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是谁卖爵     
统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贾谊《论积贮疏》里的“岁恶不入,请卖爵子”一句,课本的注释是这样的: [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年成坏,不能纳税,(朝廷)卖爵位(来增加收入),(百姓)卖子女(来度过日子)。不入,指百姓纳不了税。卖爵,汉朝有公家出卖爵位以收取钱财的制度。是朝廷卖爵,还是百姓卖爵,值得商榷。《汉书·食货志》里,是这样注注释的: [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如淳曰:  相似文献   

2.
西汉初年.文坛上有两篇著名的论积粮对立国作用的文章。一是贾谊的《论积贮疏》,一是晁错的《论贵粟疏》。这两篇文章被鲁迅先生誉为“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本文在丐作技巧上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还原作者匠心(部分或全部)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用还原律教学,主要还原作品(教材)最初产生的“三个原始问题”,“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这样教、学,符合语文学科的特殊规律,做到内容和形式统一;尽可选取最适当的教法,多作有效劳动;能真正把课文教成“例文”,举一反三,揭示规律;使学生收到“实惠”,学有所得,日有所进,缩短学习语文周期,有效提高读、写能力。现以《论积贮疏》为例,介绍此一规律. 《论积贮疏》是一篇古代政论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从标题、结构等方面还原作者部分  相似文献   

4.
在文言文的翻译中,连词“而”常被学生忽视。可是它又万万不可忽视。先看二例:1、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论积贮疏》)2、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游黄山记》)例一中的“而”译为“才”、“就”,连接“仓廪实”和“知礼节”这两个词组,表示条件关系,即在管仲看来,“仓廪实”是“知  相似文献   

5.
《论积贮疏》一文中有“政治未毕通也”一句,课本注释为:“意思是,政治没有完全上轨道。”《教学参考书》译为:“政治没有完全安定下来。”这两种说法都把“政治”当作和现代汉语中的“政治”差不多的一个词语,以致不能准确地把握文句的原意。  相似文献   

6.
食货志补正案:食货志上篇言食,下篇言货。但上篇省段自“洪范八政”至“地亡旷土”均食货并言,实总冒全文。自“理民之道”以下始依时代叙述。洪范八政补正案:洪范,尚书篇名。洪,大也;范,法也,训见尔雅释诂。尚书洪范篇箕子为周武王述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引大传云:“八政何以先食?传曰: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第四册《论积贮疏》一中有三个字的读音亟待注明。  相似文献   

8.
文言中的能愿动词有的可以互训,兹列举如次。 (一) “能”训为“敢”。①贾谊《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按:疑通拟,“能疑者”即“能拟者”,敢于僭位的人。  相似文献   

9.
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论积贮疏》一文,其中“岁恶不入,请卖爵子”的注释是这样的。“年成坏,不能纳税,(朝廷)卖爵位(来增加收入),(百姓)卖子女(来度过日子)。  相似文献   

10.
(一)“食货志”名称的由来及其编撰体裁“食贷志”之名,始自《汉书》。但“食货”这一名词,却是从《书经·周书·洪范》篇中而来。《汉书·食货志》云:“《洪范》八政:一日食,二日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简言之,“食”指的是生产范围内的事情,“货”则属于流通范围里的事情。在二十五史中,关于中国古代“食”与“货”的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但在二十  相似文献   

11.
新编高中语文第四册里贾谊的《论积贮疏》“思考和练习”一要求“找出文中三个宾语前置的表示否定语气的语句”,配套的人教社《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答案是:①国胡以相恤?③国胡以馈之?③何招而不至?愚以为这个答案是不正确的。献疑如下:一这三个宾语前置句不表示不定语气?  相似文献   

12.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中的"上"是通假字,本字应是"尚".尚,副词,还也.古代皇帝可称"皇上",而且也可简称"上",如《促织》:"上大喜悦."但《论积贮疏》是贾宜直接写给皇帝的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建议,加之篇末又有"窃为陛下惜之".那么,此处的"上"就不宜解作"皇上"  相似文献   

13.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它与“论”无大异,故后来把说理辨析一类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它与现代杂文或杂感在某种程度上相似,变化有致,写法不拘一格。如《马说》、《师说》、《爱莲说》、《捕蛇者说》、《六国论》、《过秦论》等。2.表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体叫做“疏”,另有一种文体用于回答皇帝对政事的询问,叫“对”。如《出师表》、《陈情表》、《论积贮疏》、《隆中对》等。3.记古代的一种记叙文体,叙事、写景、状物成份较多…  相似文献   

14.
景行同学问:贾谊的《论积贮疏》,文章很短,只有20句,却有7个问句。他为什么要大量使用问句呢? 贾谊的《论积贮疏》字数不足400字,问句却多至7句。这些问句的设置非常精彩,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问句通贯全文,文势汹涌,表达了作者忠言死谏的情状。第一段文势初起,“初潮始涌”,作者劈头盖脸,大声喝问,连续两次。第二段文势“汹涌澎湃”,全段五句就有三次质问,逆耳忠言,不容置辩,“不积贮”之危害揭露无遗。第三段虽是提出“如何积贮”的建议,文势有听缓和,但余波还在回旋,两个反问:“何为而不成?”“何招而不至?”便是证明。全篇段段有问,层层有问,一问压一问,形成滚滚文潮,表达了作者忠言愤激的感情。二、问句使用恰当,顿挫相间,抒发了作者焦虑如焚的胸臆。作者开篇先引管子箴言,再作古今“积贮”不同的对比,随后设置一问,“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步步铺垫,有理有据,该问才问,有情有辞。文句长短有顿,发问有挫,听  相似文献   

15.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单元《〈论语〉 十二章 》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的“疏食”一词,课下注释是“粗粮”。《现代汉语词典》对“粗粮”的解释是:一般指大米、白面以外的食量,如玉米、高粱、豆类等(区别于“细粮”),“粗粮”和“细粮”的说法,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不存在的。这里,将“疏食”解释为粗粝的饭食更适合。  相似文献   

16.
《论积贮疏》中“请卖爵子”的“请”字,在课本中没有注释。一些同志把它注为“表敬副词,难以译出”。我认为这种解法不当,提出不成熟的看法与读者商榷。“请”作表敬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前,表示一方对一方谦敬的请教或请求,如“颜渊曰:‘请问其目’……”(《论语·颜渊》)句中的“请”,是表示请教的表敬副词;  相似文献   

17.
《论积贮疏》是西汉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的名篇,写于公元前178年作者二十三岁时。文章针对西汉初年社会生产力尚未恢复,百姓弃农而从事工商者日多的现实,向文帝条陈重农抑商、积贮粮食的建议。全文紧扣“积贮”中心,论述精当,陈辞恳切,论证严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文帝读后下诏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说  相似文献   

18.
贾谊是后人所盛赞的汉梁文化的先驱。他向文帝上《请封建子弟疏》,为后来梁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扭转了梁国发展的历史;他在梁国写作的《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疏牍文促进了梁国政论散文的繁荣;他将南方写辞作赋的风气带到了梁国,创作了具有从骚体赋到汉大赋演进特征的《旱云赋》,开启了梁国汉赋的勃兴。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有贾谊《论积贮疏》,文中有这样几句:“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上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该教材把“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注释为:“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增长.淫,过分。以,这里用法较特殊,大致属于助词性质,没有实在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世之有饥穰」的「世」应作何解赵广成贾谊《论积贮疏》中,“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一句中的“世”,课本没注释,而从教学参考中的翻译“世界有荒年有丰年,这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行,禹和汤都遭遇过这种情况”来看,“世”作“世界”讲。对吗?查《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