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二者从内在具有一致性,但在实践工作中也需要对二者进行辨析,以便高校能更好地开展思政工作。二者在根本任务、育人目标、教学任务上具有一致性,但从"思政"的重点、地位和实施渠道上有所区别。作为新的教育理念,高校要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促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形成育人合力,切实把握好二者的内在联系,同时针对二者的不同侧重,提出相应对策,确保二者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协同育人的同时共同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理念的提出,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分析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机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二者同向同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张朋 《绥化学院学报》2011,31(3):166-167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概念并不存有对立关系,更多是统一于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一教育宗旨之下。二者都源于选修课与活动课,有基本相同的开发主体和共有的课程资源,这就为整合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二者整合前面对的问题对整合后的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在教学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互补性,二者协同建设契合时代要求,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联结两支队伍,强化协同效应;推动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效果等层面提出了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问题始终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题。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日本在战后围绕二者关系的处理所展开的课程改革更显曲折。本文即以专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及围绕二者的关系所进行的课程设置和组织建制为基本线索对战后日本大学的课程改革进行梳理。以期对我们的课程改革能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在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首先要明确思政类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二者的共同目标都是育人,二者在育人途径上有一致性、课程内容上有互补性。思政类课程应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准确把握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形成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7.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校本课程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另一方面校本课程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二者要达到协调地发展催生出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新的角色定位即教师成为研究者。  相似文献   

8.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应构建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协同效应。从学理视角看,二者在本质上都隶属于思政教育的范畴,体现为或隐或显的两个方面。从教育伦理看,二者体现了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关注与尊重,构成同频共向的合力作用。从内在逻辑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的育人宗旨契合,共同指向立德树人;协同的思政资源相互补充,各有侧重;协同的互动逻辑存在关联,表现为统领与递进。未来,需要打破惯性思维,提升教育主体“思政育人”的过硬本领,建章立制,构筑二者协同的合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问题始终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题。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日本在战后围绕二者关系的处理所展开的课程改革更显曲折。本文即以专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及围绕二者的关系所进行的课程设置和组织建制为基本线索对战后日本大学的课程改革进行梳理。以期对我们的课程改革能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与"自主课程",二者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和内在逻辑关系.自主课程的特征高度体现了生命教育的理念,自主课程的内容体系又集中体现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和价值追求,自主课程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载体.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显示课程和隐性课程是当今高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两种最基本形式。二者各有优势,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尤其要促进德育隐性课程显性化。艺术院校大学生有其自身特点,其德育隐性课程显性化也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得以强化。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课程教学与研究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课程与教学不可分离,课程与教学直接同一,二者必须整合。课程教学是对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的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的概括。整合的课程教学观要求教师发挥在课程教学与课程教学研究两方面的主体性。在整合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性通过反思性教学与行动研究得到实现。课程教学的建构过程是行动中的反思过程。反思性教学不仅是课程教学主体性的实现途径,而且是积极主动的课程教学研究,是教师行动研究的主要内容。行动研究不仅是教师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式,而且其目的是实现反思性教学。  相似文献   

1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心筑梦不仅可能,而且现实.这种从可能到现实的具象化,基于从主体、内容、机制上揭示二者的兼容性,从学理上厘清二者耦合育人的互动性,从现实层面上分析二者协同育人的挑战性,从路径上坐实化解挑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李国东 《吉林教育》2000,(10):37-37
隐性课程是一种重要的课程形态。它与显性课程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据和补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语课程是新文学课程的源头之一,它对新文学课程的出现产生了重大影响。遂先从现象层面梳理新文学课程的诞生经过,然后纵深分析新文学课程与国语课程的内在联系,通过对二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比较,及对教师身份"连贯性"的观察,证实国语课程孕育了新文学课程。  相似文献   

16.
美国AP课程和IB课程让高中生提前学习大学基础课程,并通过考试获得学分,进而在升入大学后可以免修相关课程。AP课程和IB课程是美国推进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但是二者又存在着许多差异,各具特色。对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课程和IB课程的探讨,可为我国实现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更好衔接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校本课程都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共同反映了我国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方面的新变化。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没有指定的教材、学校在两种课程的开发上都具有很大的自主权、课程的开发都要考虑到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等等,但二者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效果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教学内容侧重点、课程性质、教学方式方面虽然不同,但是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立德树人,因而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广大教师只有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建构同向同行的思政教育体系,进而发挥协同育人效应。  相似文献   

19.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目的是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创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全面分析二者内在共性,把握机制构建逻辑基础,正确认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内涵的辩证统一和功能互补,找出推动此机制有效运行的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20.
隐性课程“润物无声”,它注重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学生内在素质的养成。高等学校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当前高校过于重视显性课程建设,对于隐性课程的建设则相对认识不足。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