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认为“情”产生于外物对“性”的刺激,而“性”又是天赋的,这就给“情”的产生找到了一个哲学根据——“天”。但如果“情”不受到节制,就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灾害,依此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也不符合“礼”,所以《性自命出》要求艺术家必须以“礼”节情。另外,《性自命出》认为不同的“物”刺激相同的“性”会产生不同的“情”。因此,不同地域、时代、环境等的人会具有不同的审美爱好或倾向,因为审美活动需要情感的催使,情感始终伴随着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2.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一般是建立在西方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基础上的心理学技术,如精神分析、脱敏疗法、格式塔疗法、存在分析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现实疗法和行为疗法等。以情胜情法创自《内经》,是世界上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方法,被中国历代医家所重视,在心理学界尚未被广泛了解。笔者试结合心理学理论探讨以情胜情法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必以情”的“情”不该释为“实情”,“情理”和“诉讼之辞”,而应释为“诚”。  相似文献   

4.
舞蹈教育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是孩子们的一种娱乐活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以情动情,乐在其中;以情感人。美在其中;少儿舞蹈教育,必须“以情动情”,以情才能感人,然后才能“乐在其中”,“美在其中”,舞蹈的情不是单纯用在外表上的,而是用感情发展动作的。  相似文献   

5.
清代的袁枚对于“情”的认识明显比前人更深刻,在重“情”方面也大大超过了他们。不过,在这一点上,学者们仍然注意不够。他们往往只是从“性灵”的角度来论述他的诗学理论,使他的诗论中“情”的意义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局限在传统范围之内,而忽略了其中创新的内涵。其实,袁枚诗论中的“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拓展,主要表现为:以“情”代“志”;以“情”求“性”。袁枚的这种理论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的教育功能,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情感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情激学;以情明理;以情导行。  相似文献   

7.
当下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工作,不仅需要教好“课” 还要管好“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务工人员”,而每一个 “农村务工人员”都有后代——留守儿童,我们班主任要用“心” 浇灌,以“情”育人,方能培养好祖国的花朵。  相似文献   

8.
周伟芬 《文教资料》2010,(10):69-70
情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间合作的纽带,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教师优美的语言、优秀的才能、真挚的情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气氛。本文认为语文课堂教学需“知”“情”互补,重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在教学中“以情养情”。  相似文献   

9.
王雪飞 《考试周刊》2013,(76):191-191
初中班主任应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特点,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情育情。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以境育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以知育情,促进学生勤奋学习;以情育情。帮助学生形成稳定、丰富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古典文学存在着“从情—忍情”这样一种抒写模式。从情使得文学朝向情感抒写方向突张,而忍情则使奔突的情感得以回旋。文学正是在“从情—忍情”这一结构中,既相互牵制,又相互依托。当这一结构处在平衡状态时,文学既能显示出她所葆有的礼乐醇雅,又能透露出她所苞育的情感芬芳。“从情—忍情”这一结构的拈出,使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古典文学情感抒写的复杂历程,对于当下文学创作也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与曹禺笔下的蘩漪以其震撼人心的爱情悲剧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读者。两者的悲剧命运既有惊人的相似性,又表现出显著的不同。他们在执着地追求幸福、爱情这一进程中,既面临社会、家庭的迫害,男性的背叛,亲情的牵挂,又受自身性格所局限。探讨两者悲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可以更清醒地认识两部伟大作品中女性爱情悲剧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2.
吴趼人在其独立创作的三部写情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棣华、婉贞、阿男等三位女性形象,从而生动地阐释了“情为理之根、理乃情之果”这一情理关系。也就是说情是先天存在、自然发生的,如果个人把握得合理,就能升华为社会伦理道德;如果个人把握得不好,就会沦为“魔”“欲”。  相似文献   

13.
向来被视为元代爱情喜剧的士妓恋爱杂剧,由于个体性追求与整体性命运的冲突,其中又充满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在剧作中主要表现在悲剧性歌妓形象的刻画,情与理的强烈冲突,隐藏在团圆结局背后的悲剧意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恐怖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思想的狂热与偏执。这种思想的形成是广义教育的结果 ,即整个社会环境对人心的综合性作用。因此 ,我们应该营造一种充满“爱”的大环境 ,并引导人们进行“爱”的升华 ,从“喜爱”、“性爱”到“仁爱” ,最后教育人们用“理性”的头脑和正义的思想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茅盾《蚀》中的“时代女性”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女性形象,她们身上有多重可被“打开”的理解空间。在以前被一锅煮的“恋爱”中耙梳出三重意义的恋爱,找寻出相应的时代女性的行为、心理状态以及其后的时代思潮和作者的思想状态等,发现茅盾最终还是消解了苦心经营的“三重恋爱”,这一消解背后隐藏着作者的巨大痛苦、复杂的历史革命语境以及一些被遮蔽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国家,许多学者对爱情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他们对爱情都持有各自不同的观点。Davis(1985)认为爱情等于友谊加上两个集束:激情与关心;Rubin(1970,1973)认为爱情与喜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并通过研究爱情与喜欢的区别,建立了爱情量表和喜欢量表;斯腾伯格(1986,1988)在研究爱情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爱情三角形理论等。本文从爱情起源理论、爱情分类理论和爱情观理论这三大方面,对国外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做一简要介绍。通过对相关理论的介绍增加我们对爱情的理解,同时也为我国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用性意识的觉醒来解释成文缘由,其中事功的意图很明显。因为“自传作者们与其他人一样容易出错,他们经常从最好的角度来描写自己”。自传中存在两个变量:一个是叙事者本人,一个是事件本身,“事件的意义在被回顾时可能会改变,描写事件的自我在经历这些事件之后也可能已经改变”。《初恋》成文时,这两个变量均已发生变化。也许激情诉说的背后真正的是难以言说的孤独,去除了叙事障蔽的《初恋》不仅仅是一段甜蜜的往事情缘。  相似文献   

18.
唐代女诗人薛涛以其唱和赋诗的卓绝才情及艳丽的姿容,赢得了当时诸多诗人以及官僚达士的倾慕与爱慕.然而由于身世的不幸,她每一次的爱情经历只是“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最终“孤鸾一世”.她的诗作极少直接表白世俗的爱情,而是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以及由情爱所带来的苦闷.这些诗篇含蓄委婉,真挚感人.  相似文献   

19.
汉乐府时代的女性人格追求蕴涵丰富,表现出时代个性与民主精神的张扬,展现出女性思想提升的萌动和人格的成熟。在女性人格追求中,表现出女性人格的苦于乐、爱与恨、情与理的对立冲突,再现了两汉时期的女性精神生活和所处的社会地位,在妇教伦理的束缚下,女性大胆的探索、思想意识的超越、情感理想的提升与追求,完成了人格理想的突破,实现了情感的自觉,展现了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20.
红学界对“龄官划蔷”雅事的创作技巧乃至思想意义几乎是众口一词,评价甚高。但是,按事体情理而论,它只能是贾宝玉荒诞不经的杜撰式臆断。若是依其“爱博而心劳”的个性特征考察之,则又明显地蕴含着关爱女性的深意。由此而论,终归是人生之梦幻性的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