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昭君故事的三重叙述模式与审美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昭君故事的解读,史家重在客观真实的记录,着眼于汉朝与匈奴的民族关系;文人则是结合自身的主体意识,开启昭君故事的情感与艺术空间,借“咏昭君”表达自身的人生价值观与审美情趣;而在民间,昭君故事被劳动人民编织成众多神奇绚丽的传说,把昭君理想化、神化,体现了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与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史家、文人及民间的不同解读构成了昭君故事的三大叙述模式与审美体系,表现为史家求“真”、文人尚“悲”、民间重“乐”。  相似文献   

2.
<正>不言而喻,宋代史家同历史上其他王朝的封建史家和文人士大夫一样,其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检诸历史,宋代史家在治史修史的过程中,重视经济方面的确是“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史德”论是章学诚关于史家修养的重要理论.“史德”论要求历史撰述中正确处理好史家主观与史实现客观的相互关系,它是建立在史家“气平”、“情正”的基础上。“史德”论的实质是要求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名教”。  相似文献   

4.
论历史客体     
史学界在历史客体的研究方面存在着“本体说”、“史料说”等几种倾向。实际上,由于史料自身的局限性,使得作为历史主体认识、研究对象的历史客体分为二重:整体史家的认识客体“历史观感”和个(群)体史家的认识对象“选择后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著名作家张中行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记叙性和哲理性散文。其记叙性散文形态新异、独树一帜,凭独特的题材和个性化的语言享誉文坛。在散文中张中行着力表现文人的意趣和文人独有的价值观;在题材关注和主题表达上与官方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因而作品呈现出明显的“非体制化”和布衣本色。其记人散文以“史家笔法”为主,力图还原人物的历史面貌;同时借助小说的白描手法,成功勾勒人物形象。但其部分作品也存在疏于选材和叙述交待过于细碎、内容芜杂琐屑等毛病。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规模最大的官修目录,具有很高的学术批评价值。本文主要从史家要具备独到的历史见解、历史撰述应当保持“公心”、“善恶必书”等方面论证了《总目》关于史家“史识”的批评成就。  相似文献   

7.
著名作家张中行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记叙性和哲理性散文。其记叙性散文形态新异、独树一帜,凭独特的题材和个性化的语言享誉文坛。在散文中张中行着力表现文人的意趣和文人独有的价值观;在题材关注和主题表达上与官方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因而作品呈现出明显的“非体制化”和布衣本色。其记人散文以“史家笔法”为主,力图还原人物的历史面貌;同时借助小说的白描手法,成功勾勒人物形象。但其部分作品也存在疏于选材和叙述交待过于细碎、内容芜杂琐屑等毛病。  相似文献   

