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官渡之战     
秋雯 《小朋友》2004,(1):2004
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袁绍决心消灭他。袁绍集中了十万精兵,向许都进发。曹操的部下听说了,都十分害怕。曹操却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说:“我知道袁绍这个人,他志向高大,却外强中干。”果然,袁绍的人马还没到官渡,就被曹操用计打败了两次,损失了两员大将。袁绍吃了大亏,但并不甘心失败。于是,袁绍和曹军又在官渡发生了激战。曹操败退,回到军营坚守。袁绍就在曹营外垒起土山,筑起高台,在高台上向曹营射箭。曹操就造出霹雳车,把十几斤重的石头射向袁军,把高台砸烂。袁绍又挖地道通向曹营,曹操让士兵在营前挖一条又长又深的水渠,阻断地道出口。双…  相似文献   

2.
在河南省中牟县城东北五里靠近官渡水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叫官渡桥村。这里就是一千七百多年前,袁曹官渡之战的古战场遗址。据传现在官渡村的附近还留有当年曹操存放粮草的“草场”和袁绍屯兵的“袁绍岗”。不消说,这些古迹也是由这次战争而得名的。公元200年(汉献帝建安五年)二月,袁绍任命沮(jū居)授为监军,统领十万大军,准备渡河南进,直捣许昌。袁绍把大军集结在黄河北岸的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先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亲自率兵从官渡北上,解救白马之围。他采纳随军谋士苟攸声东击西的作战方案,引兵先到延津(今河南延津北),伪装要渡河进攻袁绍的后方,使袁绍分兵应战;然后再以轻骑部队回袭白马,以攻其不备。袁绍果然中计。曹操急率轻骑兵,以张辽、关羽为  相似文献   

3.
官渡一役,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奠定了一统北方的根基。纵观官渡始末,我们就会看到曹操在作战中,始终贯彻着这样一个战略思想:即避免两线作战,打破袁绍钳形攻击,形成一个稳定的后方。 官渡战前,曹操拥据的兖豫二州是个四战之地,北有袁绍,南有刘表、张绣,东有吕布,东  相似文献   

4.
袁绍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他曾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势力最大,占地最广的风云人物,但在与曹操逐鹿中原的过程中却屡屡失败,最后兵败官渡,呕血身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袁绍作为一个管理者不知人、不容人、不纳谏、不善任、不自省,身为管理者都应该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5.
憨陀 《高中生》2013,(13):21
《三国演义》看来看去可看出一个字:容。三国鼎立,曹魏势力最大,何也?曹操下求贤令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土,未必能有行也。土有偏短,庸可废乎?非常明确地提出求才不可苛求全才的观点。张辽、徐晃等原来为叛将,到曹营后受到重用,列为名将。曹操官渡大败袁绍以后,得到了不少下属暗结袁绍的书信,曹操看都不看,下令一把火全部烧掉,并为  相似文献   

6.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战争。曹操在这次战争中以少量的兵力战胜了袁绍的数十万大军,为其后占据北方、发展势力打下了基础。而考其"以少胜多"的原因,乃在于曹操的善于用人和袁绍的不善用人,说明了"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官渡之战是关系袁曹双方决定胜负的一场大战,在这场战争中袁绍兵多势众,是进攻的一方;曹操兵少势弱,是防御的一方。战争的结果,曹操成为胜利者,奠定了他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是失败者,导致了袁氏集团走向崩溃。现将这场战争的前后经过叙述如下。一、双方之战略建安四年(199年)春天,袁绍灭了幽州的公孙瓒之后,据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占地最广,有众数十万,“骄心转盛”。袁绍企图借消灭公孙瓒的余威乘机消灭曹操,统一中原,建霸王之业。于是他挑选精兵十万,骑万匹,准备进攻许都,消灭曹操。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田丰是袁绍的谋臣,为人刚而犯上,因谏袁绍勿伐曹操而被打入大牢。官渡兵败,袁绍后悔不听田丰的警告,因为耻见田丰,干脆砍了他的头。看来,从古至今,说老板错,都不会有好下场。榧子,安徽才女。大学时学的是国际贸易,但这孩子就是典型的“不务正业”,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中,涉及曹、袁两家的大小战争不知有几多,然决定胜负的一战却是官渡之战,而官渡之战的胜负表面是战将,兵勇的拚杀、撕斗、沙场上的恶战,而内容却是集中表现了曹操、袁绍两位统帅的斗智,是否能知人纳谏、从善,此乃胜败之关键,试看: 当袁绍决定在官渡与曹操一战而决雌雄时,谋士田丰就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  相似文献   

10.
李睿 《职业技术》2006,(1):51-51
三国演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田丰是袁绍的谋臣,为人刚而犯上,因谏袁绍勿伐曹操而被打入大牢。官渡兵败,袁绍后悔不听田丰的警告,因为耻见田丰,干脆砍了他的头。看来,从古至今,说老板错,都不会有好下场。  相似文献   

