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外的古老神话中都蕴含着某一情结,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的故事》蕴涵的是杀父娶母的情结,在精神分析学上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情结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到了20世纪30年代,它又再次出现在中国的剧作品《雷雨》之中.  相似文献   

2.
从家庭结构以及母子关系等方面来看,盖斯凯尔夫人的《南方与北方》具有明显的俄狄浦斯情结解构,《南方与北方》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主要表现在桑顿及其母亲间的"亲密"关系以及桑顿太太对玛格丽特的敌对态度,与以往的俄狄浦斯情结不同的是,主人公最终摆脱了俄狄浦斯情结并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中的术语.在英国作家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这一情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通过对恋母情结的理解并结合劳伦斯本人的生平分析作品,探究俄狄浦斯情结在这一作品中的完整体现,并揭示恋母情结对人身心的伤害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D.H.劳伦斯的作品中有着明显的弗洛伊德式的俄狄浦斯情结,然而又有别于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学说。本文就《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分析劳伦斯与弗洛伊德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著名的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悲剧中的典范,尤其是俄狄浦斯情结更是总结了全人类共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和状态。本文着重从俄狄浦斯情结和其悲剧的意义着手,来探讨其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古至今俄狄浦斯情结一直是中西作家较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去分析奥康纳的短篇小说《我的俄狄浦斯情结》,将可以更好的阐释该文。  相似文献   

7.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尤金.奥尼尔的自传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行》为例,来说明这部用"血和泪写成的"剧作不仅是奥尼尔对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的高超运用,而且是奥尼尔极度压抑的自我得以宣泄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析学派有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器期(大约3~6岁)的后期,将经历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这个词来自于古希腊著名剧作家索福克罗斯的《俄狄浦斯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俄狄浦斯的王子,讲述了他没有逃脱预言而弑父娶母,最后落魄流浪的故事。而狭义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中心思想就是男性儿童(或成人)内心弑父娶母的欲望。  相似文献   

9.
韩阳 《文学教育(上)》2014,(20):138-139
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体现了主人公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由于对母亲莫瑞尔太太有着俄狄浦斯情结,保罗无论是和米丽亚姆柏拉图式的恋爱,还是和克拉拉的激情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本文分析了保罗的俄狄浦斯情节。  相似文献   

10.
俄狄浦斯因不明真相而弑父娶母,并非出自乱伦的欲望。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基础是性本能理论,它把人的心理生活生物学化了。性欲并非纯然的心理行为,也受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意识性的制约。幼儿对母亲的依恋与性欲倾向无关。俄狄浦斯情结概念没能揭示父母与幼儿的真实关系与幼儿社会化、道德化的过程和规律。说宗教、道德和法律起源于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克服是违背历史事实与社会文明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11.
《丰乳肥臀》是莫言1990年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其文本叙事始终关联着主人公上官金童的俄狄浦斯情结。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上官金童的俄狄浦斯情结经历了初期的恋母弑父、中期的两度移情到后期生理精神双重病态的发展历程。作家对上官金童俄狄浦斯情结的书写不仅是为了满足作家潜意识的欲望,更暗含了作家对传统文化与文化全球化问题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雷雨》中 ,仇父恋母的俄狄浦斯情结贯穿全剧 ,而且主人公有着俄狄浦斯式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3.
在尤金·奥尼尔的戏剧《悲悼》中,男主人公奥林深爱着自己的母亲,但是这种爱超过了母子间的爱,而是向男女间的爱发展。很明显,奥林是一个有俄狄浦斯情结的人。本文章将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奥林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4.
张婷  王华 《海外英语》2013,(16):222-223
舍伍德·安德森的《母亲》一文描述了伊丽莎白·威拉德对儿子乔治·威拉德畸形的爱,是弗洛伊德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一个引申的"恋子情结"的体现。该文拟从"俄狄浦斯情结"的由来,它在作品中的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该情结对当今21世纪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来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揭示研究该情结的现实意义:我们不应一味溺爱青少年,而是要给他们的独立个性的形成提供成长的空间。这就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15.
舍伍德·安德森的《母亲》一文描述了伊丽莎白·威拉德对儿子乔治·威拉德畸形的爱,是弗洛伊德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一个引申的“恋子情结”的体现。该文拟从“俄狄浦斯情结”的由来,它在作品中的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该情结对当今21世纪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来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揭示研究该情结的现实意义:我们不应一味溺爱青少年,而是要给他们的独立个性的形成提供成长的空间。这就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16.
俄狄浦斯情结是作家张炜对精神家园苦苦寻找的一种寄托方式,在张炜的作品中,大都存在着对“家园”的守护和寻找,主人公作为知识分子在精神上要保持独立,不受侵犯,还要在现实生存中进行挣扎。张炜的作品中大量出现俄狄浦斯情结不是偶然的,而是对人类进行道德关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俄狄浦斯”情结作为人类心灵深处的的无意识的原型,被社会禁忌和道德规范所压抑。但在艺术作品中,它却能直行无碍,而且有的艺术作品还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本文就是要着重分析“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逃过社会禁忌和道德规范的眼睛。而在艺术作品中大放光彩的。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史上,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颇受争议。其中主人公保罗与母亲的情感被看作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体现,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对父亲充满敌意,想取代父亲的地位,依赖母亲的心理倾向称为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恋母情结。本文主要阐述了保罗恋母情结产生的背景,以及保罗与两位情人之间的经历。  相似文献   

19.
翁家慧 《文教资料》2008,35(3):47-50
父子关系是阿部昭小说的主要内容,然而,在其描写父子关系的作品中,却鲜有关于父子冲突的描写.本文试图利用"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心理学概念,从恋母倾向和弑父倾向这两个角度,分析并揭示阿部昭小说中所描写的亲子关系的内涵.同时,通过这一分析,本论文试图阐明的论点是:由于"父权"的丧失,阿部昭小说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母亲替代父亲成为青春期逆反的对象,弑兄倾向替代弑父倾向成为了阿部昭小说中以童年期生活经历为题材的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伍尔夫是现代派小说家中的代表人物。《到灯塔去》作为她最成功的一部小说,历来为广大读者所推崇;广大研究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该书的丰富意蕴。仔细阅读小说不难发现人物设置中隐含的俄狄浦斯情结,因此"到灯塔去",不仅是现实与欲望的冲突,而且是父子情感的对撞和交流。本文以俄狄浦斯情结为线索,分析小儿子詹姆斯与父亲从对抗到和解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