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检验乙醛的Cu(OH)2必须是新制的,这是为什么?按照课文的实验配比配制的Cu(OH)2并不是沉淀,而是亮蓝色溶液,这是Cu(OH)2吗?若独立取出的新制浅蓝色Cu(OH)2沉淀却与久存或市售的试剂Cu(OH)2一样难与乙醛反应,观察不到砖红色Gu2O沉淀.根据这些现象,我校课题组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结论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乙醛的化学性质教学中有两个演示实验,一个是乙醛的银镜反应,另一个是乙醛被新制的Cu(OH)2氧化。下面笔者对新制的Cu(OH)2氧化乙醛的演示实验,因出现操作失误而引发的争议与探究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3.
人教社高中化学第二册(2003年版)第165页关于Cu(OH)2氧化乙醛的实验方法及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在试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ml,滴入2%的CuSO4溶液4~6滴,振荡后加入5%的乙醛溶液0.5ml,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有红色沉淀产生。该红色沉淀是Cu2O,它是由反应中生成的Cu(OH)2被乙醛还原产生的:Cu2++2OH-Cu(OH)2↓CH3CHO+2Cu(OH)2△CH3COOH+Cu2O↓+2H2O对这样一个重要实验,近年来有不少教师进行了探究,达成的共识是:①乙醛还原Cu(OH)2的反应需要加热至沸腾;②NaOH要过量。有争议的是:Cu(OH)2是否必须是新制的。以下笔者就“新制C…  相似文献   

4.
乙醛跟Cu(OH)2作用,欲使实验成功,Cu(OH)2沉淀一定要新制得的吗?为解答这个问题,我做了如下实验。  相似文献   

5.
在乙醛的化学性质教学中有两个演示实验,一个是乙醛的银镜反应,另一个是乙醛被新制的Cu(OH)2 氧化.下面笔者对新制的Cu(OH)2 氧化乙醛的演示实验,因出现操作失误而引发的争议与探究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6.
乙醛不仅能被银氨溶液氧化,还能在碱性条件下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氧化成乙醛。只是这里所用的氢氧化铜必须是新制的,否则,实验就难以成功。原因是新制的Cu(OH)_2絮状物结构疏松,悬浮在溶液中与乙醛分子接触充分。若用久置的Cu(OH)_2,沉淀物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中学参考书中表示新制的Cu(OH)2与醛反应的方程式最常见的为:醛+Cu(OH)2、→酸+Cu2O↓+2H2O(1)也有教材表示为:醛(2)认为难是同四羟基会铜离子电离出的少量Cu2 “离子反应.为证明两个方程式哪个更确切,做了如下实验: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2%CuSO4溶液,滴入少量10%Na0H溶液(此时CuSO。过鼾,加乙醛0.smL,加热煮沸,结果无砖红色沉淀·2在试管中加入适量2%CllS04溶液,滴入10%N4OH溶液至CllS04刚好沉淀完全,再加乙酸0.smL,加热煮沸,结果无砖红色沉淀.3.在试管中加入适量2%C4504溶液,滴入10%…  相似文献   

8.
1实验成败原因分析 乙醛还原氢氧化铜是乙醛的重要化学性质,反应式是: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 ↓+3H2O,反应中有无红色Cu2O沉淀生成是判断该反应是否发生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9.
教材必须保证科学性和权威性是勿庸质疑的.在人教版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58页实验3-6中:新制的Cu(OH)2也是一弱氧化剂,能使乙醛氧化生成乙酸,方程式为"CH3CHO+2Cu(OH)2加热→CH3COOH+Cu2O↓+2H2O",笔者对该反应方程式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10.
《江苏教育》(中学版)1989年第2期上,刊登了刘斌老师的题为“为什么要用新制 Cu(OH)_2?”的文章,文中从 Cu(OH)_2絮状物结构表面的疏松和紧密,活性表面的多少,以及久置 Cu(OH)_2易分解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在乙醛氧化实验中要用新制Cu(OH)_2的原因,读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笔者通过有关实验发现,“氢氧化铜”不一定要新制的,关键是溶液的碱性要强。〔实验1〕取2%CuSO_4溶液2ml,然后逐滴加10%的 NaOH 溶液,并在不同 pH 值时加0.5ml 乙  相似文献   

