上,造成英语理解偏差和使用错误。传统外语教学对学习者有错必纠,但就交际教学法而言,则应该注重语言在交流过程中的顺畅性,因此可以适当地忽略某些细小问题,以免影响交流、挫伤学习者积极性。事实证明,英语新闻以一种视角引入  相似文献   

4.
陆晓彬 《大观周刊》2011,(34):213-213
语际语言也即中介语,是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过渡语言,常常困扰着英语学习者和教学者。文章通过对学生实际英语写作案例的调查、统计,分析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语用失误,并从语际语言的角度出发,以词、句、谋篇布局为依托,深入思考了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语际语用现象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培养语用习得能力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王毅 《大观周刊》2012,(51):437-437
本文通过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进行浅析,得出如下结论:一个人的母语能力会对他的二语学习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我们适当地利用好母语,就能促进外语学习和教学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屠献芳 《新闻战线》2015,(7):206-207
在语言学中,语言的迁移,主要是指对于语言学习者,要通过一定的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转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多种语言方式的转换,也有互相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文章通过对英语新闻思维内涵的理解,分析了英语新闻思维差异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社会中,英语作为一门主要的国际语言。是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小学生听觉灵敏,记忆力强,是学习英语语音的最佳时期。本文运用二语习得中迁移理论,试图通过对比英语音标与拼音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倡导利用汉语对英语学习正迁移作用,规避拼音的负迁移作用,防止小学生语音石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母语文化是学习第二种语言的基础,以母语为汉语的人们学习日语为例,探讨汉语转化为学习日语的积极因素的可能性,预测和描述汉语在日语学习中的正迁移现象,对日语教学和日语学习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日语教学中的汉语正迁移现象表现在语音、词汇、语义和语法等各个方面,而语音、词汇、语法也是日语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可以以母语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对古汉语与现代日语在语音、词义、语法等方面的关系的说明,一方面导入母语文化知识,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对日语的记忆与理解。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写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考虑电视媒介自身特点、受众的接受实际以及语言要适合主播或播音员播报等因素,所以电视新闻的语言有着与报纸新闻语言和广播新闻语言所不同的特点。本文结合语域的理论,从语场、语旨和语式角度来分析它们对电视新闻语言所产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语音习得往往受到母语音系系统的迁移影响。本文以音系系统的音节层面为出发点,运用语音感知的实证研究方法,从英语学习者对音节边界的判断中探究他们对英语音节结构的掌握状况,从而进一步分析影响中国学习者习得音节的因素及其原因。本文通过实验发现母语音系系统的迁移影响确实存在,这主要表现在英语学习者对重音特征不敏感以及音节划分以音节首为重的开音节选择。  相似文献   

11.
新闻英语写作是英语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写作的质量既取决于高品质的素材,又取决于出色的文采。孔夫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讲文采的重要性。怎样才能使一篇文章流畅自然,衔接方法的正确运用是问题的关键。而“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篇组织原则”(Connor,1996:5)。外语学习者在写作或翻译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目的语语篇组织规律的了解,往往把母语的语篇组织原则迁移到目的语中,造成文章或译文的结构偏差”。  相似文献   

12.
李婷婷 《大观周刊》2011,(13):71-72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建立在批评语言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语篇分析模式。费尔克劳夫提出三维分析模式,即通过描述语篇的语言特征,阐释语篇与生成,传播和接受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说明交际过程和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本文透用这一分析模式,对美国总统奥巴马2011年国情咨文演讲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语言形式选择同意识形态如何在特定语境下相互作用,分析和探讨了政治家如何运用语言来实现他们的政治目的,同时也验证了这一分析模式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Beaugrande和Dressler对语篇组织性(textuality)提出了七项标准,其中意向性和可接受性是两项重要的标准。本文从语言认知的角度阐述意向性的语言分析哲学背景理论,分析心理意向与语篇衔接和连贯机制的关系以及可接受性的制约因素,以期对语篇分析和阅读写作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郑志红 《大观周刊》2011,(17):111-111,128
随着语篇指称在话语交际中的日益突出性,语篇指称这一确保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重要手段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但是似乎都不够深入。本文尝试结合传统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理论和语用学中的顺应(Adaptability)理论提出可及顺应模型(AAM)来分析这一语言现象,旨在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批评性分析理论主要通过分析大众语篇,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语篇的及物性、被动语态、情态动词、主位等的选择体现了作者的立场和观点。本文从纽约时报网站选取一篇有关青少年非法越境投奔达赖事件的新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认为该新闻语篇存在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性。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是一部学术水平很高的现代汉语语法专著。该著作在语言理论、语言分析和语言应用诸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 从语言理论角度看,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生成语法”的汉语研究专著,该项研究从一种新的分析角度来描写说明汉语句法结构的构成及变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开拓精神。本书借鉴了生成语法的“管辖与约束理论”及“空语类理  相似文献   

17.
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绘本亲子阅读,培养幼儿阅读兴趣日渐引起家庭教育的关注。以社会文化理论中Wood“支架”功能为依据,采用微观发生法,观察8组家庭亲子阅读活动,归纳支架类型并分析影响其使用的家庭环境因素。结果显示:母语调控幼儿思维,本质亦是二语学习的一种“支架”;采用多样的活动作为支架,促进幼儿对绘本理解记忆;“支架”类型的选择,受价值观、教养方式、幼儿语言水平和理解力的限制。家长应根据幼儿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搭建不同类型支架,提高亲子阅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马金枝 《大观周刊》2011,(33):231-231
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及对母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即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词汇的内容和外延。  相似文献   

19.
周婉  陈伟 《新闻前哨》2012,(11):64-66,69
本文以香港名人微博语言为研究对象,以语言顺应论作为理论基础,从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等网页中随机下载了几百篇香港名人的微博作为语料,对其中的粤、英语码转换进行了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探索语码转换在以"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为基点的香港所体现的特征,以及证实语言顺应模式在微博语篇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词汇是语篇结构的基本层级.本研究基于Fairclough提出的批评性语篇分析三维理论框架及西方论辩研究的诉求模式,并参照Van Dijk的意识形态分析理论,对三篇有代表性的美国国情咨文中的词汇进行了量化描述和动态分析,旨在揭示咨文的劝说性与宣传性.研究表明,词汇的使用是总统影响他人意识形态和维护自身权力的一种语言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