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既有着各家传统文化对该拳中的主体影响,也有太极拳对各家传统文化的主动借鉴。文章在论证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像之后,重点分析了太极拳文化中"易"与"中和之道"、"天人合一"与""格物致知"、"动静"与"刚柔"、"无极"与"合道"等儒道思想。最后对太极拳思想借鉴各家传统文化思想的现象进行反思,认为太极拳在现代化转型中应融入现代格斗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智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孕育了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使太极拳成为贯穿古代和现代的一种灵魂性的东西,它载负了人类智慧的精华,体现了人类发自内心的自然需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浓缩。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因其博大而受世人的仰慕,又因其精深而受人们的求索。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语境”的变迁,以儒、道、佛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再容易被人们理解。太极拳是一种拳术,更是一种动作化的语言,本文选择太极拳论中部分拳诀,进行分析与解读,旨在使人生哲学不再玄妙,传统文化不再抽象,同时,帮助人们通过修炼太极拳,去感触人生哲学,去体悟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陈雄 《武当》2014,(4):16-18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她自身的产生与发展,汲取了民族文化主脉的滋养,她的特质也包含着民族文化的多元要素。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快节奏的今天,快餐文化已进入了疯狂的时代并强烈的冲击着传统文化。太极拳在高校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快餐化式的对待,使其技击价值和独特的魅力正逐步丧失。为此,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分析了太极拳在高校快餐化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利于太极拳在高校能更好的传承,从而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形、神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养生学和中医学讨论的重要命题,太极拳则继承了这一基本观点,用以指导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而太极拳所追求的"形神相生"、"形神统一"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模式实现了跨时代,跨地域的吻合,这也使得太极拳运动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无限的现代文化生机。在东方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相融合的转型时代,要想更好地传播与发展太极拳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在注重太极拳运动形式、技术特点传承的同时强调太极拳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研究传统太极拳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文内涵,这样才能将太极拳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作为太极文化的载体以其独有的奇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练习队伍中来,这不仅因为太极拳是一项优秀的体育运动,更重要的是她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笔者多年来致力于太极拳的推广与普及,练拳之余常细细体悟,深觉太极内涵奥妙无穷,现在提笔从平衡、舍得、留余、宽容四个方面来阐述做人与练习太极拳之间的关系,渴望得到朋友们的指正和批评。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作为太极文化的载体以其独有的奇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练习队伍中来,这不仅因为太极拳是一项优秀的体育运动,更重要的是她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笔者多年来致力于太极拳的推广与普及,练拳之余常细细体悟,深觉太极内涵奥妙无穷,现在提笔从平衡、舍得、留余、宽容四个方面来阐述做人与练习太极拳之间的关系,渴望得到朋友们的指正和批评。  相似文献   

9.
孙国玺 《精武》2011,(1):20-21
陈式太极拳是一个包含阴阳而又古老的优秀民族文化,用"博大精深"来概括,一点都不为过!正因为它的博大和精深,历代的拳家对其理法和技击以及名称都多有争议。今不揣冒昧,以自己浅薄的对太极拳的理解,对传统陈式太极拳的几个较有争议的式名作一考释,以求达到共同研究、相互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的全球化传播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开启了新的窗口。不同流派的太极拳,都是前人经验积累的结晶,要继承与弘扬太极文化,必须充分了解传统文化思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文章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逻辑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核心思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力图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述,能够较充分展示太极拳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我们应从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太极拳发展的重要性,使这一中华武术奇葩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陈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是中华灿烂文化中的一支奇葩。陈氏太极拳是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等理论,以及导引、吐纳术,并综合百家拳术之长而创  相似文献   

12.
谢远基 《武当》2014,(9):41-44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证明,太极拳是一种健身术、养生术和具有极强技击性的武术气功。一、我国太极拳运动的发展现状太极拳起源于我国古代道家武术,相传由张三丰创立。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建了陈式太极拳。经过数百年发展,演变出有代表性的杨、吴、武、孙等一系列流派。  相似文献   

13.
鸣生亮 《武当》2023,(8):12-17
<正>众所周知,太极拳是传播广泛、老少皆宜,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健身运动。它不仅具有良好的健身作用,久练还可以启智开悟。太极拳以易理为拳理,以阴阳变化为灵魂,是健身、防身、育人三种功效为综合目的的文化体育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太极拳爱好者通过长期练习,身心不断感悟太极阴阳哲理,在潜移默化之中,得以形成天人合一观念和辩证思维,能够博大其胸怀,养成达观天下、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相似文献   

14.
柳彤  贾瑾新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1):134-134,147,150,156,161
作为源自生活的中华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太极拳文化以其极具代表性、特殊性、全面性的特点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大国形象。为了使大众对太极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太极拳文化进行了一定分析。主要结论:太极拳文化既是中国的国粹,又是一项特殊的身体文化,还是一种全面性的文化;太极拳文化推崇“和谐之道”,并传播和谐思想;太极拳文化的发展对促进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建议: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借助新媒体和网络传播来大力宣扬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太极拳文化;大力发展太极拳文化产业;借助“孔子学院”平台宣扬太极拳文化,开设太极拳文化课程等。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和谐社会与习练太极拳的相互关系,指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应具备以人为本的六大特征。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太极文化的定位及作用:太极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太极拳等先进和优秀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等良好社会条件。同时,先进和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又是促进全民健身、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或灵魂。它们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是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国先进文化之一,她是以道家学说立势,中庸之道兴风的一项高雅而文明的体育运动。是集道家、儒家、佛家、吐纳术、导引术为一体的健身养生文化,是集修身、养性、防身、治病于一体的生命科学。是完完全全属于中国特色的传统人体文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查阅相关传统太极拳与文化学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和创新的理念的指导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基础都是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实现飞跃。传统太极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其理论博大精深,主要源于古代哲学思想、传统养生学、中医学等其基础理论。传统太极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佛家的定慧等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传统太极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沉淀的反映,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一个缩影而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对立统一,形神兼备,修身养性等众多思想也正是中国炎黄子孙所长期追求与寻找的传统文化思想。然而,传统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深受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练习太极拳,它已经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体育健身运动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历史悠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早在苏联时期就对太极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研究呈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特点,不仅对太极拳的技法和动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太极拳所包含的哲学内涵和文化也进行了深刻探讨。以太极拳运动在俄罗斯的跨文化传播为重点,着重探讨太极拳运动及其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与接受效果,反思存在的传播困境并提出加强对俄传播针对性,建设新媒体传播平台,突出太极的文化内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消融语言符号冲突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消息     
全球大型太极拳专业网世界太极拳网开通太极拳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态,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广大人民锻炼身体、修养性情、愉悦身心的重要手段。网络是当今社会重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宏观背景造就了当代太极拳文化国际传播的远大前景,陈式太极拳的独特武学地位决定了高校陈式太极拳双语教材建设蕴含的重要意义。高校陈式太极拳双语教材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特色战略需要,同时也是教育服务当代社会发展功能的实践诉求。高校陈式太极拳双语教材的内容体系建构和翻译策略选择皆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