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应用题教学中“倒进倒出”总是个难点。它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多次倒进倒出的量不相等; (2)多次倒进倒出的量总相等。以上两类倒进倒出问题都可以用列表法分析,也能找到一定的规律。一、多次倒进倒出的量不相等  相似文献   

2.
溶液倒进倒出问题是初中代数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应用问题,比较难以解答 .但如果明确了溶液、溶质、浓度、溶剂四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溶液的浓度 ==,就找到解题途径 . 例:一个容器中盛满纯药液 63升,第一次倒出一部分后用水加满,第二次又倒出同样多的药液后,再用水加满,这时容器内剩下的纯药液是 28升,问每次倒出的液体多少升 ? 分析:本题所说的纯药液就是溶质 .设每次倒出 x升,而这两次倒出的 x升,其浓度、所含溶质是不一样的,第一次倒出的全是溶质;第二次倒出的 x升是溶液 .第一次倒出 x升溶质用水加满,容器内的溶…  相似文献   

3.
溶液倒出倒进应用题是一元二次方程学习中的难点之一,在这里特提出一个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供同学们参考. 先看一个问题: 一个容器盛满纯药液a升,第一次倒出6升纯药液后,用水加满,第二次又倒出同样多的药液,再用水加满,这时,容器内剩下的纯药液是c升.求a,b,c的关系式.(《代数》第三册77页第21题改编)  相似文献   

4.
应用题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同学们遇到有关增长率(降低率)、溶液的倒进倒出问题,往往不知怎样来解答。其实,此类题同学们在平时只要多留心观察、归纳总结,可以得出一种固定的模式来解同类的  相似文献   

5.
方便墨汁瓶     
我是一名书法爱好者,每次练毛笔字时,先要将墨汁倒出,用完后,又要将剩余墨汁倒入瓶内,同时还要将盛墨汁的器皿洗干净,这样即不方便,又造成了污染和浪费。我想要是能有一个既不用倒出倒进,又不用清洗的墨汁瓶就好了。在吸管式水瓶启发下,我发明了方便墨汁瓶。具体制作方法:在塑  相似文献   

6.
题目一个容器盛满纯药液20升,第一次倒出若干升后,用水加满,第二次倒出同样多的药液,再用水加满,这时,容器里的纯药液与水之比为1:3.每次倒出的药液为多少升? 这是一道常见的溶液问题的应用题,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可列出多种不同的方程.现分析综合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7.
阳树清 《科学课》2008,(7):59-59
检测二氧化碳气体的一般做法是:把石灰水倒进杯子,晃一晃倒出,再罩在点燃的蜡烛上,在杯壁上会看到白色痕迹,从而说明蜡烛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溶液存在状态给出了大胆的理想化假设,即溶液中的一部分液体与另一部分液体之间有明确的分界面,故可以各自分隔开。根据这个设想,可以较简单地解出溶液的倒出、兑入等一系列有关问题。现以教科书上的习题为例,分析解答如下。 例1 一个容器盛满纯药液63升,第一次倒出一部分纯药液后,用水加满,第二次又倒出同样多的药液,再用水加满,这时,容器内剩下的纯药液是28升。问每次倒出液体多少升? 分析 若设每次倒出液体为x升,则可用x的代数式表示第二次倒出x升液体后,剩下纯药液的升数。通常利用浓度公式,可列出第二次倒出的纯药液为x((63-x)/(63))升,两次操作后剩下纯药液为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代数课本及复习资料上,都有一类“稀释”应用题。例如,一个容器盛满纯药液63升,第一次倒出一部分纯药液后,用水加满,第二次又倒出同样多的药液,再用水加满。这时,容器内剩下的纯药液是28升。问每次倒出液体多少升(初中代数课本第三册150页)?学生对解答这类应用题,往往感到困难,难以把握其中的数量变化。有的同学说:“倒进倒出,把我们的头都倒昏了。”那么应该怎样分析呢?分析这类应用题是否有基本方法可循呢?下面谈些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一、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 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常常就地取材进行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都"动"起来.我带领学生收集材料并自制实验仪器做实验.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我们学校校园里有许多三角梅花,花瓣容易掉.满地都是.于是.我要求学生收集花瓣,将花瓣放在一次性的杯子中捣烂:然后倒进蒸馏水,搅拌、静置;倒出上层溶液,测定其酸碱性.  相似文献   

