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绩“古意”非泛泛的“托古喻今”,而是诗人借竹、龟、松、凤、桂的兴衰命运,兴寄对生命个体有限性的忧思和对自我生命存有的独特反思,寄托深远,颇有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古意     
我做了一个梦,夜色迷蒙,我和诗人李白在长安古道吟诗对句。诗人兴致盎然,佳句层出不穷,而我也有如神助,对句如流。小小的古道长亭,竟惹得长安城好诗之人纷至沓来,争欲一睹敢和诗仙对诗且不落下风的我的容颜。频频挥手间,我闻到了清晨阳光的味道,瞬间人去亭空,只留一个我恍惚依然。走进办公大楼,见到同事领着她的女儿,边走边在读着什么。我问:“小姑娘,读什么呢?”刚上幼儿园大班的小女孩回答我:“唐诗。”此  相似文献   

3.
张永生 《山东教育》2013,(7):115-115
“马兰不择地.丛生遍原麓”“不美珍馐宴.忘情摘嫩椿”“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适逢春意浓,又闻野菜香,每当春风轻拂,脑海中便会涌出古人咏诵野菜的诗句来。  相似文献   

4.
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他的绘画美学观以“古意说”、“书画同源”论为主,在当时针砭时弊,扭转了一代画风。本文主要将他的“古意说”与他的绘画作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力求对他的绘画美学观和绘画作品有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初唐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历代传诵,对于它的内容和批判精神,专家学者更是给予极高的评价。如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中指出:“诚然这不是一场美丽的热闹,但这颠狂中有战栗,堕落中有灵性。‘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起以前(梁、陈宫体诗)那种光是病态的无耻……如今这是什么气魄。对时人那虚弱的感情,这真有起死回生的力量。”林家英先生也认为:“《长安古意》的批判艺术是通过对美的人生的追求表达对丑的人生——统治阶级腐朽生活的否定。”然而,对其组织构造、结构功能,却言之  相似文献   

6.
元初画家赵孟额(1254—1322年)倡导“古意”影响一代画风。本文从赵孟颊个人处境出发,研究其在特定环境下受到的种种压力和文化冲突,用以解释赵孟颊倡导“古意”的合理性。本文认为赵所倡导的“古意”是文化冲突的产物,也是赵孟颞的文化策略,是那个时代解决文化冲突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7.
《大学》以精辟的语言和成熟的思维提出了儒家对于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以及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程序。研读《大学》,可从“三纲领”和“八条目”及其内在联系入手,以大学之道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为主线,力求发掘不同历史时期著名学者对“大学之道”的传承与发扬;从大学校训对大学之道的吸收与运用的角度,揭示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之道对确立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德育回归生命,是对学生主体的认可,是对生命的尊崇。百年名校如皋中学坚持以“崇实求是”的办学理念,切实加强以“生命化德育”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了“尊崇生命”、“彰显个性”以及“生命与德育相融合”的生命化德育的实践理性与经验。  相似文献   

9.
从影响赵孟颊“古意说”形成的因素进行客观和深入地分析,以求对他的“古意说”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不仅指向对生命本身的珍视,还应关注生命的价值追诉和社会意义的考量。从“如何活”、“为何活”和“怎样更好地活”三种生命形式出发,可以把生命教育的内涵界定为生物性生命教育、价值性生命教育和意义性生命教育。立足生命教育的本质内涵,反思当今生命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认识欠缺、方法单一等问题,提出生命教育的将来应该从“外界引导”过渡到“主体自觉”。  相似文献   

