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范围] 修改作文。 [作文提示] 鲁迅说:“文章得失不由天。”这是他从自己创作实践的甘苦中概括出的一句名言。“不由天”,强调主要靠作者的努力。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对自己的文章,非常重视修改,总是不断推敲,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我们初学写文章的就更要重视修改了。俗话说:“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好文章是不厌修改的。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数不清的名篇名著无不经过作者的多次修改而获成功。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章写好以后至少要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删掉。”我们要记住他的话,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怎样修改作文呢?一般要做到:  相似文献   

3.
黄贺通 《学周刊C版》2015,(13):178-179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鲁迅先生也说过:“我每写一篇文章最少要修改三四遍。”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是几易其稿。可见,修改是写好文章十分重要的环节。然而,在现实作文教学中如何批改却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严峻课题。教师精批细改,耗时费力,结果却是学生的主动性被阻碍了,徒劳无功或劳而少功。而让学生互改自改,学  相似文献   

4.
“文章不厌百遍改。”作文是改出来的。古今中外成名作家均注重文章的修改,鲁迅先生在谈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修改能力是写作的基本能力之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相似文献   

5.
妙文千改     
文章是写出来的,但又常听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强调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客观事物是十分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反复认识,才能反映恰当。修改文章实际上是对客观事物再研究再认识的过程,它能够提高文章的准确性。周恩来说过:“伟大的政治家、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修改工作都是非常严肃的。”鲁迅先生曾说:“写完后至少要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本人就是这样做的。他的散文《藤野先生》,修改的地方就有一百六十多处。清代曹雪芹写作《红楼梦…  相似文献   

6.
鲁迅曾说过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先生也反复强调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点学生 ,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 ,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 ?笔者认为 :一、激发兴趣通过向学生讲述古今中外名人改作文的故事 ,使学生认识到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 ,都在修改文章上下过功夫。比如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名著 ,就曾先后改过七遍。再如我国古代诗人杜甫和贾岛分别留下了“语…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是的,一篇佳作的问世,必定经过作家的千锤百炼、反复揣摩、认真修改。传说,王安石作“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时,其中的“绿”经五次修改才定下来。《火烧云》在入选课本时,编者对原文作了删、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文不改,不达意.”好的文章不是一下子就写好的,而是经过数次至数十次的精雕细刻,推敲琢磨,反复修改才写成的.作家们共同的宝贵经验是:“文章不厌百回改.”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也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些都说明了修改文章的必要性和“文成于改”的道理.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自主修改作文,寻求写作的快乐呢?  相似文献   

9.
一篇文章写好以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工序”,那就是修改。这与“大匠不示人以璞”———艺术家不轻易把未完成的作品拿给人看是同一道理。清代袁枚的《遣尖》之五云:“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这个比喻,把作者呕心沥血地修改诗文之举说得风趣而幽默。“文章不厌百回改”,许多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鲁迅就是这个方面的典范,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要经过多次修改,连已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收进集子时也要修改。例如小说《长明灯》描写阔亭跟几个闲人在茶馆里大骂那个要吹长明灯的“疯子”这一节,最初发表时…  相似文献   

10.
有人曾经说过:“文章是改出来的。”所以,练习修改自己的作文,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然而,许多同学没有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往往是作文一写完就上交;即便是老师硬让修改,也改不出什么东西来。究其原因,这是因为没有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的缘故。那么,修改作文有哪些方法呢?择其主要的向你们介绍如下五种:1.读一读。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过:“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大家也应该有这样的体会:拿到一篇文章之后,粗看一下,所能领悟的毕竟有限;…  相似文献   

11.
鲁迅曾说过 :“好作文是改过来的。”叶圣陶先生也反复强调 :“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点学生 ,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 ,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 ,笔者认为 :一、激发自改兴趣向学生讲述古今中外名人改文的故事 ,使学生认识到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 ,都在修改上下过功夫。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名著 ,就曾先后改过七遍。我国古代诗人杜甫和贾岛分别留下了“语不惊人死不休”、…  相似文献   

12.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呢?笔者谈几点个人体会:一、教育学生端正修改态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作家们得出的一条宝贵经验。如鲁迅先生写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就修改了五十多处;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修改了十二次,为了一篇序言,他竟修改了一百零五次。这种事情在古今中外…  相似文献   

13.
《新作文》2007,(Z1)
孩子想体现他高深的文学素养,每每作文改词造句,先生总会谆谆教导“:不要乱改,要这种个性得不了高分!”孩子就说“:为什么鲁迅可以改,我不可以?”先生倒也实在,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因为他是鲁迅,而你不是。什么时候你成了鲁迅再改吧!”孩子自知有生之年不会变成“鲁迅”,于是老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这话告诉我们:学生只有从自己文章的得失中去认识写作规律,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可是有些同学没有修改自己文章的习惯,他们只知道写,而不愿意改,有的同学想改,但不知应如何改。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宋代欧阳修非常重视修改文章,他“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认示人”。他写的《醉翁亭记》第一句初说“滁州四面有山……”数十字,最后改为“环滁皆山也”五字,言简意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成巨著《红楼梦》。马克思的《资本…  相似文献   

15.
被人们深乎众望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难得一次成功,往往要改几次才算数。作了文又能自己改,不用请别人修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他还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属于作文的本人。”这简短几说,确实言简意赅。这  相似文献   

16.
快速修改法     
人们常说:"兵不厌诈,文不厌改。"又说:"文章不厌百回改。"鲁迅的《肥皂》只有7000多字,竟修改了140多处。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同我国四大发明一样,是中国人的骄傲。曹雪芹为写它整整花了10年时间,增删了五次。一篇巨著的诞生要经过反复修改,一篇作文也不例外。考场作文中留给同学们修改的时  相似文献   

17.
许多时候,我们读书可以“不求甚解”。但是,若要论文,即对所读之诗文予以解说或评论,恐怕仍须“求甚解”才是。鲁迅先生曾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定。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他所说的这两个“顾及”,则是我们对所读之诗文求得“甚解”的必经途径。遗憾的是,时下不少人在论文时,竟连“顾及全篇”也尚未做到,他们只感触于文章的局部甚或只言片语,便急忙忙想当然地对全文进行种种的吹嘘  相似文献   

18.
“一气呵成”与反复修改是两种不同的写作习惯。他们是互相依赖 ,相辅相成的 ,在造就娴熟的写作功力方面 ,又各有其特定的作用而不可互相取代 ,都是应该精心培养的良好写作习惯。反复修改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一气呵成。一、修改的作用唐代诗人贾岛有诗曰 :“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自述词》)可见他的创作是多么“精雕细刻”。事实上 ,有些精美的作品的确是反复修改出来的。鲁迅先生也主张作品写成以后先要“搁他几天 ,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 ,改换几字”。修改的作用 ,不只是为了眼前能够写出好文章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初学写作者勤于思考的…  相似文献   

19.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许多文人都主张“文章不厌百回改”,“淘沙不倦则好物出”,认为“多改出佳作”。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常把自己写好的诗读给老妪听,请她们帮助修改;清代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成《红楼梦》;鲁迅也曾说,他的文章写好后总是放进抽屉里,过几天再拿出来看看,每看一次都觉得有许多要修改的地方,这样经过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名家之作尚需修改,何况初学写作的中学生呢?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求学生“能自己评改作文,互相评改作文,通过交流沟通以分享感受和见解”。因此作文教学必须重视修改和讲评的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