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叫激活?说白了就是一种强而有力的感染力———称“艺术感染力”、“文学感染力”都未尝不可。教者的“说”、“写”、“读”、“演”、“激”的功能,艺术地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乐意地、自然而然地去品、去谈、去思、去玩味其中之韵。有一个成语可以很好地概括如何“激活”,那就是“厚积薄发”。教者固然要有扎实的根基才能现身说法,但反过来,是不是学生不具备扎实的根基就形不成观点,就不具备任何说法的条件呢?非也,教者应当“厚积”,学生是“薄积”,让教者的“薄发”去引导学生的“厚积”。我主张拿出一堂课的四分…  相似文献   

2.
黄正威 《教学随笔》2007,(10):31-31
“动态生成”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可是有些老师理解片面,认为生成就不能预设,课堂教学应让“教”围着“学”转。什么都跟学生跑,学生说什么都不敢触及一个“不”字。如此一来,教者时时被学生牵住了鼻子,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控制,变成一团散沙,课堂纪律松懈。教师在课堂上失去了应有的“主导”地位,结果当然害了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音乐课堂提倡建立“一维”审美观,总是在怎样教的“教”字上作文章。人们通常把“一维”审美观称作“无人”审美观,因为它只注重教育者,却忽视了教育对象,新课程,新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提倡建立“三维”审美观,即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思维。在这过程中教师不再只是带着教材进教室的传道者,而是学生们学习的战友,伙伴。  相似文献   

4.
寓教于“乐,”把音乐艺术的美带入课堂,将审美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中有美,美中有教,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教学中感受音乐魅力。  相似文献   

5.
创新教育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它既对学生,也对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在学科中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性地教是为了创造性地学。小学音乐创新教育要求学生从音乐中学习音乐,从音乐中获得美感体验,从音乐中体现学生的审美价值情感和创新智慧价值,让孩子们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成功。而“聚焦于问,寓学于乐”对孩子们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使音乐教育能敞开自己美丽的胸怀去真诚地拥抱每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6.
赵民强 《教书育人》2005,(11):63-63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先“教”,而后学生再“学”;师者“传道”在先,徒者“闻道”与“学业”于后。这必然导致学生所闻之道有“同出一辙”之感。  相似文献   

7.
李敏 《江西教育》2023,(15):82-83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聆听,抓住概念让学生有效聆听,抓住重点让学生选择聆听,抓住情感让学生深入聆听。音乐聆听不仅能让学生“探测到”音乐学科的深度,还能让学生“触摸”到音乐学科的广度。音乐聆听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邓水胜 《广西教育》2006,(3A):38-39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教学重心从“教”向“学”转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导为教,寓导于教。  相似文献   

9.
教杜甫《登高》,已有近十回。年年岁岁“诗”相同,岁岁年年“教”各异。此回教《登高》,我还想变变招。一变教师讲述为师生诵读。首先让学生朗读。按常规教法,应首先来一番知人论世:杜甫为何许人?诗歌写作的背景是什么?否则学生会如坠烟雾,不明就里,无法深入了解诗作内涵。这种  相似文献   

10.
戚敏华 《广西教育》2007,(10A):21-21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者共同的实践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体现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否则就会出现“教多”与“学少”的反差,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蒋守彬 《云南教育》2006,(9Z):33-34
数学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两种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封闭,教学是照案宣科的过程,教者盼望的是学生按教案的设想作出回答。对课堂中的“生成”,教师往往视为节外生枝,教师或纠正“偏离”,或“充耳不闻”,从而使课堂教学显得机械、沉闷和过程化,没有活力和生机。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提倡期望“生成”,关注“生成”,努力驾驭“生成”,从而为我们的每节课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现笔者谈谈粗浅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学完古诗《回乡偶书》后,我让学生默写,收上来一看,我大跌眼镜:只有一半学生默写得全部正确,另一半学生问题全出在“乡音无改鬟毛衰”的“衰”字上,有的写成“哀“字,有的写成“衷”字。我在教这个字时还把中间部分描红,看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怎么办7思忖片刻,我决定还是把球踢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解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王俊 《江苏教育》2005,(4B):23-24
数学新课标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做数学”而不是教师“教数学”。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把现成的数学知识“教”给学生,而应为学生提供必要材料信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把所要学的知识给“做”出来。  相似文献   

14.
陈佩君 《吉林教育》2005,(10):30-30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政治学科教者的“角色”应该是“电视节目主持人”,而这种角色本身对教者的要求是:每一节课都要根据不同课型做不同品牌的栏目,教者的角色地位也就应该随之不停地加以转换,以不同的主持风格不断地给学生以新鲜感,同时以教者的教学风度和魅力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绪围着你转,积极配合你的教学思路进入教学状态。  相似文献   

15.
余占琴  陈莉 《四川教育》2014,(12):33-33
课堂上,无论老师体态如何多姿,表情如何丰富,思维如何深邃,课件如何精美,如果离开了教师之“口”,都无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吸收知识,更谈不上培养能力.为此,我校在大力推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中,努力让“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学校响亮地提出了“三让、三导”的课改理念.其中,“三导”是指教师变“教”为“导”,用口头语言给学生“导趣、导问、导思”,并将一节课的知识“串珠成链”.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本中含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靠“学”。我觉得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在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学好、学活课本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导“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回归课本”,必须使学生对课本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认识到课本是学习的依据,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如果课本没有学好,就想另辟蹊径,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形成不良的学风及对…  相似文献   

17.
卫立华 《语文知识》2014,(12):76-77
最近,笔者观摩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课改观摩课,课题为《变色龙》。教者以“变”为中心,组织了与《皇帝的新装》的比较教学。在这节课里,笔者感受到三个特点鲜明的“变”。 第一“变”:教学内容的连接。在这节课里,教者在引导学生梳理《变色龙》之“变”的现象与本质之后,要求学生以“变”来审视《皇帝的新装》这个富有寓意的童话故事,寻找文中涉及“变”与“不变”的人物并挖掘他们“变”与“不变”的社会原因。这种教学将语文课程学习内容前后连接起来,起到助推学生深度阅读文本的作用,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语文学习的抓手。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术以及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布卢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所以如何从“教”的角度唤起学生的“学”是教学研究的首要课题。“三层级目标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按学生学习特征及规律而设计“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以学论教”“变教为学”,这种“教”与“学”的…  相似文献   

19.
张丰 《政治课教学》2012,(3):11-12,32
近年来,学案导学“重出江湖”,又成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高频词汇。许多中学尝试让学生依托学案先行自学,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达成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思路改变的起因是十分朴素的。但其背后的学习机制却是深刻的。它让教师从“教者”变为“助学者”,让教师从“牵引者”变为“组织者”和“促进者”。其本质是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20.
在这日新月异的E时代,各种课程在不断改革,电脑课、手工课、科学课新奇而富于动感。因此,相对来说音乐课单调的唱歌、吹口琴就显得枯燥乏味。音乐课改已成为我们当前推动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再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创造者。为了激发学生在音乐课上的学习热情,教者大胆进行改革,偶尔“偏离”教材,让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生动精彩。下面就是本人在音乐课堂上的一些尝试与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