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桃花源诗并序》是陶渊明所有作品中最受人们推崇的一篇.陶渊明把自己对东晋时期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融入作品中,从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现状出发,结合传说中的美丽情境,为人们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自由、与世隔绝的“桃源”模式的理想社会.但是,其中所描绘的理想世界,只能是一种幻想,一种封闭自守、落后的经济理想,这种理想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创作于晚年(57岁)的《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历来研究陶渊明思想及其创作的人十分注意的作品。陶渊明在这篇作品中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显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它是不能成为现实的,这一点也是历来研究陶渊明的人所公认的。那么,陶渊明创作这篇作品是反映了他的隐逸清高、虚幻消极思想呢?还是出于他自己对黑暗制度的不满,从而同情广大农民,表达了他们的愿望与心声呢?这便成了历来研究者们的分歧所在。我认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要研究一篇作品,不仅要看作品本身所反映的内容,更应该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联系作者的思想发展和生活经历,这样才比较全面。本文就是想通过对《桃花源记》创作基础的分析来力求比较客观地评价这篇作品。  相似文献   

3.
赵义 《学语文》2007,(2):12-12
[教学目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感受桃花源的田园风光,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理想社会。[课前导读]一、陶渊明简历及其作品介绍  相似文献   

4.
乌托邦(Utopia)是公元1516年英国人摩尔对于当时社会现实不满所提出的一个心目中理想的国度。后来专指不现实的、不存在的、虚幻的、贞洁的、完美的世界。其实西方社会活动家们所描绘的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早在公元四到五世纪的中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笔下就出现了。那么陶渊明笔下的乌托邦究竟有何特色,陶渊明的乌托邦思想又有哪些典型特征呢?  相似文献   

5.
人总是因拥有理想而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在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时期,陶渊明面对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田园。当时的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面对这种现状,陶渊明也无可奈何,只好归隐田园。由于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中,亲自耕田实践,构造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人们生活安定富庶,没有战争,无忧无虑。他借鉴了老子等哲人们的社会理想,并根据自己对社会的理想,把先前哲人的某些理想社会和自己的理想社会相结合,构造成一个蕴含深厚底蕴的"乐土"文化传统,并显示出具有那个时代的新特点,是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和平安定的追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类向往美好和谐的社会,并且坚定不移地朝着美好和谐的社会走去。  相似文献   

6.
《桃花源记》主题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花源记》多年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必读必背文章之一,因为在这篇文章中,晋代文学家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仙境,这是众多参考书的共识。有资料可证: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书》认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们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7.
艾晶晶 《鸡西大学学报》2015,(4):105-107,124
庄子的自由境界是一种绝对的自由,是一种理想化的世界,而陶渊明的自由境界是一种相对的自由,是把庄子的自由思想"人间化",从而使庄子的自由境界不再是触不可及的。庄子与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精神世界,与真实世界是格格不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社会理想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摒弃,表现出积极地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罗宗强先生关于陶渊明的人生观是一种玄学人生观的观点提出了商榷,陶渊明人生观的基础是“躬耕自守”,他以此达到理想和现实的合一,而玄学人生观的实质是理想和现实的内部分立。玄学人生观是陶渊明人生观的思想来源,二者在精神上有相道,但更有实质性的差别,陶渊明的人生观并非玄学人生观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作认为,作为社会理想,它以当时的堡坞社会及其田园生活为现实依据,作为化理想,是对于传统化和外来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吸取了儒、道、释三家之精华,因此桃花源中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缩影,有“小国寡民”无君无臣的安逸,也有彼岸世界的禅意,该从社会和化两方面探讨桃花源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是东晋杰出的田园诗人,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既有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农业劳动的讴歌,也有对劳动人民饥寒贫困生活的体验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诗人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幽美宁谧的田园风光图,构筑了一个旷洁悠远的艺术境界,情理浑融,清新拔俗。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思想价值很高的作品。作者幻想并描绘出一个和平、宁静、幸福的桃源社会,借以表达作者自己进步的社会理想,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闪耀着可贵的人民性的思想光辉。作品所表现出的对美好社会的憧憬、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国外的“乌托邦”在精神上是一致的。所以梁  相似文献   

12.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归去来兮辞》历来是人们十分注重的一篇。这是因为,“沛然如肺腑中流出”的这篇作品,全面集中地反映了陶渊明的思想。而在欣赏陶渊明优美辞的同时。读也会对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作客观、全面的观照。这篇“因事顺心”而创作的作品,完全可以看作是陶渊明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一种诗意自白。  相似文献   

13.
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陶渊明是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无论是他躬耕归隐的生活方式,还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无论是诗文中流露的真情实感,还是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文字,都显出他的与众不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读陶渊明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个“真”字。正如苏武所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蚕以延客。古今贤者,贵其真也”。“真,是陶渊明做人的风格,也是他作品的灵魂。生活在晋末宋初的陶渊明,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做了真实的描写和反映。他眼…  相似文献   

14.
韩伟问:“《桃花源记》中,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巧妙地寄托他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中,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社会理想的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作者生活在东晋王朝和刘宋王朝交替的时代,社会动乱,人民受着外族和统治阶级的双重压迫,生活极端痛苦。陶渊明是一个出身于没落士族家庭的知识分子。由于生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笔下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风景优美、恬静和谐、民风纯朴、极富人情味的美好社会。在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们共同劳动和谐相处,悠然自得,享受着宁静幸福之乐。班级软文化建设就是需要将这“世外桃源”变成“校内桃源”。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一生都处于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其解决方式是通过自然寻找真趣,在现实的世界里获得生命的超越意义,在宁静平和的田园中追求一种真淳、质朴、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更加理想的、更加完美的人生,新的理想和新的现实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笔下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风景优美、恬静和谐、民风纯朴、极富人情味的美好社会。在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们共同劳动和谐相处,悠然自得,享受着宁静幸福之乐。班级软文化建设就是需要将这“世外桃源”变成“校内桃源”。  相似文献   

18.
《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仙境是虚构出来的。陶渊明在这篇只有三百多字的短文里.写出了一个和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理想的社会。建筑了一个虚无飘渺的“空中阁楼”。通过这个离奇的构想,强烈地感到现实的真实.进一步说明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正>【学习目标】1.理解诗、文内容。2.探寻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学习重难点】探寻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及其思想根源。【学习流程】【导入】陶渊明一生五仕五隐,无论出仕也好,隐居也罢,他都执着地追寻着他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结合他的4篇诗、文,探寻他的社会理想及其思想根源。一、重温经典背诵《桃花源记》,重温世外桃源的美好,说说诗人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温馨提示: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相似文献   

20.
《天上的街市》与《桃花源记》都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作者郭沫若、陶渊明亦为开一代风气的诗人.初中课本所选两位文豪的作品,其共性与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渴望社会变革而方向互为牴牾《天》《桃》都描绘了与现实生活完全相对的生活图景.现实社会黑暗腐朽,混乱无序,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