11.
同学们都比较怕浓度题,其实没什么难的,只要知道浓度是什么,然后一步步地分析,就不难列出方程.请看: 例甲、乙两杯各装A、B溶液10升,从甲杯倒出若干溶液进入乙杯在内搅匀,又从乙杯倒出同样多溶液进入甲杯,也搅匀,这时甲杯中A、B溶液之比是5:1.试问开始从甲杯倒出溶液多少升?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中,适当构造数学模型,或者从一个模型出发按序向另一个模型推进,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进行创造,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模仿具有阶层性,它可以分为三类: 1.机械性模仿,是简单模仿。 2.实质性模仿,是从方法上加以模仿。 3.创造性模仿,是超越原模式的模仿。布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难点,不妨以溶液稀释为例,比较说明之。 [原题] 容器装满纯酒精50升,倒出一部分后,用水加满又倒出与第一次倒出的相等部分,再用水加满,这时,容器里的纯酒精是原来的纯酒精的六分之一,每次应倒出多少升? 分析;设每次倒出x升,则  相似文献   

13.
<正>一、公式的由来人教版八年级(下)呈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容器装有1L水,按照如下要求把水倒出:第一次倒出1/2L水,第二次倒出的水量是1/2L水的1/3,第三次倒出的水量是1/3L水的1/4,第四次倒出的的水量是1/4L水的1/5…第n次倒出  相似文献   

14.
初中<代数>第三册有这样一道题目: 一个容器盛满烧碱溶液,第一次倒出10升后,用水加满;第二次又倒出10升,再用水加满.这时容器内溶液的浓度是原来的1/4,求容器的容积.  相似文献   

15.
有关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历年来各地中考的热点.现归类导析如下: 一、考查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及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例1 现有一瓶质量分数为20%的某溶液,倒出3/4体积后,再加水直到所得溶液质量和原来质量相等,又倒出2/3体积,最后剩下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  相似文献   

16.
一、三个前提1.溶液为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的两个前提 :①在一定的温度下 ;②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2 .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的两个前提 :①相同温度 ;②相同溶质 .3.固体溶解度概念中的四个前提 :①一定的温度 ;② 10 0g溶剂 ;③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通常为克 .二、三个假象1.从溶液中倒出一部分溶液 ,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从表面上看 ,溶液倒出后 ,剩余溶液中溶质质量比原有溶液减少了 ,但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 ,溶液倒出过程中溶质和溶剂是成比例减少的 ,因此剩余溶液与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2 .搅拌或增加溶剂量能…  相似文献   

17.
公式A(l±r)~n在解决复利问题,工农业增长率相同时增长后的产值,产品价格降低率相同时降低后的成本,以及原子的裂变等教材中也有较多的论述.现以溶液的倒出问题上的应用作一点探讨. 设有一容积为止的容器,盛满纯果液.第一次倒出a_1,用溶剂加满.第二次倒出a_1,再用溶剂加满,第三次倒出a_3,再用溶剂加满,如此进行下去,当进行了n次时,容器里有纯果液为x_n(均为同一体积单位).则  相似文献   

18.
1、为什么要加盖摇匀在做配制一定摩尔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时,或在叙述该实验的步骤时,学生往往忽视、遗漏“加盖摇匀”这一步。因此在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我增加了这样一个细节:另取一只容量瓶,加水至离刻度2-3厘米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品红溶液或红墨水等有色溶液至刻度。让学生观察,若不摇动,溶液颜色深浅是不均匀的,故溶液的浓度也是不均匀的。再倒出一些溶液,提问学生,倒出的溶液的浓度,会不会是所需配制的浓度?通过这样处理,学生从直观现象就容易得出结论,能加深理解和增强记忆。  相似文献   

19.
1996年中考题中的应用题,形式多样,新老结合,丰富多彩。下面以一些典型试题为例,介绍其解题技巧。 1.浓度问题 中考中的“浓度问题”多以“混合溶液”形式出现。解此类应用题时,列方程一般应以“物质的纯量”或“水含量”两种方法之一进行。 例1.一桶中装满浓度为20%的盐水40千克,若倒出一部分盐水后,再加入一部分水,倒入水的重量是倒出盐水重量的一半,此时盐水的浓度是15%,求倒出盐水多少千克?  相似文献   

20.
正有一天,妈妈带我去看电影,我们边走边聊,突然,"砰"的一声巨响,把我吓了一大跳。我循声回头望去,只见一位老爷爷从一个铁筒里倒出好多香气扑鼻的曝米花,馋得我"口水直流三千尺"!妈妈看到我这样馋,对我说:"小馋鬼,别看了,我们买一袋吧!"我吃着香喷喷的爆米花,看着老爷爷又将旁边准备好的小米粒倒进铁筒继续加工着诱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