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谢翠淑 《考试周刊》2010,(56):159-160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这说明道德教育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学生的内心转化,而不是教育者苦口婆心的说教才能达到实效。  相似文献   

2.
在人的一生中,基础教育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生活道路。教师要用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一些老师采取罚站、罚抄、罚跑、罚跪等种种错误的做法对待犯错的学生。德育是针对人的,它不能漠视生命的价值。鲁迅早在1918年就说过一句令人警醒的话:“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作为老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呵护他们的尊严,善待他们幼小的心灵,理解他们的处境;才会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3.
吴增强 《现代教学》2005,(11):17-18
本项活动设计一个值得肯定的亮点是在三个方案中选择最佳。选择是中学生道德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面对当前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学会正确地选择太重要了。一是在现实的社会中,学生面临的情况和信息往往是复杂的、良莠不齐的,他们要学会从中选择积极健康的信息,摒弃不良信息;二是人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是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发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选择,才能促进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养成。  相似文献   

4.
包昆荣 《中国德育》2005,(7):24-24,44
角色意识是德育工作者精神的眼睛,思维的路标。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都要扮演丰富的多重角色,有时以“家长代理人”出现,承担“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责任;有时以“知识传播者”的角色给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有时是“管理员”,帮助学生遵章守纪,养成“律己”习惯;有时又是“心理医生”,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咨询、疏导;更多的时候以“朋友和知己者”角色走进学生中,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这些角色具有多重性和动态性,必须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对象,灵活辩证地运用,但不管担当什么角色,宗旨只有一个,  相似文献   

5.
张丽娜 《宁夏教育》2009,(10):76-76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和自我教育》一文中曾论述道:“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体验教育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当你们以为聋人听不到而对着他们大叫哑巴的时候,可曾想到他们敏感的内心早已察觉;当你们以为盲人看不到而在他们面前指手画脚的时候,可曾知道他们敏锐的触觉早已感知;当你自以为智障孩子什么都不懂而取笑捉弄他们的时候,可曾感受到他们无邪笑容背后其实是对道德的一种讽刺。尊重二字如此之重,但对我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很多人认识到通过课程和课堂去发展价值和提升品格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课程开发和传授是品格建造活动”,“德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每门学科的一部分”。美国的教育者提出课程计划者在编写课程时,教师在教授每一门课时,都要注意以下5个基本要素:(1)怎样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程的道德维度中;(2)怎样引导学生深切地考虑道德原则;(3)怎样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历史事件的精神道德层面,怎样去分析和讨论它;(4)怎样让学生领会故事的寓意,并让他们明白怎样把它运用到他们的生活中;(5)怎样在学生中构建道德研讨的技巧,而不仅仅是随便的争论。  相似文献   

8.
职校德育分层次教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分层次教育的依据①人在发展过程中个性、认识水平、道德取向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正视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潜能,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②较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激发起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取向和行为习惯的养成。③是学校德育创新教育的需要,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德育教育成效的必然要求。 2.研究目的和达成目标①通过分层次教育,挖掘学生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让各层次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②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提高学生道德取向和行为…  相似文献   

9.
许静 《小学生》2013,(6):66-6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他们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的确,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生活的体验、情感的体验,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大量事实也证明,学生只有获得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永久,  相似文献   

10.
覃坚 《新疆教育》2012,(16):51-52
游戏对小学生来说,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得到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另外,游戏在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数学游戏就是其中一种含有数学内容的游戏。在数学游戏中,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得到培养,著名的教育家席勒说得好:“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那么,数学游戏究竟能促进学生哪些心理功能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1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  相似文献   

15.
16.
17.
"错"与"读"     
有些汉字意味极长:"错"与"读"即是. 先说"错",错明明是一种糟糕,但"错"字里头却偏偏带个了"金"字! 邪了!难道"错"真的有金子般的价格? 细细地想想,还真的是这么回事.  相似文献   

18.
依愚见,没有丰厚的学养而花大力气研究“教法”,好比习武之人内功不行便练花拳绣腿。古代青楼女子愈是搔首弄姿、忸怩作态愈显浅薄恶心;而才女既出,娴淑端庄,气质逼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庄子.天地第十二》批评奇技淫巧:“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沉迷于“教法”者,当作何感想?  相似文献   

19.
20.
张国清 《初中生》2003,(21):56-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