8.
尽管章学诚提出的“史德”,能促使史家写出真实可信的历史,但尚不足以解释何以许多史家倾其一生研史、治史,最终形成中国古代史学蓬勃发展的局面。笔者以为“史德”的另一面,即“史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才是这种情况形成的真正原因。本文探讨了“史家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的原因,同时阐明提倡这种道德对现代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南京作为民国时期的政治中心,不同权力体制间的力量角逐对其文学风貌有着直接的浸染——不仅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于南京大力展开,“报国文学”创作、旧体诗词创作、“新进作家”的反抗创作等种种特殊的文学作品也同时涌入金陵城。“政”与“学”的冲突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中愈发激烈,由此,抗战时期的文学南京生发出“言与不言”的两条书写路径。一条是旅居于南京的外籍文人,他们以“他者记忆”的方式进行着情感真挚的南京书写,重启了市民文学的辉煌篇章。一条是以南京为文学起点的本地文人,他们奔赴异地,以“外乡建功”的方式实现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强有力开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史家与社会”、“史学与社会”的探索 ,认为史学与史家在当今社会并非可有可无。但对于史家而言 ,应具有终极关怀、人文关怀、社会关怀、政治关怀、经济关怀等 ,并懂得生活的艺术 ,且要注意调谐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自1979年邓拓获“平反昭雪”之后,“三家村”的杂文随笔受到一些历史学家和文学史家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应有的正面评价。本文主要从“三家村”主将邓拓的多重身份一政治家、学者和文人入手,通过对其杂文创作的深刻意义进行梳理进而了解“三家村”杂文创作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统一全国,在下令议帝号,称皇帝,自称曰“朕”,并自号始皇帝的同时,宣布“更名民日黔首。”对于秦始皇这个举措,历代学者、史家都只注意到皇帝等称号的历史意义,或对其“传之无穷”的意图给以嘲讽;而对于“黔首”的“更名”则不予引述,或者也仅限于词义的解释,说它不过如黎民、黑头而已。“四人帮”为了反党夺权的罪恶目的,大搞影射史学,别有用心地歪曲历史,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形成了浓厚的重史传统,它主要表现在在历史中追求不朽;讲史活动盛行一时;从先人格谚、典籍中寻找证据;史家“直书”精神高度自觉及历史典籍的大量积累。它对于开创我国的重史传统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空间维度是历史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史家的空间观念是其历史观念的基础。中国传统史家的空问观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近代在外力与西学的双重作用下,它逐渐为“新世界观”所取代。空间观念的变化,意味着传统以天下秩序观念为依托的历史解释模式的危机,它引发了史学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世界历史叙事、历史科学观、自下而上书写民史等成为新史学思维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5.
侯官响 《文教资料》2010,(33):86-87
中国史家有秉笔直书的优秀传统.出现了以司马迁为卓越代表的许多历史大家。然中国史家对历史的认识又有“当代修志,隔代修史”之说.一些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难以完整呈现在世人面前。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与现实原因纷繁复杂,主要有意识形态的影响、为尊者讳、未能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等几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敦煌研究登上国际学术讲坛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在国内,则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为我国文人和史家所论及。清雍正时汪漋的《游千佛洞》诗中,就曾以“神工劳劈划,匠手巧雕镌”,“大地形容盛、灵光绘画宣”等诗句,备赞敦煌莫高窟艺术。清嘉庆年间的学者徐松,就曾详录敦煌石窟碑文,并辑入其著作《西域水道记》中,成为今人研究敦煌的重要史料。藏经洞发现以后,首先发现敦煌遗书的重要价值者,是我国的金石家叶昌炽。在他录  相似文献   

17.
建安时代是“文人”从“士人”群体中分离出来而独立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时期,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一批创作者是当时“文人”集团的杰出代表。他们通过书信往来表达了对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全新理解,包括以辞赋的审美性彰显非功利的文学个性、在五言诗创作中借鉴辞赋的字斟句酌以加强描写的审美意义以及抒情小赋的诗化趋势等时代经验。而书信中流露出的时代剧变中“文人”何以自处的复杂心态更是对汉魏之际历史变迁的生动折射。重温建安“文人”的书信创作不仅是深刻理解当时文学正在发生重大转折的直接途径,对于重估“文学”自觉于魏晋这一经典文学史命题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红颜祸水"是反映男权社会中男性把污水泼向美丽女性的范例,也是部分史家文人立足以男性为中心的史学观、社会观对女性搞性别歧视的佐证。《左传》就是以陈国小人物夏姬为例,以"红颜祸水"为主线对构建于封建女性观、历史观基础上的历史人物评价思想和文人潜意识中的人物评论观念进行了再认识。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在现代学科视阈下,史家已认识到地理学对于历史学具有"以地释史"的重要意义。史家们将地理学建构于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体系中并置于重要地位,认为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地理学分支领域最能辅助历史研究。在史家们看来,历史地理学包括了沿革地理学,学科归属或是人文地理学分支,或是与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相携并肩;历史地理学虽为史学之辅助学科,但学科属性为地理学而非历史学。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不仅对客观历史及其发展变化提出了自己的系统看法 ,而且对历史学本身的认识也是卓尔不群的。司马迁肯定论载历史是史家义不容辞的职责 ;提出“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和“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之史学目的论的一家之言 ;在历史编撰学上创立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提出了历史撰述三重宗旨说和历史研究三层境界说。司马迁还努力将自己对于这些历史学问题的理解系统地贯彻到《史记》的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