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杭州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及预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诗芳  郝世峰  冯晓伟  胡波 《科技通报》2010,26(4):494-500,545
利用杭州市近20年的1h雨量资料,分析了杭州短时强降水的发生规律,包括短时强降水的极值分布、年发生次数、月际分布、时段分布等气候特征。短时强降水雨量极值大多出现在台汛期间。杭州市短时强降水年发生次数的多年平均值为9.6次。杭州发生短时强降水的高峰期为7~8月。短时强降水容易发生在凌晨及午后两个时段。产生短时强降水的天气系统有:梅雨锋、西风带低槽、热带气旋、副高边缘西风急流、局地强对流系统等。本研究通过MM5模式产品得到各大气对流参数场及单点探空曲线,为预报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个例分析发现,在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各个大气对流参数场中心与短时强降水中心对应较好,杭州探空曲线反映了大气层结不稳定,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但是预报仅停留在定性和人工分析阶段,做出客观定量预报,并确定短时强降水的落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鲁明欣宇  郭娜  沈澄 《内江科技》2022,(10):71-72+12
<正>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6年7月6-7日南京中南部地区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探讨了强降水产生的环境背景、有利条件以及雷达回波特征,以期为南京地区极端短时强降水的预报预警提供一些参考。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京,梅雨期间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发生频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特别是雨强大于50 mm·h-1的致灾性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次数呈显著增长[1]。  相似文献   

3.
依据2016年~2020年青海东部地区15个国家气象站降水等资料及相对应探空资料,研究东部地区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情况及探空物理量的预报阈值.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平均每年发生短时强降水4.2站次,年变化呈双峰式,其中一半以上发生在8月,且多发于午后;门源和大通是东部地区发生短时强降水最多的两个站.(2)发生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短时强降水(强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青海省48个自动气象站2004~2006年6~9月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青海短时强降水(强暴雨)的降水性质、持续时间、降水范围以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短时强降水(强暴雨)范围小、持续时间短、局地性强并伴有雷暴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系统性天气造成的短时强降水较少;短时强降水的分布明显受到地形影响,降水次数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性递增趋势,在东南部有一高值中心,在青海湖以东、青海南部地区各有一个次高值中心;青海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主要以短时强降水(强暴雨)为主;短时强降水(强暴雨)在盛夏的7-8月出现最多,且多发生在傍晚前后。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004—2010年160站次青海省短时强降水资料分析表明,短时强降水随时间变化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东部农业区和青南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的次数最多,占年总次数的86%,且主要出现在5-9月。在空间分布上暴雨有两个多发中心:一个是地处青南高原东南部的久治、河南、同仁等地,另一个是位于青海省东部的湟中、西宁、大通、互助、化隆等地。造成短时强降水的主要高空环流形势有巴湖横槽型、两槽一脊型、西风气流多波动型、两高之间切变型和两脊一槽型。  相似文献   

6.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针对2016年~2017年发生的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中雷达回波参数、环境参数进行统计归纳,建立了这两种强对流天气的相应的参数指标。可以得出:发生短时强降水天气时的大气环境中不稳定能量的储蓄时间较长,对于环境参数的要求相较于冰雹天气要更加严格;而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指标要比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更加精细;对于选取的预报指标进行的回报检验中,预报准确率达73%;针对2018年7月15日~16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指标检验,得出选取的预报指标能够应用于日常临近预报业务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2005年9月1日至10月31日出现在我区大部分地区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对西藏初秋短时间强降水天气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描述和讨论了影响造成西藏初秋短时间强降水天气系统及其时空分布的特征;雨季结束期及夏、冬大气环流场的调整和转变。  相似文献   

