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台湾的乡土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是作赴台湾为期一个多月研究的结果,中回顾了台湾乡土教育发展的历史,考察了乡土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演变过程,着重分析了近十多年来围绕乡土教育问题开展的讨论,以及政治势力尤其是台独势力利用乡土教育培育“台湾意识”和塑造所谓“新台湾人”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2.
马英九常常戏称,他是“台湾制造、香港交货,吃台湾米、喝台湾水长大的地地道遗的新台湾人”。此言不虚。他没说到的一:董是,他像许多台湾人一样,根在大陆。而且,他也像绝大多数台湾第二代“外省人”一样,其出生和成长的过程,受到国共两党几十年战与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台湾戏剧《人间孤儿》植根于台湾人社会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的主体意识,并进一步表达了对这一主体身份的诉求。戏剧运用叙述、拼贴等后现代手法,以及对历史叙述的解构和重构,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和观照,试图建构台湾的文化身份。然而,这些解构性极强的形式技巧却以落入另一种意识形态而告终,所谓台湾文化身份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去年12月,我有幸到台湾访问。台湾是我国的宝岛,隔海相望,近在飓尺。但由于长期往来较少,对我来说,台湾是那样的神密和陌生。当我一踏上台湾岛,就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两只眼睛总是不够用。最使我奇怪的是:台湾人把“厕所”称为“化妆室”。在台湾,不用说大宾馆、大商场里的“化妆室”相当讲究,相当现代化,就连马路旁的一般公共场所的“化妆室’也很清洁、卫生。进去时可以面对镜子梳理头发、或整理衣着,真有一点“化妆”的意思。据台湾人讲,改“厕所”为“化妆室”,也是进入70年代以后的事,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兴起来的,可以…  相似文献   

5.
"文化台独"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台独"伴随"台独"活动而生,并随着"台独"势力膨胀而发展."文化台独"提出了否定中国历史是台湾历史之源,否定中国文化是台湾文化之主体,否定台湾人是中国人,台湾人乃独立于中华民族之外的"台湾民族"等谬论,其实质是在历史、文化、民族和国家认同上否定"一个中国"原则,为"台湾独立建国"铺路.  相似文献   

6.
<亚细亚的孤儿>是台湾著名作家吴浊流的代表作.小说揭示出了作者身为台湾人的"孤儿意识"的同时,又如实叙写台湾人的"寻根"之路,以达到对大陆故土及大陆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说爱国     
一天在大学餐厅吃午饭,看到本系一台湾学生一个人坐在那里,就主动过去,坐到他对面,和他聊天。我对台湾同胞向来是有好感的,至今还有两个极要好的朋友在台湾。毕竟同文同种,如一家人一般。但这次的谈话却并不愉快,这位老兄时时表现出一种故作的优越感,时不时就“我们台湾人”怎样怎样,“你们中国人”怎样怎样。后来我索性问他:你不认为自己是个中国人吗?他的回答很干脆:“我不是中国人,我是台湾人。台湾这么发达,我作为台湾人感到很骄傲,你作为中国人感觉怎么样?”感觉怎样?!做中国人就要低人一等吗?一激动,那些“儿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的道理便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8.
日据时期台湾底层人民的遭遇,台湾人的民族性格、身份认同问题,以及更广阔的文化上的“孤儿意识”一直是台湾文学中一个重要的话题。《亚细亚的孤儿》中知识分子胡太明忧疑苦闷的生活历程。本文以胡太明为典型,从殖民社会中矛盾苦闷的知识者和身份认同的悲剧性悬置两个方面探析在特殊的台湾经验背景下,在现代与传统的纠结中,在对自我身份的思考与探求中,“自我”在冲突中如何被击败而最终走向悲剧性的幻灭;并试分析胡太明作为日据时期典型现代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台湾奇姓特别多,据统计,台湾 2000多万人口中就有5925个姓,而仅 有一个人的奇姓竟达100多个。 台湾人来自大陆的奇姓不少,例如 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大陆有这七姓,台湾也都有;文人的 “七雅”:琴棋书画诗酒花,大陆有人 姓,台湾一个也不少。  相似文献   

