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禅宗分北宗和南宗,北宗主张"渐修",南宗主张"顿悟",揭开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渐修"与"顿悟"实际上都包含着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反思禅宗"渐修"与"顿悟"的理论与实践,对全面认识人类的思维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道德修养过程论是中国传统道德修养论的重要内容,儒家强调道德原循序渐进性和内在性,老子和庄子也强调人的道德境界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墨子则强调理想人格的完成是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实践而积累的结果。“顿悟成佛”还是“渐悟成佛”则是佛教关于道德修养过程的观点。它们具有不同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3.
“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自先秦以来就为各个时代的人所关注。《庄子》一书绝大多数篇目写于先秦,全书竟然没有使用一个“兴”及与之相关的“比”。尽管如此,如果仔细考察庄子一书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的影响,将会发现“兴”与庄子塑造的审美境界“游”之间存在着很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觉解”与“智慧”、“内圣外王之道”与“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天地境界”与“真善美的统一”等二位冯先生基本哲学范畴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在后经学时代,冯友兰先生和冯契先生对理想人格的论述指明了中国哲学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一个轨迹,因而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冯友兰先生的“境界说”尤其是冯契先生的“智慧说”注重理论和德性的统一,哲学思维和人的德性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了真善美、知情意的统一,重新恢复了哲学的理性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审美“虚静说”是中国古代美学一个重要的审美心理理论范畴.从历史发展上看,它创立于魏晋时代,渊源于先秦哲学;道、儒两家的“虚静说”对它的形成和发展均有影响,但道家的“虚静说”是其主要哲学基础.从意义上看,审美“虚静说”的“本休自由”的精神对审美、艺术家人格胸怀的涵养都具有积极意义;它也受到老庄哲学消极面的影响而带有空蒙虚幻的色彩,但又受到儒家理性精神的调节而未走向迷茫的神秘世界——由此造就的中国艺术既悠然意远又切近现实人生,中国艺术家的人格胸怀既超脱又入世.  相似文献   

6.
先秦哲学史上,老子从其道论出发,推崇“淡乎其无味”,提倡“朴”的美学境界庄子承续老子的哲学思考,也崇尚自然质朴的审美趣味。从美学观上考察,“朴”的美学要求就是平淡自然,简单真切,罢黜一切不必要的铺陈、藻饰、雕琢这种“朴”的思想凭藉禅宗的自然玄远的思想为桥梁,与古典艺术创作相接触,最终形成了中国艺术“大巧若拙,寓华于朴”的含蓄传统,成为我国古典美学范畴之一。  相似文献   

7.
从敦煌本《修心要论》来看,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师徒在湖北黄梅创立的禅法,顿悟与渐修合一,是由发菩提心、藉教悟宗、打坐实修和事上磨炼四大环节组成的修学体系,并把儒家“内圣外王”理论佛教化,标志着禅宗的创立.  相似文献   

8.
内审美指不借助耳目视听等感官功能,又没有外在客观对象的主观内在的精神型或境界型审美.内审美不仅存在于儒释道三家的人生修养中,也存在于艺术活动中,这根源于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在审美本质上与内审美的会通一致.但艺术活动中的艺术想象有些是内审美现象,有些则不是.内审美主要存在于艺术创作中的构思酝酿阶段、艺术欣赏中的重复体验和反复回味、以及兴、灵感、顿悟等特殊的艺术想象之中.  相似文献   

