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吉安市白鹭洲中学是全省重点中学之一,文风源远流长。其前身为白鹭洲书院,系南宋吉洲太守江万里于淳祐元年(1241年)所创建,第一任山长是当地名儒乡贤欧阳守道。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其生徒有40名考中进士,占全国同榜进士的九分之一,其中文天祥高中状元,理宗皇帝为此亲笔御书“白鹭洲书院”赐悬门额,从此成为与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齐名的江西三大书院之一。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制为吉安中学堂,以后又相继易名为江西省立第六中学、第五中学、吉安中学,解放后改  相似文献   

2.
四维 《中学生百科》2011,(24):20-22
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蒙古军进攻四川。余玠面见宋理宗,临危受命。临行前他向理宗保证"给我十年的时间,我将把四川全部收复,完完整整地归还给朝廷。"宋理宗非常欣赏他的豪迈,诏令余玠"任责全蜀",一切军行调度,都许他有先斩后奏之权。  相似文献   

3.
教育之最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学历”证明书是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的“补中太学生牒”。1975年7月,江苏金坛县茅麓乡向阳村发现一座南宋墓葬。墓主叫周瑀,是一位太学生。在墓主身边出土一卷“补中太学生牒”。牒文绢地墨书,长114.5厘米,高32厘米,保存完好,字迹清  相似文献   

4.
正清朝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的某一天,广东惠州城银岗岭的丰湖书院内,迎来了一位地方最高长官——知府伊秉绶。话说这丰湖书院,在当时已是名扬四海、学子云集之地。书院始建于南宋时期。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在当时大办书院的潮流推动下,时任惠州太守的赵汝驭在惠州银岗岭创建"聚贤堂",以纪念唐、宋以来对惠州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名儒  相似文献   

5.
刘克庄(1187—1269),初名灼,嘉定己巳(1209),更今名,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人。初调靖安簿。嘉定十二年(1219)奉南岳祠,十七年(1224)知建阳县,真德秀还里,克庄师事之。理宗端平元年(1234),入京,除宗正簿,次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郞官。嘉熙元年(1236)改知衮州,擢广东提举。淳祐四年(1244),除江东提举;六年,赐同进士  相似文献   

6.
邓牧、字牧心、浙江钱塘人。生于宋理宗淳祐七年(公元一二四七年),死于元成宗大德十年(公元一三○六年)。关于他的事迹,史书上没有记载,在《洞霄图志》中有《邓文行先生传》,说他“年十余岁,读《庄》、《列》,悟文法,下笔追古作者。及壮,视名利薄之;遍游方外,历览名山。逢寓止,辄杜门危坐,昼夜唯一食”。他自己  相似文献   

7.
杨粲墓,是南宋时期西南播州安抚使杨粲夫妇合葬墓,修建于宋理宗淳祐年间(1241—1252年),因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被誉为“西南石刻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然而由于环境污染严重、缺乏宣传等原因导致杨粲墓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本文拟就杨粲墓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作出探讨,以便于进一步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是家喻户晓的理学著作。国家图书馆藏有一宋刊本,为宋嘉定十年(1217)当涂郡斋刻,嘉熙四年(1240)、淳祐八年(1248)、十二年(1252)递修本。20世纪50年代瞿氏铁琴铜剑楼捐给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为海内孤本。2003年8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再造善本,以一化百,嘉惠士林。惜再造善本错误较多:  相似文献   

9.
《诗人玉屑》历来受诗论家所重视,而关于编者魏庆之生平仍有若干问题待考。根据现有文献,考定魏氏籍贯为福建建阳;推测其生卒年约为公元1196至1273年,考定其有二子魏天应、魏草窗;考其与叶梦鼎、冯取洽、黄升、严羽、游九功等人之交游概况;最后,推测《诗人玉屑》之成书时间为理宗淳祐年间,至迟不超过1244年。  相似文献   

10.
周巍《曹雪芹生年考辨》考辨曹雪芹生年为康熙五十四年(1715),其论证的前提是将曹雪芹认定为曹颙之子,即曹頫(曹颙堂弟)于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上皇帝奏折所云"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所生之遗腹子。而据现存《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和《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可知,曹颙单传之遗腹子乃曹天祐:"天祐,颙子,官州同"。其考证之生年实为天祐生年。既云单传,则其论暗含了曹天祐即曹雪芹的结论,其说混淆茫昧,当误。  相似文献   

11.
吴三桂降清叛清,其家族两次遭到灭门。据清朝官方史书记载,"三藩之乱"后,清廷将吴三桂祖、孙"剉其尸骨,传示各省";其爱妾陈圆圆的下落,有投湖自尽,或逃离,或隐居等说。有关吴三桂的历史记述到此为止,给人的映象是,吴三桂已满门灭绝,无后裔存世,在清朝的官方史书及学者的著述中,再也找不到吴三桂及其亲属家人的点滴信息。新近爆出在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岑巩县马家寨发现有吴三桂后裔及陈圆圆墓,这是个惊人的消息!笔者与多位清史专家受邀两次到马家寨考察,从所收集到的证据显示:现今在马家寨所居住的吴氏族人确为吴三桂后裔,陈圆圆曾归隐在此地,吴三桂、陈圆圆、马宝、吴应麒等人的墓也在此地。  相似文献   

