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断地推行,高效课堂的模式日益更新。数学课堂渐渐成了学生的舞台,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以活动为中心等理念深入教师的心。可是反思、审视我们的课堂,一味地夸大生活和活动的作用,反而会让数学课堂的"数学味"缺失。我们不能让"生活味"取代了数学味,也不要让"活动味"掩盖了"数学味"。如何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还原数学味呢?一、提升教师的数学素养特级教师蔡宏圣提出:一个没有数学知识储备的教师,上出的数学课肯定没有数学味。在课堂上,教师无疑是主导者,在建构课堂时以本身的数学知识为基础。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理性的学科,若教师没有把握数学的本质和知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课堂教学时过度夸大"生活味"和"活动味",数学课  相似文献   

2.
丁建平 《吉林教育》2007,(11):47-47
一、在课程整合中寻求和谐通过整合,可以让我们的数学充满"生活味"和"人文味",更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竭力在"文"和"理"的碰撞中,促进学生整体性的发展,实现课堂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天然药物化学》是福建农林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从《天然药物化学》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网络课程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构建具有"工味"、"药味"、"农味",即的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谌兵 《江苏高教》2015,(2):86-88
"媒介即讯息",数字媒介正潜移默化而又快速深刻地重构着大学课堂文化:突破封闭的课堂文化交互空间,将其拓展至无远弗届;解构课堂教学着力培养的逻辑、线性和理性思维方式,促使学生思想呈现出碎片化、非线性和无深度特征;裹挟学生向教师和课本的权威与中心地位发起挑战,建构自由、开放和多元的课堂文化精神。对此,我们既要坚决反对"技术决定论",又不能简单地去建立"无手机课堂",而应在与数字媒介的互动共生中去建设课堂文化。  相似文献   

5.
有"味道"的课堂教学才能激发课堂的生命活力。高中化学教学应具有"三味",即以生为本的"生本味"、源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生活味"、注重实验和实践的"化学味"。教师立足于学生实际构建生本课堂,汲取生活资源促进生活化教学,借助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人文素养等,对探索化学教育教学规律、有效促进课堂实效具有重要的探究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实验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数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但"数学味"却逐渐淡化,数学课丢了"数学味"。从数学情境中丝丝入味的"数学味",数学活动中津津有味的"思考味",数学思想中别有滋味的"内在味",数学文化中回味无穷的"人文味"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提升数学课堂上的"数学味"。  相似文献   

7.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给课堂加一些特殊的韵味,能给课堂增添一丝特殊的情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构筑更完美的思想品德课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用"幽默味",活跃气氛;"简单味",击中要点;"生活味",鼓励探究;"情感味",升华人格。  相似文献   

8.
阅读活动中,"活动性"越强,"语文味"越浓,课堂越高效。而"活动单"导学模式下,我们怎样加强课堂教学的"活动性",让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多年小学毕业班活动单设计实践,让笔者提炼出阅读设计的几点深切感悟:让枯燥的字词教学也焕发出浓浓语文味、品词析句中飘逸出浓浓语文味、让文本空白处散发浓浓语文味、在文章情感浓厚处诱发浓浓语文味。  相似文献   

9.
回顾几年来新课程改革走过的历程,我们的教师和学生的确在课堂中共享过快乐和幸福.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有了冷静的思考,理性客观地进行反思.如今许多数学课堂教学只注重外在的形式,不注重课堂内在的"深度",外在的秀覆盖了内在的美,出现了与新课程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句话明确阐明了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味",同时又说明数学教学的本质应该回归到"数学味",并重视数学的应用与发展.如何把"数学味"与"生活味"融为一体,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鲜活的"生活味",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思  相似文献   

11.
要让政治课堂焕发生机,绽放活力,就需要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添油加醋",打造有味道的课堂,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即添"生活味",提升学生的兴趣;注"人情味",铸造学生的灵魂;植"文学味",引领学生的审美;融"时政味",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须具有浓厚的"语文味"。"语文味",简而言之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最基本的是不折不扣地在课堂上体现"三味"。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对让课堂在读、品、写中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进行具体分析,包括:分层诵读、对比品析和写作训练。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巧用民族民间文化这一活的资源,将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课堂导入"激趣"、课堂教学"有趣"、课堂结尾"趣"味无穷,让中学语文课堂之水"活"起来。  相似文献   

14.
现今,许多人倡导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在评课时我们也常听到诸如"这节课‘语文味'很浓","那节课‘语文味'淡了些"的评价."语文味"已然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那何谓"语文味"?怎样的课堂才算具有浓浓的"语文味"?笔者试图透过几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明晰"语文味"的概念,探寻"语文味"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追求目标。课改初,我们走了不少弯路,比如过于注重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淡化了数学教学的本质,致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教学效率低下,等等。现在,在追"新"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多地开始关注并深入地思考课堂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使数学课堂得到了理性的回归,发生了质的变化。课堂逐步开始去包装,存本色,有"数学味",实现了"原生态"的教学方式。一、教学内容回归实效  相似文献   

16.
"语文味",是现代语文教学中比较关注的一个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课应该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另一个特级教师王爱华,则将"三味课堂"作为研究的课题: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在《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中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就有关"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了简洁的解释,他说:"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其有效性是指通过师生共同完成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所学课程的学业水平上有新的收获、有新的提高。"事实上,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探究各种化学现象的原理和规律,并有机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做到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就要求我们要向课堂要效益、要质量。然而,农村普通高中的化学教学与其他星级高中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说明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也能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应关注说明文教出语文味的四个维度,即教师的课堂语言"说"出语文味,课堂朗读训练"读"出语文味,在语言品味中"嚼"出语文味和在文章写法分析中"品"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19.
曹海永 《江苏教育》2012,(25):14-16
在"爱的教育"一百多年的坚守与创新中,在斯霞老师"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中,我们提出构建"爱的课堂",以探寻真正意义的课堂本质和教学理性。在我们看来,"爱的课堂"就是为了爱、感受爱、传递爱、生长爱的课堂,其逻辑起点与归宿是爱,教学方式与载体还是爱  相似文献   

20.
本色课堂就是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以学科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要让课堂有"儿童味",这是基础。还要有"学科特质",那就是要有语文味、数学味、英语味、体育味等学科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