11.
出言不逊     
"出言不逊",出自《三国志·魏书·张邰(hé)传》。"逊",谦恭。这个成语意思是说,说出话来不礼貌,形容态度傲慢。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袁绍派大将淳于琼带领上万军队专门从河北运来一万多车粮食,屯积在  相似文献   

12.
官渡之战,是曹、袁争霸之战,曹操以其多谋善断,从侧攻到正面攻击,最后围而歼之,彻底推毁了袁家军。这在历史上是一场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曹袁两军在官渡摆开阵势时,强弱悬殊:袁绍有大军70:百,东西南北,周围安营,连络90余里,曹操则只有7万。曹军正面迎战不利,只能死守,袁军屡攻经月不下。因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曹操意欲退军,乃致书留守许昌的荀彧  相似文献   

13.
各家通史和魏晋断代史对曹操屯田积谷为其统一北方战争提供了充足的军粮着墨较多,而对如何把大批军粮源源不断地运到战争前线却很少详究。本文试就曹操在统一北方战争中修凿的几条运河作点阐述,以供大家参考。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对峙十个月,军队的食用靠陆运供给。《三国志·魏志·任峻传》载:“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钞,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之,贼不敢近。”用这样的办法运输,费人多,效率低。因此到战役后期,曹方军粮遂呈危机状态。  相似文献   

14.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毛主席曾在《中国革命故争的故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指出过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战事发生在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这时袁绍占有冀、幽、青、并四州(今河北和山东、山西一部分),曹操占有兖、豫和司隶(今河南中部、东部和山东西部)。就所处的地理形势看,曹操不如袁绍。兖州是四战之地,四周  相似文献   

15.
郭嘉是汉末至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他跟随曹操11年,转战南北,出谋划策,多次取得胜利,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郭嘉少年时就有远大志向,为施展自己的才华,郭嘉首先投奔袁绍。袁绍在当时北方军阀中势力最大,他占有广阔的地域,兵多将广,再加上门生故吏遍天下,霸业似可成就。但郭嘉和袁绍共事后,发现他原来是一位无能之辈,于是又离开了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十分欣赏郭嘉的才能,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十分敬佩曹操,他说:“真吾主也。”在曹操的谋士中,郭嘉是最年轻的,但却深得曹操的…  相似文献   

16.
学会宽容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以7万的兵力,击败袁绍大军70万,在获得的战利品中发现了一束信札,竟全是战前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暗通袁绍的书信。怎么办?有人建议:“可以逐一点对姓名,予以砍头。”曹操笑了笑说:“当时袁绍势力强大,我尚不能自保,他们这样做也在情理之中,何必去深究呢?”遂命手下人把这些书信全部烧掉,还下令以后不再谈论这件事。官渡之战,曹操能够击败袁绍的因素有很多,但曹操的宽容大度又何尝不是重要的一点呢?在得胜的情况下,曹操焚书,对文臣武将的过错既往不咎,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曹操的博大胸怀。试想那些与袁绍暗通书信的人怎…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大家都读过,如果你问大家最喜欢最佩服哪些三国人物,大家十有八九会回答“刘备”、“关羽”、“张飞”。可我最佩服的人是曹操!不错,刘备白手起家,继承汉朝大统,建立蜀汉,是了不起,但仔细看看,其实刘备这些大业都是在能臣骁将的辅佐下完成的,如果不是关羽、张飞的善战,诸葛亮“先取荆州,再入蜀川”的计谋,刘备绝成不了如此大业!而曹操却是完全靠自己拼搏才成就一代功绩。虎牢关率兵破董卓,下邳城带将灭吕布,官渡巧胜袁绍,十几年间将中国北方统一。曹操也非常会用人才,啖睛吞目的夏侯敦,赤膊上阵的许褚,都被他委以重任。曹操不仅…  相似文献   

18.
问题解答     
问:官渡之战曹胜袁败的原因如何? 答:官渡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200 年),是曹操、袁绍两个地主阶级军事政治集团之问的一次决战。战后,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魏国的基础。这次战争中曹胜袁败的原因,我们可先从双方政治经济的实际情况来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9.
官渡之战是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二○○年),曹操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进行的一次战争。东汉末年,爆发了以黄巾军为主力的农民大起义。地主阶级残酷地镇压了这次农民大起义。在镇压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地大官僚、大军阀为了割据称雄,连年混战,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民流离失所,贫困不堪。许多中、小地主也逐渐破产。  相似文献   

20.
《观沧海》是曹操所作乐府《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此诗各章独立,所以被视为组诗,它有一个特殊的写作背景。汉末天下瓦解,军阀割据。当曹操的势力开始崛起时,首先与北方中国最强大的割据军阀袁绍发生冲突。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于官渡决战中获胜,至建安十年,终于摧毁了袁氏在河北的统治根基。但袁绍子袁尚、袁熙逃至辽东半岛,与乌桓(东胡族的一支)首领蹋顿结为一体。此时曹操向往着再度统一中国的宏业,却处于南北夹逼的困境:在东北方向,袁氏兄弟与乌桓军屡屡侵扰边境,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