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稿的编辑加工 (下) 任何出版物,可读性是一个重要条件。一篇文章,一本书,应当是易于理解的,读起来不吃力,不过分枯燥,不让人感到读不下去。如果一篇或一本文稿,距离这个标准很远,那就是不可取的文稿。或者不接受出版,或者,如果内容很有可取之处,编辑就应提出意见,请著译者修改以至改写。如果内容可取但可读性有问题但不太大,或者是局部或者某一方面而不是整体上的问题,那就属于编辑加工的范围了。有人开玩笑,把编辑叫作“文改公”,就指的这个。有时候,编辑真好像语文老师改学生的作文似的。谈到可读性,一个先决问题是读者对象。任何作品的著译者心中都应当有个明确的对象——这篇文章或者这部书是写给什么  相似文献   

2.
编辑要练就过硬的"文字纯洁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叔湘先生说过:“编辑的任务是把关。”编辑工作的性质决定编辑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文稿找茬挑错的人。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因为文稿由作者完成到最后出版,编辑是必经的中间环节。而作者群由各行各业人员组成,某些作者可能缺乏文字实践经验,文稿中出现不合乎语言  相似文献   

3.
科技期刊编辑应做好文稿的初审工作   总被引:11,自引:12,他引:11  
居自强 《编辑学报》2005,17(1):58-59
论述科技期刊编辑文稿初审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初审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方面内容.认为编辑应加强专业学习,以提高文稿初审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谢六逸曾经总结出编辑的三字口诀:忍、狠、等。他幽默地说,这是中国赌徒的三字诀,但也是编辑应当学会的本领。他解释说,所谓“忍”,就是拉稿不要怕碰钉子,暂时得自称为“百忍堂主”;所谓“狠”,就是在稿费上给以高报酬,算稿费时,不能小家子气;所谓“等”,有时编辑、记者索稿要到作家家中坐等,甚至住  相似文献   

5.
按照税务总局文件,编辑记者的稿费计入“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意味着,编辑记者被排除在从本单位取得“稿酬所得”的纳税主体之外。这,合法吗?合理吗?朋友发现,和以前相比,最近几个月工资条上“扣税”一栏数字高了不少。去问单位财务室,得到答复是:“你每月拿那么多稿费,多交点税不应该吗?” 这几个月,朋友稿费确实比较多。今年开始,他负责一个评论栏目的编辑工作。有时来稿不理想,他要“亲自”写,常常熬到深夜。“稿费是拿了一些,但都是辛苦钱。每月3000多元稿费,比以前多扣将近一千块钱的税,扣掉差不多1/4。等于说,每4篇稿子中,就有一篇是替国家写的。  相似文献   

6.
科技期刊编辑学者化讨论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存如 《编辑学报》1996,8(3):154-155
目前,有关“科技期刊编辑学者化”的讨论无非是两方面内容,其一是科技期刊编辑是否应当成为学者;其二是科技期刊编辑如何成为学者。“科技期刊编辑学者化”讨论的提出可能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为抵制科技期刊编辑“杂家说”;另一方面是为解决“相对而言可能是外行的科技编辑要对身为内行的作者的文稿进行审读把关”这一矛盾。从讨论的情  相似文献   

7.
“小气鬼”     
报道员小张埋头写稿两年多,发表稿件一大摞,稿费也收了2000多。可是,每次领到稿费,不管多少,他都存入银行,以备零存整取。见小张经常来个稿费,不少战友都嚷着要他请客,以示庆贺。可他总是笑哈哈地说:“下次一定,下次一定…”说归说,可他就是“铁公鸡”——一毛不拔!见小张光说不办事,大家都叫他“小气鬼”。然而,在前不久部队开展的向“希望工程”捐款活动中,小张却毫不吝惜地从银行里取回了他所有的稿费2200元钱,一并捐给了“希望工程”。面对小张这个“小气鬼”的大方事,众人哑然。“小气鬼”@王光唐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1999,(2)
去年年底,我在翻阅当年的发稿样刊本时,发现西安电信报10月和11月有两篇稿费未收到。于是,即在寄稿子信中,给该报编辑夹了一个纸条,说这两篇稿子未收到稿费。但没想到只过了三天,该报管发稿费的一位女同志即打来电话,说经查这两篇稿费漏发了,在此向我致歉,她...  相似文献   

9.
以往,总是怕说稿费、欲说还羞的。尽管也不时遇上收不到稿费的事,但总是想得很开:写稿可不是为了孔方兄,若冒昧地写信去询问编辑,岂不是让人家小看了咱,给报社留个不好的印象。再说,路途多变,万一是哪个送信的小子为我代劳取走了呢!钱这东西,你用我用不都一样。为了让作者收到稿费,有的报社耽心有遗漏,便在年终时发个启事,请未收到稿费的作者函告编辑部。然而,这一把也不见得灵。记得中央某大报就如此动作过,我和柳君先后去过两封信,结果还是无结果!如今的稿费总是栅姗姗迟,说来也许令人难以相信,今年一月我收到一张汇款…  相似文献   

