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大学语文课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面临的却是教育管理者的淡漠,教师的冷落以及学生兴趣的低落.要发挥大学语文课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使大学语文得到各方面的重视,我们需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体系方面进行彻底改革.  相似文献   

2.
大学语文课教学的功能定位应从工具性转向人文性、审美性,旨在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人文素质。根据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创新学习平台,构建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大学语文既非纯工具意义和纯基础意义上的语文,也非纯人文意义和审美意义上的语文,而是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的有机融合。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人文性是提高,是求善;审美性是升华,是求美。大学语文要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人格修养,也即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突出语文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是高职教学的一门必修课课程。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做到既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也注重语文的人文性。结合教学实践,以及高职生的学习实际,我们努力提升高职生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一是通过视听、言说、读写等途经提高高职生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二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相配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材与网络相链接等策略来提高高职生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亚荣 《现代语文》2007,(4):111-111,120
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的课程定位。一是从横向比较,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语文与其它人文素质课程不同的特质,强调“语文”二字;二是从纵向比较,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的异同,突出“大学”二字。  相似文献   

6.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的大学语文再次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专家学者们一致指出:大学语文课程与中小学语文课相比,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语文素养教育,充分认识并肯定了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等性质特征。其实,我们还要看到大学语文和中小学语文课程同样还具有实践性特征。但是在大学尤其是在高职院校里,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是严重缺失的。  相似文献   

7.
许结玲 《文教资料》2012,(20):46-47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课程定位体现了工具性、审美性与人文性的融合。本文结合课程定位探讨在大学语文课教学中应如何加强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及德育渗透,即文化教育体现工具性、审美教育体现审美性、德育渗透体现人文性。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是高专各专业的公共课程,《大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职业修养和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完美地落实高专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并以此为出发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高专教育特点,实施适应学生心理、课程结构和时代要求的教学创新,是每个高专《大学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高专《大学语文》基础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课程定位,探索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服务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祖国的文化国粹,从而传承国粹文化。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在工具性的基础上应该更加注重人文性与审美性的教育。本文根据笔者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对其教学性质进行简单的理解与分析,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各位同仁对大学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审美性"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承担着语文教育的工具功能,也应该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提升其人文素质。与中小学语文相比,大学语文姓“大”。大学语文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学语文应该淡化工具性的功能,强化人文教育、审美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杨旭 《教育教学论坛》2014,(45):234-236
本文从实用角度出发,结合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能力培养的问题,具体分析列举了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内容的确定、方法的设计、教师和学生各自的分工、实施环节的具体问题、课时、目标和作用,展示了实现关注实际生活、注重实用表达、强调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素质这一教学目的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大学语文教学也应相应改革。在观念上要明确学科性质,并举人文性与工具性;在态度上要足够重视,提升课程地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课程研究;在课程设置上应增设选修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在具体教学方法上要灵活机动,且兼顾学生专业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中开设大学语文课,是培养人文素养、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本文剖析当下高职院校的教育现状和现行高职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遵循"提升人文素养,强化应用写作,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和发展能力"的原则,把握和突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提出要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的竞争是激烈的,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既能为学生更深地了解和掌握母语提供机会,也能帮助学生提高整体素质。大学语文不再是简单的工具性语文,而应朝着人文性语文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婧 《文教资料》2010,(14):57-58
大学语文是面对大学阶段中文以外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语文课程的性质可以分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对于已经具备读写的基本素养的大学生们,在大学语文课堂里,学习任务就是语文的人文性。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体会到乐,使之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良好窍门。文章作者阐述了自己近几年在教学实践中所使用的表演法。  相似文献   

16.
大学语文是高校通识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门课程,有效的大学语文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精神境界;然而,大学语文的现状却并不乐观,落入"学生不爱听,教师不爱上"的尴尬境地。据调查,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缺乏趣味、枯燥单调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90后大学生最难以忍受的就是课堂枯燥。[1]趣味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形式、语言、手段等的滞后,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本文认为,要改变当今大学语文课程的尴尬境地,必须重视大学语文的趣味性特点,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感悟生命,提升境界。  相似文献   

17.
特殊教育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同时培养高职学生特殊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和路径选择更应注重博爱塑魂、审美教育、特殊职业素养,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和教师能力上有着独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高校大学语文课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课程,师范专科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和学业的过渡时期,也是人文素质养成和提高的关键时期。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特点,以情感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觉悟、升华人格。以情感人、情融于境适应了师专学生的特点,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言传不如身教,以身示范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因。本文结合师专学生的实际,指出情境教学在师专院校人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力争在实践的基础上,为当前高校大学语文人文教育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大学语文是我国各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这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同时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和实践性几大特点。在高职高专类学校,大学语文也向来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公共课。着眼于这一课程所承载的重要使命,从四大方面论述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0.
大学语文是我国各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这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同时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和实践性几大特点。在高职高专类学校,大学语文也向来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公共课。着眼于这一课程所承载的重要使命,从四大方面论述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