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所以新闻素材必须到现实中寻找,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通过新闻采访搜集新闻素材,有时“踏破铁鞋无觅处”,有时却“得来全不费工夫”,机遇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采访中的机遇,可以理解成能获取高价值新闻的机会,如:采访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突发性事件,采访重要人物的活动和典型人物的事迹等等,能有这样的机会并将之成功地报道出来,对记者来说是一种幸事,它有时可以让人“一炮打响”。  相似文献   

2.
易文 《新闻与写作》2002,(12):31-32
在目前新闻工作者的队伍里,有不少中文专业的毕业生。虽然中文和新闻有很多部分是相交的,尤其在写作上,都要求对语言熟练运用,但中文和新闻的区别却也是显而易见的。学中文的人如何尽快适应新闻工作,最终在新闻这个行业里大显身手,回顾一下穆青的成才之道,研究穆青如何从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准作家,转变为一个成功的新闻工作者,会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首先,新闻要求所有的素材、细节都必须是真实的,这就给学文学的人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学会采访、重视采访。“真实性”是文学与新闻的最根本的区别。文学需要幻想,形成于虚构,而新闻则来不得半点虚假,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如果采访经验不足,素材收集的不够,而又不能凭想象虚构,那么在写作时就有可能出现素材不够或是细节缺乏的现象。穆青开始也是这样。他的《雁翎队》写于1943年,是第一次展现穆青才华的作品,穆青在回忆这篇通讯报道的写作时说,那时去采访,他真被那优美的环境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采访结束后,“我兴冲冲返回报社,当晚就构思这篇报道,我觉得雁翎队的事迹真是太好太生动了,无论如何要把它写好,可是写着写着材料不够用了,采访本纪录的大多是雁翎队的群体形象,和他们的斗争方法和智慧,还缺乏一些突出的人物和具体的事例”,等  相似文献   

3.
果子没到成熟季节就急于采摘,自然味道欠佳,营养不足矣。采果这样,写稿亦如此。凡好新闻无不经过反复酝酿而得。刚搞新闻那阵子,因不得法,着实吃了不少苦头。每次下部队采访也能发现一些新闻线索抓到些素材,只因回来后就急于成篇,结果,稿子寄出不少,却屡屡不中,一时茫然。一日访“老新闻”指点迷津,他看过稿后点拨道:写新闻要选择和提炼出有价值的新闻主题。采访后先不要急于动笔,要对素材反复琢磨,全方位把握考虑成熟了再动笔。听后,我茅塞顿开。1991年上海南浦大桥建成后,我及时采访搜集了大量的素材,然后反复揣摸,选好…  相似文献   

4.
说到怎样占有新闻素材的问题,各种新闻学教科书上无不说“靠采访”,并强调这是“记者和通讯员了解和获取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这些说法的准确性不容置疑。然而,在新闻报道实践中,仅靠“面对面交谈”的采访占有的新闻素材是有限的.倒是非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往往源源不断。尤其是基层通讯员,一般没有正规采访的机会,要占有新闻素材,应更多依仗采访之外的功夫。那么,这都是一些什么功夫呢?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军队转业干部,在部队时喜爱新闻写作,多次被军内外有关新闻单位部门评为优秀通讯员。 去年9月中旬,我转业到武汉市市容环卫局工作,虽然工作岗位转换了,但“摇笔杆子”的信心没有变。为了很快进入工作角色,人一到局里就注意查资料、问情况。去年国庆节放假期间,我利用2天时间来到马路上采写清洁工人,来到公共厕所采访粪便清运工,来到市市容环卫监察大队询问节日执法情况,在电话里还采访了一线清扫队负责人,从采访中抓到了不少新鲜的“活鱼”,将素材写成消息后,先后被《湖  相似文献   

6.
作为基层通讯员,我常碰到这种情况:下去采访几天,新闻素材“捞”了满满一小本。在采访接近尾声时,自己就暗下决心,回去定要写篇“玻璃板”式的大文章。可是回来后,面对这枝枝蔓蔓、纷乱如麻的新闻素材,我常常是伏案多时,却不知从何下笔。  相似文献   

7.
新闻采访是指为了采集新闻而进行的调查访问活动,它是新闻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记得在部队时,有一个连队人生观教育搞得比较好,激发了官兵热爱军营奉献青春的热情,训练成绩直线上升。领导安排我去采访这个连队,当时由于我率先没有对这个连队人员情况、采访方法步骤进行充分地研究和准备,结果第一天采访就吃了“闭门羹”,一无所获。“败走麦城”后,我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地研究了这个连队的人员情况和特点,详细制定方案,结果采访顺利,并很快写成了《贴近实际,生动活泼)的报道搞,很快被(人民前线》报采用。通过对新…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借助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等采访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 媒体被称为“社会守望者”,监测环境、披露丑恶、伸张正义是媒体的社会功能之一。许多新闻事实(特别是涉及社会丑恶现象的新闻事实)用显性采访的方式是难以接近和捕捉的,而隐性采访可以有效地获取此类新闻事实,满足社会的“知情  相似文献   