10.
在台湾,从家庭主妇到退休人员,从市场小贩到医院大夫,从大学生到教授,从小职员到大企业家,都已投入了热火朝天的股市。 这些被称之为“股票族”的台湾人,对带有“赌”性的投机或投资行为已近乎疯狂。当今台湾人的生活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爱情亲情不及股票之情 如今的台湾人见到亲朋好友,三言两语之后,往  相似文献   

11.
《学习之友》2014,(11):46-46
据报道,自从淘宝“攻台”以来,台湾人都开始上淘宝买东西。由于选择“中国台湾省”可以省运费且送货速度比较快,一些商家标榜“全国包邮”也包括台湾,因此有台湾网友自称“填地址都不争气地选了台湾省”。  相似文献   

12.
某次,中央电视台邀请的专家在讨论台湾方面的问题,一位专家说:“他们台湾人的话叫先进。”我不由得叹了口气——这个意思等同于前辈的“先进”并不是“他们台湾人的话”,其来源,恰恰是正宗的古汉语词汇啊,只是我们大陆的语言中现在并不怎么使用这个意思罢了。正如很多语汇出自《论语》一样,“先进”一词出自《论语》第十一篇《先进》:  相似文献   

13.
与其说台湾人认同台湾,不如说他认同的是台湾的生活---一个民主制度与公民社会融合的日常生活。
  他所受的教育,是教他如何成为一个公民,而不是有老师教导他说:“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烈士们用鲜血染成的。”  相似文献   

14.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在台湾开始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掀起一场“皇民化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使一些台湾人对祖国的文化产生了隔膜,还使某些台湾人产生了“皇民”心理。一直到今天,还有一些人为日本的殖民统治叫好,并借此叫嚣台独。历史的贻害,不能不使人们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5.
台湾保存了大量中华传统文化,无论你来自何方,在这里总能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对台湾人而言,过年是持续近一个月的“跨年”,从吃“尾牙”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闹花灯,才算高高兴兴过了年。因此,许多曾在台湾过春节的大陆人,都说台湾年味浓。至于究竟有多浓,那就得从“尾牙”说起。  相似文献   

16.
侯孝贤于1989年执导上映的电影《悲情城市》反映了台湾光复初期,特别是“二二八”事件下的台湾人所要面对的种种社会变化和矛盾,电影深刻地体现了在特点的社会背景下,在大陆接管后,台湾人的不满、抗争到最后的沉默,表现了台湾光复初期大陆与台湾的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17.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在台湾开始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掀起一场“皇民化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使一些台湾人对祖国的化产生了隔膜.还使某些台湾人产生了“皇民”心理。一直到今天.还有一些人为日本的殖民统治叫好.并借此叫嚣台独。历史的贻害,不能不使人们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8.
台湾能靠选举吃饭吗?相信所有台湾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但2300万台湾人还是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有分析指出.台湾已经沦为选举岛,陷入恶性循环的选举文化是社会的乱源。  相似文献   

19.
乡音灌耳     
到了台北,一下飞机,遍地的台湾“国语”声,亲切得不得了,和在香港听到的口音大不一样,大有“到家了”的感觉.普通话,在台湾仍然按老习惯叫“国语”,反正是一码子事,都是以北京音为基础.台湾人居然一口北京话!而且全岛由北到南,由西到东,由大人到小孩,由外乡人到原住民,全会!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评述了“台湾意识”的内涵、形成的条件以及“台湾意识”在丘逢甲诗作中的表现。认为,“台湾意识”是中国意识或中华民族意识具有台湾特点的体现,它源于大陆母体的中原文化。台湾移民本土化过程完成后,在外敌侵扰和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遭际中形成,是台湾同胞坚持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立场的产物。它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经验教训相通并容。悼台、念台、渴求强国复土,维护统一,振兴中华,是丘诗中“台湾意识”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