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居丽华 《现代教学》2010,(10):66-66
“教是为了不复再教”。“导学”是要寻求“运用学习方法,让学生自我学习”的规律。要让学生学会学,教师就要创设情境,给学生锤炼的机会。为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相似文献   

2.
张英 《云南教育》2003,(7):24-24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怎样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帮助学生获得情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巧设情境——让学生成为一个问题发现者创设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有意识创设让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有矛盾需要解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3.
现代课堂教学强调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由“教”到“不教”,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乐学”、“爱学”,这需教师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行为,而从“厌学”到“乐学”是教师在教学中重要的努力方向。1.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  相似文献   

4.
隋朝晖 《新疆教育》2012,(12):49-49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考虑如何教的同时,应该多考虑一下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法摆在先于选择教法的位置加以考虑,真正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精心设计各个环节,使问题体现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学生“乐学”、“易学”、“活学”。  相似文献   

5.
“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教师“活”教,学生“活”学。在政治课中,教师要灵活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潜能,让学生乐学、爱学和会学。教师“活”,学生“活”政治课自然就“活”多了。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课堂正悄悄地发生着一场革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把指导学法摆在先于选择教法的位置加以考虑,真正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使问题体现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乐学";分步设置问题情境,分化难点让学生"易学";开放设置问题情境,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活学".  相似文献   

7.
教学中,对是否应该让学生课前预习的争论由来已久。不主张学生预习的人,主要担心预习可能削弱学生求知的好奇心,影响教师设置教学情境和把控教学环节。主张学生预习的人,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地构建知识结构,自主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凸显“教是为了不教”的素质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8.
正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课堂正悄悄地发生着一场革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把指导学法摆在先于选择教法的位置加以考虑,真正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使问题体现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乐学";分步设置问题情境,分化难点让学生"易学";开放设置问题情境,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活学".下面就教师如  相似文献   

9.
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如何打造精品课堂、高效课堂,是每一个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在构建高效课堂中起着关键作用。学案导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是“先学后教、以学为主”的充分体现。学案导学与小组合作学习使“教室”变“学室”,“讲堂”变“学堂”,“师长”变“学长”,教师变“教”为“帮”,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让学生乐学、好学、会学,使课堂教学更高效。一、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保障,优秀的学案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设计学案应依据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学案设计要有启发性,应将知识点转变为启发性的问题点、能力点,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搭建学习“支架”,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复习课学案的设计要加强知识梳理,对比总结规律,建构知识网络,使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相似文献   

10.
<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他得学会让他们学”。“让他们学”就是“让学生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就需要教师确保课堂的时间、空间、互动交流、展示机会等最大限度地由学生占有利用;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质疑、同伴相互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反馈评价学习环节过程中的生生、师生互动来理解知识,掌握其内在规律构建知识体系,习得能力。教育家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敢于放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其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因此,教师的教应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向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把“教”转化为“学”。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行为,从厌学到乐学是教师的教学方向。一、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想学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创设乐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求知的迫切愿望,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在情感的驱动下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师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学生如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呢?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学  相似文献   

14.
有篇文章这样写道:“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进知识海洋,不是由教师扬帆驾船,把学生送到彼岸,而应是教师给学生勇气,力量和方法,让学生自己驾船航行,乘风破浪驶向彼岸.”真是道出了教学的实质.教学中:不能习惯于向学生讲述现成的东西,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主动学习;不能只强调记忆和表面的知识,忽视教学生去挖掘知识、应用知识,忽视创造性的学习.那么教师应如何教,学生应如何学呢?几年来的教学使笔者深深体会到:教师的“教”起源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正>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教师的教如果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样的教是没有意义的。如何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意义,建构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走向“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有意义的学习。笔者以《手指》教学为例,从“教”走向“学”来建构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相似文献   

16.
一、“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离不开学,反过来,“学”离不开教,因为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学法,就是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生学会学习,最后让学生自己会学。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7.
所谓“情境式”教学方法,是在课堂中教师创设一种情境,增强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获得知识本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创设情境,主要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最终达到“我会学,我乐学”的目的。笔者结合所教化学学科,谈谈“情境式”方法在平时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三学”课堂是江苏省宿迁市在全市范围深入推进的课堂建设模式,在高三一轮复习课中运用“三学”课堂模式,能够将学生从低效的复习课中解放出来,使其学会学习,提升其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善于重构课程,灵活设置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自学、合学、展学”,让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与教师、同学讨论、交流,促进生成,最终实现高效学习和核心素养的落地。  相似文献   

19.
有人认为“教”学,“教”学,学生的知识是教师“教”会的,事实上,教师的讲授,只能是提供知识,开拓思路,指点方法,而不可代替了学生掌握知识。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过程,不能只限于将现成的知识直接传给学生,而应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为达此目的,课堂教学就必须一反过去的以教师“授”为主,改为以学生“学”为主。我们语文教学法的研究也要从教师“教法”的研讨,转向学生“学法”的研讨,研究如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学习能力,让他们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会自己求知。  相似文献   

20.
<正>“研学后教”倡导的是生本教育理念,揭示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本质。研学单的设计与使用是为了有更多时间让学生自学、互学、群学与思考、讨论、交流、展示、训练。以研学单为载体进行教学,教师要先“研”:研究教学内容及学情,编制研学案,以研促教。学生先学,以学定教。这种研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的做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剖析学习能力,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