9.
新闻采访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采集到报道所需要的新闻素材.怎样才能把这些素材从采访对象的口中“挖”出来,这既是一种本事,也是一门艺术.那么,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年轻记者,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必要的尝试或多做一些努力呢?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是我们记者行当谁都熟悉、谁都离不开的话题。从新闻采访的定义来说,种类很多:如“新闻采访是记者和通讯员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会活动。”再如“新闻采访是一种独特的调查研究活动,是为了掌握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11.
所谓新闻暗访(也称秘密采访或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不讲明目的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访“;或者虽然表明了记者身份,却是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无论记者以怎样的身份接触采访对象、介入新闻事件,都是为获得客观真实的新闻素材而采用的一种手段,最终都要体现到公开的新闻报道上面来.……  相似文献   

12.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一种职业性的调查研究。不少有经验的业内人士都有‘‘新闻报道是七分采三分写”的体会,可见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根据自己对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和采访实践,我认为新闻采访对记者来说,要有“耳聪、目明、口巧、脑活、腿勤”等五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考古发掘和发现素材的报道属于文教新闻的范围,套用文教新闻里“亚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教育新闻的用法,作为文化新闻分支的考古报道,我姑且定义为“考古新闻”。目前新闻界对考古的一些过分炒作既损害了新闻客观真实原则,又违背了考古学的科学规律。应提醒“考古新闻”报道者,你的作品怎样在客观真实原则基础上实现与考古学的嫁接呢?在这里有必要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4.
老杨 《军事记者》2009,(3):71-72
采访,顾名思义,包括“采”和“访”两大内容。所谓“采”,就是对新闻稿件所需素材的寻找和采集;所谓“访”,就是对新闻事实的主人公、见证人或知情者的调查和访问。采访是新闻采写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而在采访过程中,最关键和决定稿件成败的工作,莫过于“问”了。善于“问”,就可以获得充分而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为新闻稿件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军校毕业分到部队,接替的是新闻于事职位。工作交接完毕,前任新闻干事递给我一棵厚厚的剪贴本,并赠送我一盏台灯,意味深长地说:“这些新闻稿件都是我在台灯下熬夜写出来,或许这盏台灯对你有所帮助。”从我接过台灯那一刻起,也接过了新闻干事那分沉甸甸的责任。于是,这盏透着淡红色的台灯,它像一盏拨亮我心头的明灯,折射出我的希望和努力,驱动我像前任新闻干事一样干出好成绩。无数个黑夜,其他战友高高兴兴地访友、玩牌,而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把白天采访的大量素材,酝酿成一篇篇新闻稿件,不断投给报刊、电台。大概是为了担当…  相似文献   

16.
闫淑慧 《今传媒》2016,(12):33-3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有时新闻媒体通过一些正常的采访形式无法了解事实的真相,在这种情况下隐性采访就大显身手了.隐性采访能使记者获得更加丰富、真实的新闻素材,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和新闻实践意义,但从近年来大量的新闻实践可以看出,它并非"通关令",本文现就徐州台广播电视具体栏目为例,试从法律、道德伦理角度对隐性采访做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在现场》,是眼下军报部队新闻版开设的一个专栏,刊登的都是来自部队火热一线的目击新闻。身处信息发达的多媒体时代,对一名军事记者和通讯员来说,“我在现场”4个字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亲历中深入,仍是采写鲜活新闻的一把“金钥匙”。下面,我结合近些年的采访体会,谈几点具体感受。  相似文献   

18.
甘社会 《新闻世界》2009,(12):38-39
我们常说,新闻是一种写作。是写作。就要讲究语言的运用。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评价新闻作品的质量高低.在事实真实准确的前提下,语言表达的“精准”程度显得十分重要。记者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能不能变成“新闻报道”,能不能变成“新闻精品”,关键要看有没有厚实的写作功夫,  相似文献   

19.
采访得失录     
勿忘拢“镜子”“别忘了找‘镜子’”,是我初学采访时者通讯员常常叮嘱的一句话、意思是让我在采访先进人物事迹或经验的同时,也要了解一些与之对立的反面问题。开始,我不理解:宣传先进,为啥还采访反面?我抱定写先进就专拣好听的采访。可是,每当写出稿件,编辑们指毛病却如出一辙:一面光,没波澜,无的放矢。病根就是缺乏对比和针对性。“败稿”面前,我逐步“认帐”了,也注重开始寻找“镜子”了。找面上问题为镜子。比如,4月23日《解放军报》二版头条发表的通讯{热血衷肠善领兵》,就是我在下力挖掘出部队带兵普遍存在不敢管、…  相似文献   

20.
谢顾问:自报名参加新闻函授后,我也常跑基层,学着进行现场采访,但写了稿子让新闻干事一看,新闻干事总是说:“采访不能光凭听、问、记,还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请问,究竟如何用眼睛采访呢?54886部队阚绪猛阚绪猛同志:说“采访不能光凭听、问、记,还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这的确是经验之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学会用眼睛观察,不仅可以补充耳听所没有触及的内容,也可以核对耳听的事实,从而准确地获得第一手材料。此外,眼睛可以便采访者更真实地采访到现场的环境、气氛和细节,把亲眼见的景物细节写进稿子里,可以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