8.
2011年8月14日呼和浩特市南部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给当地造成了洪涝灾害,文章通过中尺度分析、物理量场诊断,揭示了强降水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基于MICAPS第一类格式自动站资料,选取内蒙古自治区2013年~2015年典型强对流天气过程,运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单站代表大气温、压、湿和风物理量进行了计算,分析其在强对流天气发生前的变化。研究表明:自动站要素的变化与冰雹或短时强降水发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冰雹或短时强降水发生之前,温度露点差≤2℃,气压陡升和气温陡降,总温度下降剧烈,同时伴随偏南风。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FY——2D卫星资料及雷达资料等,对2012年6月24日~28日锡林郭勒盟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23日~26日强对流活动频繁,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形势下,中小尺度系统的形成是短时强降水产生的原因;27日~28日产生了区域暴雨天气,贝加尔湖的高空冷涡分裂出来的冷槽、700hPa南支气流及河套倒槽的建立是暴雨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FY-2C红外卫星云图和相关定量产品、常规观测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及其青海省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造成2009年8月18日凌晨青海东北部短时强降水云图特征、天气尺度环境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红外卫星云图上青海西南方位不断有对流云团补充加强、迅速发展,是青海省东北部产生区域性大到暴雨的前兆;TBB低值带与大到暴雨发生的区域相对应,强降水落区位于TBB低值区内;射出长波辐射OLR低值区及中心轴线的走向与对流性强降水的移动及发展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不同环境条件造成青海乐都两次短时强降水的原因,本文以发生在青海乐都的两次降水过程,即2014年6月3日区域对流性降水和2014年7月25日单点对流性降水为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环境条件。结果表明:1."6.03"和"7.25"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分别为冷槽型和西北气流型,高空槽携带的正涡度平流及冷平流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地面干线是短时强降水天气触发机制;2.低槽、切变线、地面辐合线、地面干线、高位涡中心叠置区与强降水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3."6.03"和"7.25"过程层结特征阈值:850h Pa和500h Pa假相当位温差17℃以上,总指数44,威胁指数166以上,假相当位温大于366K,抬升凝结高度747m以上,对流有效位能857 J/kg以上,锋生条件84以上;4."6.03"区域性对流降水所需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高于"7.25"单点对流性降水,而"7.25"单点对流性降水热力条件好于"6.03"区域性对流降水,单点强降水需要储存较高的热量才能触发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3.
以2020年7月9日锡林浩特机场出现的冰雹天气和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为例,利用2020年7月9日MICAPS常规观测资料、锡林浩特机场的小时实况数据以及卫星云图、雷达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预报经验,凝练预报指标,以期为今后的预报事业做贡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内蒙古全区2018年汛期7月18至22日一次明显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此次系统降水主要以短时强降水为主,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和不均匀性,虽然有些旗县出现降水极端事件,但日降水量均未超过历史极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利用高空和地面等常规资料、满洲里区域自动站逐时观测资料及满洲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对2018年7月16日局地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产品及导出产品客观反映强降水天气特征。结果表明:这次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中纬度低槽后部冷空气和沿副热带高压北上的暖湿空气共同影响造成;雷达基本产品中基本反射率(R)、基本径向速度(V)以及导出产品中风廓线(VWP)、风暴追踪信息(STI)等对短时强降水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12年8月16日22时~23时那曲县出现的短时强降水过程。文章从天气学特征及降水时CINRAD-CD新一代雷达产品对该降雨过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在500hPa高度场上,那曲县处在副高边缘及两高之间的切变区内,有利于产生强对流以及暖湿水汽的输送;2)在500hPa垂直速度场上,那曲地区中东部整层大气处在负垂直速度区,有较强的水汽幅合,垂直上升运动强,对强降水发生非常有利;3)各个仰角的径向速度图出现了正负速度对,显示有风向切变存在,可作为短时强对流天气预报的一种指标;4)完整的垂直风廓线图在开始出现降水后才可以看到。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高低空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8月9日青海海南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的特点是强度强,站点分散。(2)过程发生于南亚高压控制区域内,强降水发生在200 hPa高空急流右侧,配合500 hPa副热带高压北伸、700 hPa低压系统及地面辐合线,垂直运动旺盛;500 hPa湿区叠置于地面显著湿区上空,过程水汽充沛。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与干线是此次过程的触发机制。(3)从物理量及探空资料分析,台风“木兰”北部偏东气流为高原东部提供水汽输送,探空可见湿层深厚,上干下湿,层结不稳定,满足对流天气发生的水汽条件及不稳定层结条件。垂直运动深厚,较强的动力抬升有利于低层暖湿空气在垂直方向的输送。并且垂直速度和散度随时间的变化与短时强降水的起始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4)从雷达回波可见此次为暖云主导型的对流降水。对流云系长期维持造成了共和、兴海、贵南区域的短时强降水,而贵德区域短强则是因为云系不断经过形成“列车效应”。径向速度均存在明显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分析结果对提高海南地区短临预报时效和预报预警的准确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辜晓青 《科技广场》2008,(1):195-197
以数字化南昌市城市排水管网及排水设施资料为基础,建立南昌市城市暴雨积涝仿真模型,利用市区历史强降水分布资料,应用该模型再现南昌市城市强降水形成的积涝灾害演进进程。根据雨水的进出平衡原理,利用定点、定量、定时降水预报技术,建立南昌市城市积涝气象预报业务服务系统,实时监视和预报短时强降水造成的积水情况,并基于GIS软件平台,建立了业务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19.
利用张家口雷达站(313)的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MICAPS常规气象观测及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2014年8月9日傍晚出现在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地区(多伦县)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天气是以短时强降水为主,伴随有冰雹、大风、雷电等强对流天气;此次强对流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冷涡、低层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负3小时变压中心及较强的层结不稳定也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反射率因子图显示系统为飑线,而在飑线中存在超级单体,径向速度图也表现出明显的中气旋特征;雷达产品分析表明,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和回波顶高度值(ET)对短时强降水和冰雹、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洪文平 《青海科技》2009,16(5):52-54
本文基于多普勒雷达速度资料的特征分析,对其在短时天气预报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利用多普勒雷达速度场零速度线产品动态分析及正负速度中心的分布,可以比较准确地对气旋中心位置进行定位;"弓"形零速度线对大范围短时降水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当"弓"型辐散场零速度线出现时,预示着降水减弱并趋于结束,当"弓"型辐合场零速度线出现时,预示着降水加强并可能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多普勒雷达速度场中"逆风区"的出现,可作为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预报的重要判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