10.
编辑与标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烽 《编辑之友》2001,(3):57-59
编辑在审读和加工文稿时,首先映入眼帘、进入脑海的是文稿的标题.对读者来说,也是如此.编辑在审修文稿中,有时花在拟定标题上的劳动,往往不比审修正文能够轻松多少.根据笔者在办报办刊中的体验,一个编辑如要处理好标题的拟定,必须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正确全面地理解标题的作用,以引起对标题的高度重视;二是熟悉标题的类型,以便灵活多样地拟制标题;三是把握拟制标题的原则,以使标题拟制得准确、精炼,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1.
编辑在审修文稿时,与作者、评论者、读者相比较,所处的地位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作为编辑,对文稿认识的支点,或者说方位,与作者是并不全然相同的。他也不可能和作者对文稿的认识完全重叠吻合。因此,象我们过去通常说的编辑在审读、修改文稿时,必须体会作者的意图、不要背离作者意图之类告诫,其实只是在一定意义上才是正确的,那就是用以反对编辑的胡删乱改。离开这点来看,正如人认识客观世界只能是近似的而非绝对的一样,编辑也只能近似而不可能和作者意图绝对一致,否则也就根本不需要编辑的工作了。  相似文献   

12.
翟亮亮 《新闻窗》2010,(4):63-63
我们说,编辑需要有编辑意识,因为“一本书、一种杂志的畅销,一篇文章、一副插图的不胫而走,总归是与编辑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分不开的。”可以说,编辑从对文稿的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丁到编排、校对等,都发挥着自己的主动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的总结中没有编辑字数。因为我觉得,当代的编辑工作早已经越过了那个只讲字数的阶段了。就像中国举重队早已经不讲每天举起了多少公斤一样。编辑用脑四步走不久前,我与一位同事有次关于编辑工作的对话。他说,编辑是一件很辛苦的劳动云云。我说,是的,在某些阶段是,现在已经不是了。坦白地说,做  相似文献   

14.
编辑加工主要是指对已经采用的文稿从头到尾作逐字逐句的修改和润色,在图书和刊物科普编辑工作中占了许多工作时间,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编辑工作就是拿红笔改稿子。实际上编辑犹如美容师,日后出版物是否更加眉清目秀,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加工这一环节。文稿加工得如何,常常因责任编辑的素质不一样而会有明显的差异。编辑加工可以说是一门艺术,跟别的艺术一样,没有一定数量的实践是体会不出规律的,技艺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提高——当然还得做个有心人。  相似文献   

15.
胡春雨 《编辑学报》2013,25(5):464-465
针对编校过程中因无编辑署名致作者查稿出现兜圈子、扯皮的现象,提出在文稿的编校过程中编辑也应当署名。认为编辑署名具有增进与作者的相互尊重、担负编辑应有责任、发挥编辑能动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编辑?弄清编辑的含义与特征,对于做一名合格编辑是很重要的。有人说:“图书编辑的本质特征是‘对他人的文稿、图稿和资料’进行全面整理,使之达到出版  相似文献   

17.
浅谈文稿编辑制的利与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与策划编辑制在出版界曾经受到的重视相比,不少出版社正在实行的文稿编辑制显然尚未引人注目。 出版社将部分编辑集中单独成立部门,这些编辑基本不要求策划组稿,而以加工其他编辑部门策划的书稿为主要任务,这些编辑被称为“文稿编辑”,本文暂时将这种制度称为文稿编辑制。  相似文献   

18.
我这一辈子没有当过“老总”,但度过十多年编辑生涯,自不免常与“老总”打交道,所以对这个问题也许多少有些发言权,想谈上几句,凑凑热闹。谈到“老总”应具的素质,恐怕三言两语说不全面,窃以为最露要的一点,应当挺起腰杆做人,维护编辑的正当权益。很可惜,我的那位“老总”,不具备这种素  相似文献   

19.
左哲同志提笔写《谈谈稿费问题》(见今年第一期《新闻战线》)的时候,友人曾担心谈这个问题未免“太浅薄”。左哲同志说“不浅薄”,这是有道理的。事关报纸工作的开展,本来就不存在“浅薄”问题。我当通讯员几年了。个人体会,每当稿予被采用,及时收到报纸和稿费的时候,总是十分高兴的。登出来的稿子要反复看,对改动的地方还要细心揣摩,稿费不拘多少,报社付的是劳动报酬,我看作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  相似文献   

20.
文稿校对是文字撰写、编辑的延续,是各类公文发布、书籍印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校对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文稿的质量,因此当前文稿校对工作人员应当对文稿校对工作引起足够高的重视。基于此,本文简单阐述校对的定义,探讨文稿校对的意义和作用,最后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来概括文稿校对工作开展的一些规律,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对文稿校对工作开展产生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