11.
<正>一、实验原理新制氢氧化铜在强碱性环境下被乙醛还原: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3H2O二、课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本实验出现在人教版选修5的第57页,课本实验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实验污染较大。乙醛易挥发,具有刺激性,并且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纤维素水解实验是高三化学中的一个演示实验,由于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多,操作讲究,所以它是一个较难做的实验。为了探讨有关因素对纤维素水解效果的影响,以提高实验效果,本人对实项实验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二、实验原理纤维素在浓硫酸催化及加热条件下水解,生成纤维四糖、纤维三糖、纤维二糖等,但最终产物是D-(t)-葡萄糖。葡萄糖与新制的Cu(OH)2一起加热时,首先生成Cu(OH)2沉淀,进一步加热分解成砖红色的Cu2O。在生产实际中,对纤维素的水解是在浓酸或稀酸作用下以及加压下进行的,在中学实验室的条件下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乙醛能被新制的氧化铜氧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习有机化学时,大家都知道CH3HCO能被新制的Cu(OH)2氧化,没有任何一本教科书上写着CH3CHO能被新制的CuO氧化。笔者在进行CH3CHO与新制的Cu(OH)2反应的实验教学时,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课堂实录如下:  相似文献   

14.
对化学实验中的某些被误读的实验现象进行辨析,如:将铁片插入稀硫酸中表面变黑误认为是金属中的碳露出;铜与浓硫酸共热反应时产生的黑色物质误认为是CuO;向CuSO4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加热时生成的浅蓝色沉淀误认为是Cu(OH)2;配"新制FeSO4溶液"时将试剂溶于稀硫酸中误认为是防止Fe2+水解;淀粉水解碱化后加碘水未变蓝误认为是淀粉水解完全了。  相似文献   

15.
针对教材中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生成砖红色沉淀Cu2O的实验问题,对教材实验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再设计正交试验探究NaOH溶液的浓度、CuSO4溶液的浓度、CH3CHO溶液的浓度三种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优选出短时间内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的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16.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还原糖的鉴定实验原理是斐林试剂(主要成份是Cu(OH)2,本实验中由NaOH与CuSO4反应生成)与还原糖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从而证实生物组织中存在还原糖。实验要求隔水加热煮沸2min左右观察颜色的变化,颜色由桔黄色→鲜红色→深棕色→砖红色→红褐色,发生了多次的演变,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7.
利用N2物理吸附、XRD和空气热重对Cu-ZnO/Al2O3甘油加氢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物相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干燥后催化剂主要由Cu2Zn4Al2(OH)16CO3 4H2O和Cu2(OH)2CO3物相组成,经过600℃焙烧4 h后,催化剂在沉淀过程中生成的Cu2Zn4Al2(OH)16CO3 4H2O和Cu2(OH)2CO3全部分解为CuO.在500℃催化剂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79 m^2/g)和孔容(0.36 cm^3/g).  相似文献   

18.
例1(2007年扬州中考题)向含CuCl,和HCl的100g混合溶液中,透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关系如下图,仅考虑沉淀为Cu(OH)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相似文献   

19.
新制氢氧化铜与醛反应的实验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氢氧化铜与醛反应的实验研讨湖南醴陵市一中(412200)何立琳一、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教材演示实验:在试管里加入10%NaOH溶液2毫升,滴入2%CUSO4溶液4~6滴,振荡。然后加入乙醛溶液0.5毫升,加热到沸腾。观察溶液中有红色沉淀产生。多年...  相似文献   

20.
高中化学第二册乙醛的性质那部分,讲到“乙醛能被一种弱氧化剂,即新制的氢氧化铜所氧化。”为什么要强调用新制的氢氧化铜呢?原来,氢氧化铜沉淀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或加热处理),结构会发生改变。新沉淀出来的氢氧化铜原是通过羟桥相连的,而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