11.
祝兰 《湖南教育》2011,(11):46-47
教育者的职责和良心是关注、呵护学生的精神生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提供大爱的“阳光”、自由的“空气”、活泼的“土壤”、宽容的“水分”和快乐的“营养”,给学生的生命添上鲜活亮丽的精神底色,营造生命茁壮成长的绿色环境,避免各种因素对精神生命的污染、侵蚀和伤害,促进学生精神生命主动发展,让生命成长绿意盎然。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命教育”,且在文化断裂的情境中疏离了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生命内蕴。独立的大学“生命教育”课程具有体系性,是促成大学生生命意识全面形成的关键。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意识体现在生存智慧、人格修养、人文价值等层面,对现代大学“生命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所以。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以传统文化精华性的生命精神为资源,设置大学“生命教育”课程十分必要。其课程内容可设置为“生命构成”、“神话与文化”、“人生意义、人性与人伦”、“性别、青春与爱情”、“角色与荣誉”、“国家、民族与历史”、“自由、平等与民主”、“苦难与死亡”等。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 ,人生命的独特性规定着教育的特殊性 ,对人生命独特性的关照即生命观的存在 ,实为教育所必需。本文试图对教育中的生命观作以初步的阐发。一、赋予学生生命发展的自主权 ,让其主动发展 ,自我选择。人有自我意识 ,使人区别于他物而成为“万物之灵长”。所谓人的自我意识 ,即自觉到“我是主体”的意识 ,包括“自主意识”、“自重意识”、“自信意识”、“自爱意识”和“自尊意识” ,以“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塑造”为形式。发展心理学…  相似文献   

14.
教师职业生命是教师作为职业人对自我生命内涵、生命尊严、生命价值、生命权力、生命义务、生命终结等重大问题所采取的基本认识及思想裁断。生命哲学“流动”、“绵延”、“经历”、“创造”等理念的倡导,为教师理性审视自身的职业生命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对教师而言,这种诠释本身,无疑已经超越纯粹人生哲学意义上的自觉,从而包含了一种丰富而生动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5.
秦可卿是一个诗化意象,似真若梦,又神又人又鬼,她生命存在的本体结构是一个多维立体符号:其本原秉“正邪两赋”之气,是作者对儒家善恶二元论的解构,回归生命存在的原生态。其生命存在,联结“空”、“色”,“情”三个不同的维度,各自独立,又三位一体。“色”界,是作者为凡间生命群体存在拍摄的全息图像;“情”界,寄予作者对青春女儿爱与美生命毁灭的悲剧体认;“空”界,是“色”界和“情”界的原点,“色”是“情”和“空”的转接点,“情”是“色”和“空”的焦点。三者共同完成了秦可卿美丑泯绝的生命存在.寓示曹雪芹对生命今世身,前世身和来世身的三重生命体认.是曹雪芹生命哲学的诗性书写。  相似文献   

16.
刘付法 《考试周刊》2009,(20):181-182
历史知识守护生命。本文对历史知识与生命智慧、“生命”潜能、“坚持”、“团队”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秦可卿是一个诗化意象,似真若梦,又神又人又鬼,她生命存在的本体结构是一个多维立体符号:其本原秉“正邪两赋”之气,是作者对儒家善恶二元论的解构,回归生命存在的原生态。其生命存在,联结“空”、“色”,“情”三个不同的维度,各自独立,又三位一体。“色”界,是作者为凡间生命群体存在拍摄的全息图像;“情”界,寄予作者对青春女儿爱与美生命毁灭的悲剧体认;“空”界,是“色”界和“情”界的原点,“色”是“情”和“空”的转接点,“情”是“色”和“空”的焦点。三者共同完成了秦可卿美丑泯绝的生命存在.寓示曹雪芹对生命今世身,前世身和来世身的三重生命体认.是曹雪芹生命哲学的诗性书写。  相似文献   

18.
百度搜索输入“三生教育”,我们会发现“三生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百度词条。 “三生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开展“三生教育”活动的首倡者、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曾对“三生教育”作过生动的阐述:人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构成的有机体。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构成的。人生发展是生命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命之于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是一种主体内在体验到的生命而非外在给予的,教育就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而不能仅仅是认知;生命是动态生成、创造的过程而非静止、既成的对象,教育对生命的滋养与提升既“可能”又“可为”;生命具有着非理性的特质,“直面生命、为了生命”的教育及其研究就不应忽略包括“直觉”在内的一切非理性思维方式或方法的运用。这些就是生命哲学所揭示的生命本质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雅斯贝斯在其《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是交往双方的对话和敞亮”。幼儿教育作为儿童人生的奠基,其应有的价值诉求在我看来便是:以生命呼唤生命。这里的“生命”不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可被分析的概念,而是基于心理学“体验”和解释学“理解”意义上的生命内涵。以生命呼唤生命的幼儿教育是一种唤醒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体验、培育生命能量、提升生命意义的具有“时空交汇”特征的“生命全域”活动,是师幼双方的精神相遇,是双方的生命得以丰满和充盈的过程。唤醒生命意识儿童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