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有传递信息的作用,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语言和他人建立和保持一定的社会关系.称呼语能体现人们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与语言的人际功能密切相关.本文从称呼语的历史由来和理论基础入手,通过分析称呼语的人际关系和使用中所体现的亲疏关系,揭示称呼语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称呼语能够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文化特征,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本文以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研究为基础,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称呼语这一普遍的语言现象,探索称呼语与特定的社会或文化之间的相似或理据关系。从一个较新的角度系统地论证了语言符号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象似现象,从而丰富了称呼语及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苗迎雪 《考试周刊》2009,(47):42-43
电视剧《潜伏》自播放以来受到广大观众喜爱。本剧情节引人入胜,其主要人物的语言也极具特色。本文作者从社会语言学称呼语转换对《潜伏》中主要人物的称呼语的使用进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不仅体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且起到了表达感情变化、改变权势、同等关系、表示讽刺等作用。  相似文献   

4.
称呼是谈话者之间对相互关系的语言表述。遵循称呼规则选择称呼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但称呼语码的选择有时会明显地违背称呼规则,谓之称呼的有标记语码转换。它是理性的,而不是随意的。在称呼有标记语码转换过程中,发话者借助于称呼的有标记意义,来体现其在交际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动机,诸如表达短暂态度、改变权势、社会联结关系、表示讽刺等。  相似文献   

5.
称呼语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是语言交际的重要部分.文章结合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对称呼语的言外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称呼语的转换与相应的言外行为的关系,并讨论语境对称呼语言外行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称呼语的言外行为表现为指令类和表达类.语境和称呼语的关系密不可分,语境影响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而称呼语的各种言外行为也要在不同的语境中才能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6.
如何称呼他人,是一门学问,从中体现着家族亲缘关系和社会交际关系。人际关系与言语交际关系密切,这在称呼语中有着鲜明的体现。本以人际关系为坐标,借鉴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和曹禺名《雷雨》中称呼语的精巧运用,探讨称呼语的结构特点和交际功能,借以探索称呼语与人际关系的联系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7.
社会符号学学派认为语言符号一般由三类意义构成,即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称呼语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产物具有社会内涵,并且在言语交际中体现一定语用功能。称呼语可以分为六大类,在翻译各类称呼语时必须权衡这三种意义,从而实现译文和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8.
称呼语变换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称呼语是交际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言语交际中的许多意义 ,往往是通过称呼表达出来的。它的变换体现了说话双方感情、亲疏关系等方面的变化 ,有其丰富的语用含义。恰当的称呼语有助于人们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9.
称呼语是说话人对人际社会角色关系的指示语和交往心态的定势语。它既可以作为双方交谈的起始语,又可以作为交谈过程中的调节语和话题转换语。称呼语是人们言语交际中使用最广泛、最频繁的一种语言形式。我们汉民族有几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在人际交往中,历来都很重视称呼语的使用,用称呼语合宜地表示自己和交谈对方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用称呼语鲜明表示自己对于交际对象所持的态度。由于世世代代的继承与发展,现在,我们已建  相似文献   

10.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提出的一种新理论,它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为研究语言、交际和文化之间的演变提供了新视角。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用来称呼讲话者和受话者的词语,同时体现出参与双方的社会地位,是我们社交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由于受各种媒体或外国强势文化等的影响,我们汉语的称呼语出现了复制、模仿或变异等模因现象。  相似文献   

11.
如何选择恰当的称呼语是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通过对英汉称呼语的比较分析 ,探讨这两种语言中称呼语的使用差异 ,指出正确使用称呼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一、语言与称呼语  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称呼”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汉语中的“同志”、“哥哥” ;英语中的“mother”、“madam”等。在语言交往过程中 ,称呼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词语 ,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不同的称呼不仅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身分角色、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 ,而且实现了交际双方的感情交流。因此 ,如何根据讲…  相似文献   

12.
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称呼语的选择充分地体现了交际双方的地位和关系。称呼语的改变可以体现说话双方情感、亲疏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同时,人际关系的改变也体现在称呼语的改变上。人际关系和称呼语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讨论人际关系发展的五个阶段中,说话者双方称呼语的演变,以揭示称呼语背后所隐藏的人际关系变化及交际双方的身份特征。  相似文献   

13.
对比了中西方夫妻在古今称呼语上的异同,认为其夫妻称呼语的变化反映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改变。即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不同时期夫妻的称呼语,不但能体现当时的社会结构,还能表现夫妻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从属关系以及家庭责任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内容。在逐一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讨论中西方夫妻称呼语异同存在的原因,从而进一步了解各国语言和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利华 《文教资料》2006,(20):93-94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心理状态的变化,导致人物称呼发生很多变化。人物称呼的变化给外国人学习汉语带来了很多困难。为了帮助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这些困难,文章初步考察了当代中国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称呼语发展变化的轨迹和原因。文章认为,亲属关系的称呼大大简化,但还保留一些反映等级关系的称呼语。建国之初社会关系称呼语非常简单,但很快被体现社会等级秩序的繁复称呼语所取代,突现了中国人传统的社会地位等级观念和官本位思想。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则显示了汉民族家本位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当代中国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人物称呼趋于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杨双 《天中学刊》2011,26(4):90-92
称呼语作为一种社会指示语,体现了交际双方身份、地位及相对应的社会关系。称呼语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往往具有语力,能实现诸如问候、警告、威胁、指责、规劝等多种言外行为。通过称呼语的礼貌使用,能减小交际中对面子的威胁,既能维护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能保住对方的消极面子。称呼语在会话轮换中不仅能构成"召唤—回答"系列的相邻对,还可以用来选定下一个说话人,或被参与者用来争取和保持话轮。  相似文献   

16.
称呼语是交谈者面对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名称的词语。称呼语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因此交际者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恰当的选择,实现交际目的。由于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受到语境的制约,交际者对称呼语的选用必然要顺应语境因素,交际者的顺应对象包括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等方面的顺应。某一称呼语的使用常常是对两个以上因素顺应的结果。此外,对心理动机的顺应可能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相矛盾。  相似文献   

17.
称呼语使用,作为一种语码选择,须受制于客观语境下的社会语言规则。而实际言语交际中不乏偏离语言规则、转换使用称呼语的现象。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此进行考察并指出,交际者试图运用称呼语转换这一策略手段,表达自己对交际双方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意愿,传递亲疏关系的信息,从而达到调整相互关系状态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本文旨在证明在汉语中人们选择恰当的称呼语其实是语言顺应交际语境的表现。本文首先探讨了称呼语的选择与语言顺应论的关系。然后用顺应论例证分析了汉语称呼语的选择实现了对语言使用者、社会文化、社交世界及心理世界的顺应。最后得出如下结论:恰当地选择语言要做到语言与语境的顺应。  相似文献   

19.
称呼语是交际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种不同的称呼语除了表示对交际对象的直接称呼外,还往往反映出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传递着称呼者含蓄而丰富的情感信息.此外,称呼语在表达复杂的、难以述尽的思想感情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称呼语是人际交往中双方关系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另一方面反映了说话者对受话者的思想感情.因此,称呼语是表达人际意义的重要资源,在体现交际双方互动、协商交际双方关系及表达个人态度和评价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