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析宋代小报出现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报,作为坎坷的民间报纸,在中国古代新闻传播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报为什么偏偏诞生在积贫积弱的宋代,它与邸报的关系是怎样?本文将从宋代官报的发展态势、宋朝的社会环境以及物质准备三个角度来解析宋代小报诞生的原因,说明小报在宋代出现并非偶然,有其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张悦悦 《东南传播》2010,(6):125-126
宋代小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间报纸,它的出现打破了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本文试图从宋代小报的新闻性着手,探究宋代小报新闻性的表现、宋代小报注重新闻性的缘由以及宋代小报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小报"是宋朝后期民众对与封建官报有较大差异的民间报纸的习惯称谓."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小报"记载的也是非官方发布的消息,它是我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由于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纸样报纸的诞生地。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盛唐就已出现手抄的中央政府机关报——《开元杂报》。北宋时期就已建立新闻检查制度,并出现了民间性质的《小报》和《朝报》。明朝中期政府默许民间办报以后,由民间报房根据邸报内容雕印发行的民间报纸——《京报》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北宋至明代,民间办报都处在合理不合法的半公开状态。《京报》是无官报之名而有官报之实的民间报纸,是我国古代报刊发展的最高形式。《京报》的内容除翻印《邸报》外,同时刊登社会新闻。古代民间报纸超出了宫廷报纸的内容,这对封建统治阶级显然是不利的,因…  相似文献   

5.
邸报作为中国古代官报,从唐代一直延续到清末,对它是否存在"媒介批评",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有的研究者提出":笔者认为早期的官报是不太可能引起批评的……从采编者来看,宋代官报是由进奏官(具有邸报记者性质)、内夫人、起居郎、起居舍人采写的,编者包括皇帝、进奏官、中书省与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后又增加了门下省的给事中,也不可能引发批评。实际上官报基本上不涉及新闻的真假、记者的渎职以及商业的腐蚀等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因此它很难遭受批评。"  相似文献   

6.
唐朝时的邸报是以传递中央消息为主的政府官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到了宋朝,一种由私人发行的民间报纸出现,称作宋朝“小报”。这是我国最早的民间报纸。据史书记载,北宋仁宗康定年间,一些无业人员和“书肆之家”,将道听途说的有关边防军机等要事“镂板鬻卖,流布于外”。这种镂板机制成的宣传品即为“小报”。小报以报道京师官员的任免情况,大臣上殿议事的内容,有关军队演练的教法和布阵方法为主,有时还报道宫庭的秘闻和轶事,这很为朝廷内部所不欢。因此,北宋徽宗年间曾多次下令禁止流传于民间的小报发行。大观元年十一月十四日的诏书:“令开封府立赏一百贯,许人告捕,仍以违制  相似文献   

7.
宋代新闻传播史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进奏院和进奏院状报方面.宋代新闻传播主体,即进奏官的研究略微偏少.宋代进奏官,在宋代新闻传播中,掌管着信息的上传下达,扮演着重要角色.进奏官通过抄录和雕印的方式传递信息.朝廷对进奏官传递的信息,无论是在时间还是效率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与规定.进奏官违反了相关规定,要受到严重惩罚.在宋...  相似文献   

8.
周韬 《新闻爱好者》2004,1(7):36-37
新闻舆论管理是国家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最能体现新闻管理水平的,是要有一套适合国情的新闻法制体系。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的新闻传播机构分为官报和民间报纸。官报主要是政府设立的官报房出版的邸钞,官报的发行,要经过三个环节:通政使司、六科和提塘。通政使司收受官僚题奏。明降谕旨和经皇帝允许下发的臣僚题奏,送达六科,由六科公开发抄,再由各省在京提塘抄录传送到各地。  相似文献   

9.
清代部分 一、邸报--最早的报纸中国古代封建官报的通称.在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它有时也被别称为邸抄、邸钞、阁钞、杂报、朝报、京报、进奏院状、报状和除目.邸报起始于唐朝,由各地节度使派驻首都的进奏官负责向地方传发.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的报纸行业中,除了官报、政党报纸和团体报纸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报纸类型--民营报纸。所谓民营报纸,“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界定。广义概念应是,凡以民营形式经营的报纸都是民营报纸。狭义的概念,应是专指既为民有也为民营的报纸”。①在民营报纸阵营中,除了少数几家规模较大的民营报纸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受众群体较少、发行量不大的民营小报,其特征是“篇幅短小,一般为八开或小于八开的小型报纸,它以消遣性为主旨,内容包括新闻、小说、随笔、游记、小品文、新旧体诗词、掌故、影戏舞动态、社会知识和生活话题等”。②民国时期,各地出版的小报多数利用民间资本创办,并且以民营形式出现。因此,除了少量的党派小报和社团小报之外,绝大多数小报都属于民营性质。民营小报成本低、定位明确、经营灵活,风格比较适合普通百姓的口味,在市民中具有较大的需求空间。从民国初期到1937年,全国一些大城市商业发展速度很快,对市民文化市场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小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占领一席之地,并在一段时间内取得突破性发展,成为中国报业历史上一道景观。本文拟借助产业经济学的市场结构理论来分析民营小报,以期从新的角度认识与理解民营小报的竞争生态。  相似文献   

