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存库本《姓纂》内容颇多脱漏讹误,且其中关于“(储)嗣宗”的部分记载疑为后人所羼,故其作为支撑“储嗣宗乃储光羲曾孙”观点的文献可靠性并不足;又从后期若干文献和相关历史事实推知,此处之“嗣宗”乃系“调宗”之讹,而与储光羲曾孙无涉;而储氏族谱对储大文判断的坚持,也侧面证明了此讹乃为几百年来储氏后学之公认;同时,储嗣宗诗歌中体现的吴越地域色彩,亦可有摆脱“储光羲曾孙”身份限制进行解读的可能性,故并不能成为储嗣宗储光羲关系绑定的旁证。  相似文献   

2.
储光羲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为《储光羲诗解》卷首“弁言”(该书将由齐鲁书社出版)。共分五节:一、从历代评论看储光羲诗的价值和地位;二、储光羲生平概述发微;三、储光羲诗的思想价值;四、储光羲的五古创作及风格成因;五、储光羲田园诗的成就与影响。本文认为:储光羲的田园诗多于而且优于王、孟,作为唐代田园诗人的代表,他上承陶渊明,下开范成大,堪称中国三大田园诗人之一。  相似文献   

3.
钟嵘承接前人的“感物”话题,提出了“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的命题,同时,又论及四时感物和人生境遇、社会现实等对人的灵魂的触动,认为是这种感物促使了诗人陈诗展义、长歌骋情。他的“感物说”在注重自然感应的同时.又注重社会现实的感应.尤其推崇社会人事中的“怨”.这是对前人“感物说”内涵的丰富。  相似文献   

4.
王昌龄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他的籍贯有三种不同说法:《新唐书·文艺传》、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卷二十四)说他是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二)说他是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全唐诗》(卷一百四十)说他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我同意王运熙同志的考订,(《王昌龄的籍贯及其〈失题诗〉的问题》光明日报1962年2月25日)认为他是太原人。理由是:殷璠《河岳英灵集》说:“顷有太原王昌龄,鲁国储光羲颇从厥游。”这里说,王昌龄是太原人。段璠是盛唐时代的人,其说比较可信。又王昌龄《洛阳尉刘宴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诗说:“旧居太行北,远宦沧溟东。”“太行北”,指太原。太原在太行山之北。  相似文献   

5.
储光羲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其山水诗虽不能与王、孟比肩 ,却具“清而适”的艺术审美特征 ;尤其是他的田园诗 ,既多且好 ,深得陶渊明“真朴”之精髓。在中国田园诗史上第一次描写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农耕事象与民俗村风 ,扩大了田园诗的表现范围 ,丰富了田园诗的美学意蕴。同时 ,诗人以田园生活抒情言志 ,开创了比兴体的田园诗格。储光羲与王维、孟浩然在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中的地位当是鼎足而三的  相似文献   

6.
储光羲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其山水诗虽不能与王、孟比肩,却具有“清而适”的艺术审美特征;尤其是他的田园诗,既多且好,深得陶渊明“真朴”之精髓。在中国田园诗史上第一次描写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农耕事象与民俗村风,扩大了田园诗的表现范围,丰富了田园诗的美学意蕴。同时,诗人以田园生活抒情意志,开创了比兴体的田园诗格。储光羲与王维、孟浩然在盛唐山水园诗派中的地位当是鼎足而三的。  相似文献   

7.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北宋末期词人。前人或称其人为“词中老杜”,或誉其词可“冠冕词林”。这种评价虽有溢美,但他在艺术方面,堪称北宋婉派之集大成者。清真的语言、描写、音律方面的功夫,深为前人所赞赏。陈振孙评他下字运意“多用唐人诗(隐木)括入律,混然天成”;王国维说他“言情体物,穷极工巧”;又云读清真词“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宣,清浊抑扬,辘轳交往……”。这些看法都很有见地。可惜前人对清真词的结构艺术,则较少全面论及。其实,清真在词的结构上独运匠心,惨淡经营,造诣很高。本文试就清真词的长调结构艺术略陈鄙陋之见,以就教于时贤。  相似文献   

8.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旗手和奠基人之一,他的诗歌曾以“气韵沈雄”,“豪迈纵横”,“古直”“俊爽”的风格而著称于世。其中部分诗歌无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关于他的诗歌的语言特色问题,前人已多有评论,钟嵘说他有“悲凉之句”;陈祚明、沈德潜说他“全是汉音”;游国恩先生承陈、沈之  相似文献   

9.
《教育情报参考》2010,(9):18-18
在今年举行的中国卓越校长局长峰会上,有“另类校长”之称的郑杰在报告中说,建议校长们成为保守型的人,不要太急于创新。“在中国,陶行知之后就再也没有教育家。”他说,“前人太了不起了,我们现在的使命就是要传承前人的使命,而不是搞什么新教育”。  相似文献   

