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语文,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语感。养成了语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容易提高,因此要通过课外阅读,不断积累词汇,培养语感,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感的培养现已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的热点。如何改革小学语文教学 ,提高语感训练的质量 ,使学生的语感不断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呢 ?一、强化读的训练 ,以多读促语感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自身的听说读写活动。语文教学要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就要求教师冲破应试、升学教育思想的束缚 ,以学生为主体 ,把宝贵的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多读 ,强化读的训练 ,以多读促语感。1.增加读的…  相似文献   

3.
古人“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之说是强调“读”的重要性。读有利于培养语感,有利于积累语言,有利于提高写作。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有些学者指出:“不读是语文教学的百病之源。”所以我们要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真正做到“读”书。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古典诗词教学中加强“读”的指导,有助于学生从诗词简短、精练、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敏锐的语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以读为本,在朗读中感悟语感 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是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通过读,让学生与语言文字多次面对面的接触,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  相似文献   

5.
【总体设想】1.以“读”贯穿始终 ,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语感能力和语言积累则是语文素养中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搞好语言积累 ,必须引导学生多读、读好。教学文言文 ,抓好“读”就抓住了核心。多读 ,并不是强制学生一遍一遍地苦读 ,而是创设情境 ,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去读、去思、领悟、理解、积累。对《童趣》一课的设计 ,意在通过目标导读、范读激发、互相监读、默读复述、研读质疑、品读拓展、赏读延伸等形式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读书活动当中 ,有效培养学生的语…  相似文献   

6.
丰富的课外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只重视课内阅读教学是无法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的。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课内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情感体验,而且在课外之余还要加强读书积累,不断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7.
著名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诗圣杜甫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但是,长期以来,不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一直处于“自流”状态,“难读”、“厌读”的现象较为普遍。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步入书籍的海洋是责无旁贷的。我认为,加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国家总督学柳斌强调:“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课外读书活动就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无论是提高学生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还是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都离不开大量课外阅读,而阅读是需要动力的。开展读书活动就可提供动力。我校坚持开展读书活动收到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规定。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可见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翼翅。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高度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既有利于写作交流,更有利于提高其语文综合素质。社会经验及教学工作经验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积累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没有“百遍”“万卷”的积累,怎么会有高超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习作时缺乏精彩的词汇,阅读分析时前言不搭后语的状况,正是缺乏语言积累的真实写照。如何让学生会读善写是多年教学中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新课程的学习,使我茅塞顿开。积累是最切实可行的办法。下面针对如何重视语言积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浅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多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多读,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而这里的“读”,更应强调有感情地朗读。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能力,当然就谈不上学好语文。所以,学好语文,阅读和积累是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正>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能力,当然谈不上学好语文。所以,学好语文,阅读和积累是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4.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时,一段醒目的文字跃入我的眼帘:“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段话让我深深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把课堂内外的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加强阅读,注重积累,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5.
传统汉语教学的一个显著民族特色是对诵读教学法的格外重视。这里所谓的诵读,与现代语言教学(包括外语教学)中所强调的诵读的含义、功能不同。现代语言教学中强调诵读,是指在理解语词、句篇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达到培养语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等目的,其教学程序是先教后(诵)读。而传统汉语教学强调的是先(诵)读后教,甚至只读不教;而且,诵读的意义不仅为了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更在于通过反复诵读,达到感悟、品味从而理解语篇意义的目的。这一教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信条中。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能力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阅读量太少,语言积累不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优化课内阅读教学过程,拓宽阅读教学时空,形成开放式大阅读教学体系。 一、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1.落实一个“读”字。修订版《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中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要求充分揭示了学习语文重读书、重感悟、重积累的客观规律。教学时我们以读为本,尽量减少设问与讲解,采用默读、轻声读、尽情读等多种形式充分读书,通过感知读、领悟读、感情读等各种方法层层推进,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与此同时,我们对课文精美片断要求熟读成诵,每学期不少于25段篇,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抓住一个“点”字。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坚持突出重点,点上突破,抓牵一发  相似文献   

17.
新大纲把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和语言积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突出强调了语文“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指导、诱导学生自主读书,启发学生阅读的心智,把“读”与“思”结合起来,以读促悟,以悟导读,从而有效地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读”的活动归纳成四点:一、初读求通、整体感知每篇课文教学,都应把自能读书放在首位。给予学生充分读书的时…  相似文献   

18.
周丽萍 《陕西教育》2009,(7):109-109
古人曰:“能读干赋,则能为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均是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及文化的一种方式,尤其应重视阅读。而且,在各类语文试题中,阅读所占比例也较大。那么阅读何以如此重要呢?细究之,不难明白,阅读有助于积累语汇,进而形成语感,从而感受语文美以致渐能为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可见,语文教学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张静雯 《学语文》2003,(5):19-19
背诵 ,在学生眼里 ,被看成是“死记硬背” ;在不少的头脑里 ,背诵被认为是一种不科学的学习方法 ,不利于开拓青少年的思维。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却认为 ,背诵其实就是“吟诵法 ,“熟读成诵” ,是学习古诗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首先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一直强调学生的阅读活动 ,鼓励学生通过大量的、长期规范的朗读训练 ,积累读书经验 ,提高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他们的语感就会渐渐形成并有所提高。但这种多读多背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否则只是囫囵吞枣 ,品不出其中滋味。其次 ,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一、要突出一个“读”字。“读”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发展,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其他所不能替代的。因此,一定要把“读”放在首位。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读对识字、理解、陶冶情操、增强语感、积累词汇的作用。教学时可围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