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壮语熟语是流传于壮族地区的语言珍品,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语里的“Vahbeij”浩瀚无边,独具韵味.依托隐喻理论探讨壮语熟语的隐喻特征及其生成,可以更全面、直观地了解壮族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2.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最大的民族,由于其地域差异,壮族人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壮语,并具有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壮族语在语言表达和形式上有很大的特点,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本文以壮语谚语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壮语谚语中的隐喻意向特色进行研究,更好的了解壮语谚语的特色之处,以及壮语谚语在壮语中的运用技巧,从而进一步探究壮语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壮族嘹歌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文学价值较高.活用熟语、妙用隐喻、巧用衬词等文学语言修辞手段是提升其文学价值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上理论依据,本文把作为词汇中的两大部分之一的熟语(另一部分是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在中美熟语中的主流隐喻现象(汉语熟语中的饮食隐喻和家庭隐喻eating metaphor and family metaphor,美国常用熟语中的运动隐喻sports metaphor),来比较在这两种不同文化中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上理论依据,本文把作为词汇中的两大部分之一的熟语(另一部分是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在中美熟语中的主流隐喻现象(汉语熟语中的饮食隐喻和家庭隐喻eating metaphor and family metaphor,美国常用熟语中的运动隐喻sports metaphor),来比较在这两种不同文化中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莫娜 《广西教育》2022,(3):59-63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广西部分高校壮族大学生壮语使用与语言态度进行调查,发现在壮族地区长大的壮族大学生绝大多数可以用壮语交流,他们热爱自己的语言;而在非壮族地区长大、在外地上学的壮族大学生,由于从小缺乏壮语环境,基本无法顺利用壮语交流;生活区域和教育区域影响壮族语言使用的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态度。基于此,提出壮语传承与保护的对策:重视壮族青少年语言态度培育,提高保护壮语的积极性;发挥儿童壮语自然习得的优势,重视壮语的家庭学习;深化壮语在民族地区的教学研究,提高壮语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7.
壮族文化特色词是指壮译外中壮语特有而译语没有的文化词汇空缺。英译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时,传译壮族文化特色词汇涵义主要有四种译法,即音译释意、直译、意译和译者注释。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除此之外,不同民族的语言也是我国的民族特色之一。壮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组成之一,同时也是民族特色比较突出的民族,特别是壮族语言,以其特有的风格成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代表,另外,壮语也是保留谚语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将壮语谚语翻译成英文,既是对我国谚语文化的传承,也是将我国的文化向世界范围传播的重要方式。本文主要研究了壮语谚语英译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9.
因普通话的普及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壮语的使用范围变小,在壮族地区生活但不用壮语交流的情况越来越多。目前壮语使用已经开始出现断层,壮语传承的情况严峻,但壮族人并没有意识到壮语的珍贵,而是更倾向于用普通话交流,壮语的使用和继承被忽略。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并以访谈和观察作为补充,调查了百色市德保县五所小学的学生掌握和使用壮语的情况。德保县98%为壮族人口,是典型的壮族人口聚居地区,此次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小学生使用德保壮语的现状及其语言能力,分析影响小学生使用德保壮语的因素,并对德保壮语的保护进行探索,提出壮语传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在风光旖旎、美丽富饶的广西百色地区,壮族是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本地区的中学生,以壮族学生居多。笔者在百色地区从事中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已达三十年,在工作期间,发现壮族学生的母语是壮语,使用壮语思维。壮族虽有壮文,但使用范围有限,日常生活中的书面用语多用汉语汉字,而家居生活则用壮语,用壮语思维。形成了口头表达使用壮语、书面交流使用汉语的奇特现象,这无疑会给壮族学生学习汉语造成诸多不便,因而笔者认为壮语地区的中学语文教师研究一些壮语特点,用以促进汉语教学,会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
《广西教育》2013,(27):F0003-F0003
本刊讯每到周日,广西大学西校园一教学楼内,总是会传出"与众不同"的琅琅读书声,教室内身着壮族服饰的"老师"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传授课程。自今年5月开始,广西"壮—布依文化"推广志愿者和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大学壮族文化协会的学生一同将壮语带入课堂,每周日免费开展壮语培训课。  相似文献   

12.
中外学者研究认为,壮族和泰国的泰族有亲缘关系,壮语和泰语同源。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广西大新壮语和泰国泰语的亲属称谓词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探求壮泰族曾经历的母权制、原始自然崇拜以及共同族源的语言遗迹,了解广西大新壮族和泰国泰族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壮语童谣是聚居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壮族文化的结晶,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念。英语童谣则是西方国家行为习惯和文化心态的重要体现。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个方面对壮英童谣语言风格展开对比,以期探讨不同童谣状态下的语言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4.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聚居的地方平时多用壮语交流。由于生活环境因素的影响,壮族地区学生逐渐形成了壮语思维的表达习惯,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很难进行思维上的转换,以致产生了学习英语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斯瓦迪斯核心百词为基础,将清塘壮语与广西宾阳壮语进行对比研究,以此来探究地处广西与湖南交界的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中部的清塘壮族乡壮语的的演变,为壮语演变提供新视角和新论据.同时,检验被瑶语区包围的清塘壮语与当地壮族来源地宾阳壮语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壮族学生英语语音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壮语。97%的壮族人以壮语为母语,其中56%的人兼通汉语。^[1]壮族学生在进入小学或初中后开始学习英语。据研究,壮语作为母语对壮族学生英语语音会产生负迁移。那么,该负迁移对壮族学生英语语音影响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呢?如果是,产生这种群体性差异的原因何在?如何针对不同性别采取不同的措施,从而大面积提高壮族学生英语教学的效率?为此我们进行了两项调查——语音差异调查及学习者因素调查。  相似文献   

17.
动物熟语是汉语中极富民族特色的一个部分。从修辞上看,汉语动物熟语常通过隐喻构成,而动物熟语自身也常被作为隐喻使用。从认知上看,汉语动物熟语中"人是动物"的概念隐喻是人们概念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动物熟语具有修辞性和认知性,既美化了我们的日常语言又影响着我们的日常思维和行为。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壮族民歌选译(壮汉英对照)》的翻译文本为语料,从Langacker认知语法中的认知能力、凸显、焦点、背景等角度对关联序链中的语言、文化、人类、自然界等几个节点进行解读。在壮族民歌英译中,译者需要在两种语言之间不断进行比较后作出适应性选择;壮语民歌英译使壮族文化得以凸显;壮语民歌英译过程中有时需要作焦点调整,但都以人类为焦点;有时需要概念化转化,但都以自然界为背景。  相似文献   

19.
广西与越南自古山水相连,壮族由此与越南诸民族在文化上有着许多共同点。研究壮语和越南语颜色词,从基本颜色词的构成和构词手段上分析壮语和越南语颜色词的特点,揭示它们的异同,从而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壮越文化,促进壮越民族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生活于华南一珠江流域的壮族先民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等特点,将野生稻驯化栽培以满足物质文化需求,是我国最早创造稻作文明的民族之一。水田在壮语中称作“那”,在广西壮族一带地区,可以看到多处以“那”命名的村落和城镇,由稻作文明衍生的壮族民间习俗,蕴含着稻作文化,在壮族人民历史生活与发展中的社会意义和人类学价值,更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