9.
先秦学者无不谈“内圣外王之道”。而对“内圣外王之道”阐发得最为详尽的要数儒、道、墨三家。“内圣外王”既是三家的人格理想,也是三家的社会政治思想。三者都是以远古圣王修已治人之道为原型的。共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使三家“内圣外王”学说有其相同相通之处。而不同的阶级立场、不同的生存区域与对时代的不同感受,又使三家“内圣外王”学说存在着质的区别。三者之间的异同主要表现在“内圣外王”的原型、“内圣”之道和“外王”之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在人格上表现出一种“狂颠”的特征,其狂颠人格经历了一个由“人”之狂颠到“仙”之狂颠的演变过程。这一人格的演变是王重阳自觉的宗教追求的结果.同时也是王重阳审美人格的形成过程。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王重阳实现了从与现实社会相对立到对现实社会的超越.达到了与道合一的自由逍遥的审美人生境界。通过王重阳“狂颠”人格与魏晋名士“狂放”人格的比较,可以看出宗教实践对于审美人格建构的独特意义及深刻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水浒》这一独立完整的“话语空间”里,儒道释三教的相互激荡与摩擦,不仅让我们确定无疑地看到了儒家所处的绝对优势、以及道释宗教在这种权威控驭下的妥协态势,更在其循环往复的递级上升中,窥见一个至为分明的“扬清激浊”的理性内核——宋江在文本中最终的灰飞烟灭、价值失落,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艺术社会观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美学和艺理论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艺术社会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入世”精神指导下,提倡艺为社会,艺为人生的艺术观,把艺作为现实政治伦理目的工具;道家在追求“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人生境界时,把人生引向审美和艺术;禅宗则是以宗教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生艺术化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关于禅宗和书法关系的研究,一般从禅宗和书法的相互影响去切入。本文尝试从另外一种角度,即禅宗美学的特质和中国书法艺术的内在理路的相通之处去研究。禅宗美学主要有四个特质:自由之美、空寂之美、圆融之美和顿悟之美,而这些在书法(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的理路中都能找到。  相似文献   

14.
“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阐述“诚”与“道”、“仁”、“信”、“真”、“义”、“慎独”的关系,发掘、 继承、提升儒家的“诚”说,以丰富社会主义道德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于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初传时依附于道术、玄学、儒学之上,南北朝时转而发展玄学,隋唐时佛教宗派形式。各宗派在修持方式、义理建构上各有不同,但都以心性论作为宗派重心及以儒论佛,融摄儒家伦理道德,发展了中古心性论及融合儒学伦理而中国化。其中禅宗的佛性说及顿悟成佛说,则是对中古心性论的重要发展,其倡导的出世与入世圆融一体的生存方式,契合了儒家人生理想而成为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不可言说者",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和加达默尔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但他们都似乎没有冲破语言学的樊篱.中国的释、道两家相关论述给了我们有益的启发,现代科学的理论成果也为我们的哲学思考提供了客观根据.我们认为,对于外在世界,语言不可能有完全确切的表述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在对司马迁及《史记》褒抑不一的众多评议中,尤以班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的论断最为著名。先哲时贤,或认为班氏误将司马谈之言等同于司马迁之意,或以为司马氏父子价值取向不同,“黄老”“六经”异学,多持批评否定之态度。尽管从汉武帝时代已经开始崇扬儒学,但黄老政治依然在社会诸方面保持强动的影响。具体言及司马氏父子的思想价值取向,虽然呈现出复杂的情况,但总体而言,司马氏父子还是推崇“黄老”之学的。降至东汉时期,儒学完全占据政治统治地位,而这一变化正是班固批评司马迁及《史记》的主要动因。细绎班氏之语,从中寻觅两汉思潮变化的轨迹,则是更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顾炎武“理学,经学也”这一著名命题,是试图对“理学”概念作一种历史释解,并表明了他所提倡的社会改造理论的一种致思趋向。现代著名学者侯外庐先生批评了全祖望的说法,以为全氏之说缩小了顾炎武“经学”所涵盖的内容,而认为顾炎武此论主要是区别古今思想的异同离合和批判理学-禅学式脱离现实的空谈。宋人所论“理学”,即顾炎武所述的“今之所谓‘理学’,已非孔子儒学;其专论“心”、“性”,空谈义理,故顾炎武斥之为“禅学”。  相似文献   

19.
传统"六书"说不能适应现代文字学研究的需要.近现代学者提出了一些新说,但仍不甚理想,各说之间分歧也比较大.因之,现拟跳出"造字"和"用字"的框框,提出汉字发生法和汉字构字法理论,主要是汉字发生法的"二书"说和汉字构字法的"四书"说.  相似文献   

20.
<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其重在挖掘<春秋>的微言大义,它在儒学中,属于偏重于外王的政治学说.在对<春秋>的注解中,它宣扬儒家思想,强调以尊王为核心的大一统.严君臣上下之分,为强化中央专制集权提供了思想武器,并总结出了"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中国讳"的"四讳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