10.
沈约以其声律论(四声八病说)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在由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转化方面所做的贡献,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清叶燮《原诗》说:“沈约乃为音韵之宗,以四声八病叠韵双声等法,约束千秋风雅。”《诗筏》亦说:“休文复倡为声病之说,音韵稍促,遂开古体近体分途之渐。“他们明显地把声律论仅仅看作诗歌的形式问题。放后出版的的一些文学史、文学批评史及六朝诗的选本中,对声律说的评价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形式主义”的论断。“沈约是发明四声、制定八病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影响就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摘取古人词句,发挥联想,别出心裁地提出了治学成大事业的“三境界”。“三境界”内涵丰富,前人解释颇多,本文主要从人生哲理的高度,对“三境界”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境界”说,即作者创作之境界,作品中之境界,说词人评词之境界与读者心中之境界。  相似文献   

12.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是伟大的人民诗人,“十二月党”人的歌手。他的创作奠定了近代俄罗斯文学的基础,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俄罗斯优秀作家。果戈理说:“他的作品,象一部辞典,包含了我们语言全部的丰富、力量和灵魂。”①高尔基称他为“集前人之大成,囊括一切新奇和机智”的“一代诗宗”。②普希金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文学成就,古老的俄罗斯民族民间文学的滋养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汉代文坛的仿古风气及其原因 ,比较扬雄作品和前辈作品的异同 ,分析他别出心裁之作 ,认为他对前人之作既有模仿 ,又有创新 ;既有借鉴 ,又有发展。因此 ,对他的喜欢仿古应给予公正的评价 ,不可简单地冠以“摹拟大师”之贬称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人们习惯上把历史称之为史.关于“史”字的结构及含义,前人论及很多,尽管他们对许慎所说的“从又持中”多有不同见解,然而,对于“史为记事者也”《说文》的认识,还是较为一致的.关于“历史”两字前人论及很少,近来陈光前先生在其《史学学概论》中,对这个字的结构、含义及历史一词的产生,都作了详尽的论述.他说:“历,从双禾,古人以禾纪年,禾一熟叫一年.从双禾,表示不止一年.“历和史都有表示已经变成陈迹的意思,所以是同义互注的造词方法.”陈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也有人认为“历史”是从日本引入的译词、中日文化同源,互相影响也是可能的.以备一说.陈先生追本溯源,发前人之所未发,实有补于后学对于“历史”一词的深入理解.然而对于陈先生的这些观点,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的“境界说”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关于“境界说”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之多。文章拟从前人之见入手,分析其“境界说”的自然基础、基本内涵以及对其几个基本观点的理解.以期对“境界说”有一个比较新鲜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抒情诗人,他通过那一篇篇感情激切的涛章,抒发了自己的理想、苦闷和愤怒,同时也塑造了柔情诗人的自我形象。关于屈原的形象,前人曾有很多生动的描述:比如列安说的“不获世之落垢,嚼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可也”;司马迁说的“其志洁、其行廉”;王逸说的“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的“境界说”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关于“境界说”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之多。文章拟从前人之见入手,分析其“境界说”的自然基础、基本内涵以及对其几个基本观点的理解.以期对“境界说”有一个比较新鲜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超级广告词     
YULE一个学生爬墙出校门时被抓住了。校长问他“:你为什么不从校门走呢?”他回答说“: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校长又问他“:这么高的墙你怎么能翻过去呢?”他指了指裤子说“:李宁,一切皆有可能!”校长又问他“:翻墙是什么感觉?”他指指鞋子说“:特步,飞一般的感觉。”第二天  相似文献   

19.
讲《诗经》必讲“六义”,讲“六义”必讲赋、比、兴,而讲赋、比、兴者,当以朱熹的观点为正宗。朱熹解释赋、比、兴,只立观点,不做阐述,而后人又要尊之用之,所以不得不对他的观点补充释义。他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后人先是纳闷:“难道随便拉个‘他物’就可以引起下文吗?”但接着就发现,原来每首诗的“他物”和“所咏之辞”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这一点,朱老夫子可没有说透。他说:“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这个比怎么个比法,此物与彼物之间的联系怎样建立,这个问题朱老夫子又未阐释。后人经过研究又有发现:原来比的内容是很…  相似文献   

20.
公孙龙及其学说已被歪曲、冤枉两千年.和他同时而反对他的观点的人,还只说他是“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是“辩者之囿”.经过秦始皇焚书和汉武帝独尊儒术,他的学说成了“无道理之较,无益于治”,“术异圣人”.到了现代,公孙龙及其学说又成了“差不多只是为辩察而辩察,观念的游戏可以说登峰造极”,(见《十批判书》)“真正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