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改革传统的丧葬陋习,建设健康向上的殡葬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推进殡葬改革和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殡葬文化,需要我们强化殡葬文化宣传,积极引导居民群众自觉抵制低俗的丧葬陋习,鼓励居民选择骨灰树葬、花葬、海葬等生态殡葬,营造科学、文明、健康的丧葬新风尚.  相似文献   

2.
文明演进背景下的人格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人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不断深化,积淀了原始文明的"族群人格"、农业文明的"依附型人格"和工业文明的"单向度人格"等三种不同的人格模式。进入生态文明时期以来,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已经进入协调互动的新时代。文明的转型,对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得生态人格的转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新建本科院校应当以本科教学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注重理论指导;严格执行"依照程序、坚守规章、民主商讨、科学决策、按规律办"的二十字方针;奉行讲真求实、严谨治学,率真直谏、珍惜时间,遵循文明、健康生活的三项原则;打破人情、面子与关系等三大陋习,尽快培植科学、真理与理性意识,科学地划分院、系、部等教学机构,奠定学科群建设的优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宗旨和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尤其是对工业文明扬弃超越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在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上的深刻变革,其核心价值就是"和谐"。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的阵地,承担着弘扬与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使命,因此应把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及时纳入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中,并以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为宗旨,引导大学生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大关系,使他们确立以和谐的自然价值观、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崇高的精神价值观为一体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同时,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必须以实现内外转化为路径,即引导大学生将生态文明知识内化为生态文明素质,再将生态文明素质外化为生态文明行为。  相似文献   

5.
《辅导员》2009,(6)
上海市浦东新区少工委启动了"雏鹰世博文明行动"。全区各中小学校从实际出发,充分关注少先队员的需求点和兴奋点,开展了"文明亮眼睛"、"小小文明啄木鸟"、"陋习发  相似文献   

6.
环境行政执法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法治在行政执法环节的具化,以"命令—服从"为主的传统行政执法方式因其浓厚的强制色彩及灵活性的缺乏等,在环境执法中不能完全立足于环境保护的生态立场,切实维护生态权益,以致恶性执法事件、环境执法形式化等"陋习"频频发生。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和法治政府的建设工程,首当其冲地要扭转传统环境执法理念、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完善环境执法措施,融合行政调解、生态约谈、生态承诺、环境会商等柔性执法手段,构建刚柔并济的环境执法机制,充分发挥行政执法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先行保障和预防作用,扭转行政执法负面形象,全面助推绿色、和谐的小康社会的建成。  相似文献   

7.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与环境教育不同,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致力于使受教育者逐步成长为一个有益于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并且具有变革人类文明发展方式的雄心抱负与精神气质。从总体上看,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具有整体性、协同性、实践性与本土性等特征。为了使生态文明教育在实践中顺利推进,我们亟需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教育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8.
加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教育使命与时代诉求。与环境教育不同,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致力于使受教育者逐步成长为一个有益于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并且具有变革人类文明发展方式的雄心抱负与精神气质。在教育内容上,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包括生态认知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生态审美教育等五个方面。为了使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实践中顺利推进,我们亟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立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构建一套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取代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的论断是不能成立的,但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可以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将人类文明划分为"天人合一"文明、"天人相分"文明、"天人和谐"文明,"天人和谐"文明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既是一种文明形态又是一种基本的文明结构.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之一,阐释了道法自然的"合一"观、道生德养的道德观,对当代生态文明教育中应塑造什么样的人,如何塑造人都有所启示。本文梳理了《道德经》中"知足知止、少私寡欲、复归于朴"等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提出教育者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应借鉴"自然无为、图难于易"等方式,最终高效达成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了解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掌握情况,发现生态文明建设目前仍然存在于领导的讲话中、学者的研究空间里。虽然有环境保护部门的倡导,却没有在普通的人民群众中形成"气候",也没有形成新的文明范式。在STS视域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明确"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概念;其次,要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性",坚持生态自觉,形成生态文化。第三,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实践理性共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作为文化存在展示自身无限超越潜能的新阶段,是文明范式实现生态转型的内在逻辑和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的多维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态文明应从多维度审视,方可获得较完整的理解.从文明形态维度上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形态;从文明体系的构成维度上看,生态文明是整个文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思想与实践的关系维度上看,生态文明的建构体现为其观念的确立与实践的展开的同步过程;从"文明时代"的维度上看,生态文明是超越"文明时代"的"后文明时代"的文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共产主义社会文明的第一阶段.  相似文献   

13.
<正>2012年11月,为深人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广泛发动全社会共同关注交通安全,大力提升全民交通安全意识、法制意识和文明意识,公安部决定每年12月2日定为"全国交通安全日"。在对"安全文明出行"理念的大力倡导下,前三个全国交通安全日的主题分别是2012年"遵守交通信号'、2013年"摒弃交通陋习";2014年"抵制七类违法"。公安部要求各地公安机关积极会同文明办、交通、教育、安监等部门,组织开展交通安全主题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14.
文明邯郸的创建需要全市各行各业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的群体,要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明素养,从而充分发挥他们在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发展观的理性批判,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主张在继承工业文明时代所创造的积极成就的同时,抛弃其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将人类文明注入环境保护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科学技术为支持、以法律为保障、以生态意识为支撑,三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互相制约,实现人类和"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明湖北"是湖北当下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其目的是要把荆楚儿女造就成有修养的文明人。由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态度,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根本性试金石,中国社会已步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群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所以"敬老风尚"可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敬老风尚"历来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涵。在"文明湖北"建设进程中,应大力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的孝文化传统,从思想、制度、法律、政策、机制、舆论、教育等多方面大力营建"敬老风尚",让和谐的文明之花在荆楚大地蓬勃开放。  相似文献   

17.
"文明我先行"是中华文明礼仪的现实诉求,也是当代电大校园软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每位电大人安身立命的客观需要,更是电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抉择.每位电大学子都应在同学中争当文明的"先行者",每位电大教职工都应在学生中当好文明的"先行者",每位干部党员要在师生员工中当好文明的"先行者",全体电大人要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当好文明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8.
从马克思生态思想、人的生存权利的实现、生态正义和生活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思考"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机理,提出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和新发展,符合人类的生存权利走向现实的"定在"。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和人的生存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人们通常认为,人类文明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进程,因而现代人是文明人,原始人则是野蛮人。这种认识对于物质文明来说,更准确一些。对于精神文明来说,原始人由于孱弱而懂得敬畏,现代人由于强大而充满狂妄,当文明的西欧人与印第安土著部落相遇时,所谓的"文明"戗害了所谓的"野蛮"。文明的真谛应是敬畏与悲悯的统一,因此,现代文明相对于原始文明,更大程度上是认识领域的拓展。从文明的本质来看,原始先民大有让现代人所汗颜之处。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生态思想、人的生存权利的实现、生态正义和生活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思考"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机理,提出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和新发展,符合人类的生存权利走向现实的"定在"。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和人的生存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