12.
关于张籍的故乡,向有“和州”与“苏州”两说,“苏州”说当是。张籍迁居和州在贞元十二年春。张籍早年江南之游有两次,第一次始于贞元九年,历今鄂、湘、赣、岭南一带;第二次在贞元十二年夏秋间,历湖州、杭州、剡溪一带。  相似文献   

13.
《越王差徐戈》铭文是目前所发现的记载苏州地区名“姑苏”较早的文献资料。对铭文进行汇释并就“得”“居”“居乍金”“司”的用法及“先王”所指进行讨论。越王翳迁都吴地,越王差徐承袭之并都于姑苏,其原因与越国北上扩张与齐国势力南下的冲突有关。铭文中的“姑苏”可能在今天苏州城西,其可能并非越国新建而为沿用春秋时期的木渎古城而来。由木渎春秋城、越王差徐城至秦汉以后苏州城址的变迁来看,前两者均在今苏州城以西,表明苏州早期地址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西至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因为柳宗元《马室女雷五葬志》中有"以其姨母为妓于余"句,既往的研究都把马雷五之姨当成了柳宗元永州所纳之妾,兹从八方面予以否定。细读《戏题阶前芍药》、《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表现了柳宗元对家庭、婚姻的相思、恋爱与焦灼,提醒了他的同僚与朋友,引出当年冬建房、乔迁、纳妾的一气呵成。  相似文献   

15.
对于《长恨歌》结构,学术界一般认为前、后两部分有较大不同或各有侧重。不过,深入的文本分析表明,由荒废朝政、毫无原则的裙带关系到贵妃赐死、人亡国乱,再到后半部分描写晚景的孤独、凄凉,直到向道士、幻想的天界寻找已逝的两情相依,以致最后留下无尽的遗恨,具有非常紧密的逻辑联系,显示出《长恨歌》艺术结构的层层推进,两部分并没有出现由婉讽向歌颂爱情的巨大转换,前后内容与结构具有内在的~致性。《长恨歌》后半部分大力铺写李、杨情爱,其实极有利于表达婉讽主题,因为爱得越真、越深,就越珍贵,失去的就越多,破坏就越重,教训就越应记取。自居易正是要以一段富于传奇性的爱的逝去,动之以情,前后一贯地表达婉讽主题。  相似文献   

16.
“呆霸王”薛蟠为买妾纵豪奴将冯渊暴打致死后阖家主仆数十人离家出走,至一年后贾雨村乱判糊涂案时尚未走进贾府。大队人马长期在社会上飘浮无定之举与薛蟠所述进京是为送妹待选、望亲、入部销算旧账的理由相悖。这种与事体情理悖谬的荒诞不经非是作者的失误抑或败笔,而是梦幻性特征的真实显现。它是整部《红楼梦》社会人生巨梦的分梦小梦和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太康元年 ,西晋不出三月而一举灭吴。其实当初西晋伐吴之时 ,并非是一帆风顺。伐吴的策略 ,是羊祜最先提出的 ,在他殁后 ,由张华、杜预、王氵睿等人继成其事。而贾充、荀勖和冯等人则从开始就极力反对 ,幸亏张华、杜预等人的积极努力和武帝的坚决支持 ,伐吴才得以最后成功。只是在伐吴问题上意见一致的张、杜、王三人并不能称之为一个党派 ,他们不是一贯结合在一起的贾充一党的对手。所以 ,在伐吴之后 ,他们不但并未因伐吴之功受到重用 ,反而遭到了疑忌、排挤甚至诋毁。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典籍的大量借鉴是《平家物语》在创作上的一大特点。其中以对白居易诗文、尤其以对白氏《长恨歌》的借鉴为最多。而正如其对《长恨歌》的借鉴主要集中于“描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回到故宫日夜思念”的后半部分一样,《平家物语》借鉴白诗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其对感伤情感的抒发。这一特点与《源氏物语》等平安文学作品惊人一致,由此可见其对平安以来“物哀”文学传统的继承;又由于其后《太平记》等军记物语也都继承了这一传统,因此可以说:《平家物语》是日本古代“物哀”文学传统由中古贵族向中世武士传承过程中的一部承前启后作品。  相似文献   

19.
唐代小说家笔下的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与后代作家更关注于李杨爱情本身不同,他们以历史的眼光关注李杨题材,在描写爱情时更注重其产生时的历史背景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从而提醒人们总结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20.
通过考察苏州阖闾大城筑城过程及其形制,从古代文献与考古材料论证苏州是伍子胥设计、阖闾所筑的阖闾大城,而锡常交界处闾江口的阖闾城是小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