11.
唐、五代时期,进奏官始终代表藩镇利益,不仅发行进奏院状,还负责地方与中央之间的信息传播工作,深度参与政治并有诸多非法行为。宋代不仅收缩进奏官的职务范围,强化官文书的保密性以防进奏官泄密,还不断细化对进奏官违规传播行为的惩罚措施,降低进奏官的待遇水平。从唐经五代到宋,进奏官由主动的传播者和强势的参政者转变为被严格控制、地位低微的"传声筒",这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下控制政治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以刊载新闻为主的面向公众、定期、连续发行的散页出版物.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是社会舆论工具.报纸的社会属性和职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集团都依据各自的意志运用报纸来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报纸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报纸的雏形最早出现于公元前六十年罗马执政官恺撒所办的《每日纪闻报》.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朝开始,已出现手抄的"邸报",北宋以后,还出现民间办的"小报".近代报纸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十五世纪开始,欧洲地中海沿岸威尼斯等城市,已有报道市场、物价、航  相似文献   

13.
宋代,民间出版得到空前发展,以"小报"为代表的中国最早的商业报纸出现在这段时期。通过研究宋代"小报"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宋代"小报"的内容和特点,评估宋代新闻、出版自由,可以得到关于宋代市民言论自由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宋代小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北宋时期我国诞生了最早的民间报纸--小报,本文认为,宋代小报的内容和传播是对邸报和封建统治的反抗,与此同时,封建政府对其大力查禁和收编,但由于小报的反抗是实质性的而非风格上的,故而一直绵延不绝.  相似文献   

15.
新闻事业,是采集和发布新闻的专门机构的总称,包括报纸和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电影暂不涉及)。河南报纸源远流长,北宋定都汴梁(开封),设有都进奏院,传递朝廷与各州郡间的文书,并统一编印发行“邸报”。北宋末年,还出现有民间的“小报”。在近代河南,目前可见到的最早报纸,为清光绪三年(1877年)汴省塘报局刊行的《京报》。自1877年起到1987年  相似文献   

16.
中国虽然曾产生过世界上最早的报纸——“邸报”,但现代意义上的报业萌芽却是近代的事,远远落后于西方。 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指出,“邸报”二字的首次出现始自唐代。唐代宗大历(公元766-779年)年间,诗人王建曾作《赠华州郑大夫诗》,其中“报状拆开知足雨,赦书宣过喜无囚”中的“报状”,就是朝廷发行的官报,主要用于朝廷的事务发布,这是有关中国古代报纸的最早记载。唐人孙樵在其所著的《经纬集》卷三载有《读开元杂报》一文,对唐代朝廷官报有比较详尽的介绍。尽管历代朝廷对报纸管理甚严,禁止民间私自办报,但宋…  相似文献   

17.
明代是否存在"京报"以及"京报"的性质问题,一直是新闻史学界长期关注的话题。此前,作为文献史料,仅限于清人俞正燮《癸巳存稿》中的一则材料。当代新闻史学者对史料的发掘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如方汉奇、姚福申等先生的考察,但也多限于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的描述。笔者最近从元明时期的文献中考得关于"京报"的若干材料。认为:从词源学的角度看,"京报"一词最早产生于元代。作为报纸的形态,明代的"京报"已经存在,而且明代人所称的"京报"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一类是指封建政府的官报——邸报,一类是民间报房的私报——小报。明代"京报"具有的双重性质,可能是由于阅读者的"误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河南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仅在开封市,从1904年《河南官报》创刊,到1948年《开封日报》问世,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在开封出版的报纸竟多达百余种。除了宣传不同的政治思想、记录重大社会事件之外,报纸还全方位介入到戏剧演出进程中,不仅刊登戏剧演出宣传广告,全  相似文献   

19.
张灵辉 《传媒》2003,(2):44-44
有历史记载的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唐代的邸报,然而,却没有其发行情况的介绍。到了元代,出现了类似宋代小报的小本的编印发行,这  相似文献   

20.
《出版参考》2004,(11):31-32
陈铭德在办报之初,曾以四事为同人共勉之标的,即“一、传达正确消息,二、造成健全舆论,三、促进社会文化,四、救济智识贫乏。”并坚决表示:“决不官报化,传单化”。(见1931年9月《新民报》两周年纪念增刊)这是一个典型的民间报纸的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