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21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月派理论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就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问题展开激烈的论争。这场论争涉及到新文学的政治选择,文化选择,审美选择以及有关文学的本质,功用和价值等问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梳理总结梁实秋和鲁迅两人不同的人性论旨趣及其理论渊源,对于我们今天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去重新评价这场论争的功过得失。或者对于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建构和现代批评形态的生成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 2 1世纪 30年代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就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场论争涉及到新文学的政治选择、文化选择、审美选择以及有关文学的本质、功用和价值等问题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 ,梳理总结梁实秋和鲁迅两人不同的人性论旨趣及其理论渊源 ,对于我们今天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去重新评价这场论争的功过得失 ,或者对于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建构和现代批评形态的生成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是中国现代学史的重要学现象。本通过对他们的比较性论述,梳理,较深入地探析其对立的因由:从鲁迅与梁实秋两种人性观的对立,阐明他们思想的两极性对学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学作品不同的审美风格。而他们的不同见解,又极大丰富中国现代学的化格局。  相似文献   

4.
梁实秋散文创作刍议李复兴稍有文学史知识的人.对于梁实秋的名字是不会感到陌生的。那是因为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关于文学的阶级性的论争中,鲁迅曾称他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此后名声就一直不大好。1940年初,所谓“国民参政会华北慰问视察团”曾...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梁实秋论争的另一种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二者人性观的对立。而这又对其各自的文学观念及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产生深刻影响。二者人性观的对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6.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所作的著名讲话中,多次论及鲁迅。这些关于鲁迅的论述,涉及鲁迅的诸多重要方面,内容博大精深,笔者试作探讨。其一,肯定了鲁迅对梁实秋的批判。在与梁实秋的论战中,鲁迅先后著文《流氓的变迁》、《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驳斥了梁实秋超阶级的文艺观,阐述了文学的阶级性,揭露了“新月派”充当“维持治安”的“刽子手和皂隶”。抗战初期,梁实秋曾宣扬“与抗战无关论”,受到文艺界进步入土的批判。毛泽东在(讲话》中分析剥…  相似文献   

7.
“人性”是梁实秋谈文学的基点,他认为文学所表现的人性,应是在理性制约之下的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而这种人性是没有时代与阶级的分别的,具有永久性。他与鲁迅等左翼作家之间的论战,首先是立场和出发点的不同,论争的焦点并不在同一问题上,是一场错位的论战。他反对左翼文学,除了政治上的偏见和文学观念的原因外,还与他的自由主义立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革命文学”论争给鲁迅的心路历程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论争中,鲁迅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式、性质和方式问题:作家的世界观改造问题:文艺与政治、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及文艺的特点等问题。通过这次论争加强了鲁迅对马列主义理论及文艺理论的学习与运用,促进了他的思想的转变,从此开始了他的左翼文化的生涯。  相似文献   

9.
“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发生于一九三六年。以周扬、夏衍等为代表的主张“国防文学”一方,和以鲁迅、冯雪峰等为代表的主张“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一方,各发表了多篇文章参加论争。论争甚是激烈。 “国防文学”是根据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提出来的。它适应了当时抗日的形势,很快为一大批革命作家、爱国文艺工作者所接受,但是,这一口号有明显的缺点:  相似文献   

10.
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作为新文学理论建设的组成部分,由他引起的文学论争不仅仅是文学观念的讨论,而且关系到新文学意义和秩序的重建,它既校正了“五四”文学的流弊,对新文学的发展和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制衡和互补作用,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学革命的意义和文学的现实力量,使文学批评脱离主体感受而走向学理化。梁实秋所倡导的文学理性、文学道德和人性论虽被文学史误读成了另一种意识形态,但他对新文学的反思和重新定义却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题解 (一)《文学和出汗》写于1927年12月。这一年,北伐革命失败,蒋介石彻底背叛革命。随之,一些原来依附于北洋军阀的文人、学者,又投靠了国民党反动派,并且为配合其军事“围剿”,也发动了文化“围剿”。当时梁实秋就是这类文人的代表,他竭力鼓吹“人性论”,否认人的阶级性和文学的阶级性。鲁迅为驳斥梁实秋的谬论,写了这篇文笔犀利的杂文。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和梁实秋有关翻译选材方面有过激烈的论争,而论争受到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是跟二者的个人意识形态因素更为密切,本文主要从二者的翻译选材入手,分析主流意识形态与个人意识形态较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由梁实秋引起的文学论争至少有三次,它们分别是:1922年梁实秋与一些文学研究会成员的论争、20年代末梁实秋作为新月社理论家与左翼文艺阵营的论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关于"与抗战无关"的论争。梁实秋文学观点的变化正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艺术至上主义"观念流变的轨迹:从20年代早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到20年代末固守"人生的艺术",再到抗战时代退求"与抗战无关"。旗号尽管大有改变,但主张艺术"至上"的实质却始终如一。"艺术至上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命运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原文】我还记得,“国共合作”时代,通信和演说,称赞苏联,是极时髦的。……加上一个形容字:“乏”。【分析】《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是篇精彩非凡的驳论,鲁迅先生以他所特有的犀利笔触,无情地剥下了论敌的层层伪装、张张画皮,展示其丑恶的走狗嘴脸。双方论争的焦点在于:谁是走狗。梁实秋在冯乃超著文揭露其宣扬为资本家剥削统治辩解的反动本质后疯狂反扑,非但拒不认  相似文献   

15.
鲁,郭的相互关系经历了曲折演变的四个阶段:一、从五四文学革命到北伐前后,他们由文学上“文人相轻”到政治上“同气相求”,二、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由于郭沫若对鲁迅的错误攻击,使鲁迅“愦懑”而关系交恶;三、左联时期,他们共同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但相互之间却时常“笔墨相讥”;四、左联解散之后,他们为建立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而加强团结,在“两个口号”论争中求同存异,彼此作了充满战友情谊的中肯评价。  相似文献   

16.
本力图从卢梭这个视角,重新考察和探讨鲁迅与梁实秋论争的意义。对卢梭观点的认同与批评涉及到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进步与保守、启蒙现代性与化现代性的对抗和冲突,也涉及到西方浪漫主义在五四时期的处境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梁实秋“美在文学中不重要”的论点出发,通过梁实秋与朱光潜动态的论争过程,从其关学理论质疑始,经表层裁体文字剖析,到文学关学二元分离的三个环节逐层深入,探求梁实秋文学的道德价值观。以期能更好地理解梁实秋的文学价值论。  相似文献   

18.
经过对无产阶级文学的论争,鲁迅的思想发生了转换,意味着现代文学与思想的一次转型。本文从无产阶级文学观念的兴起与鲁迅诸观念的差异以及他一贯的独特思维方式——对“伪士”的批判两方面入手,探析他对无产阶级文学的批评与认同,阐明鲁迅思想转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30年代杂文的批评范围极其广泛。他为了捍卫左翼文学,对“第三种人”的错误言论进行了驳斥;为了坚持文学的阶级性观点,对梁实秋作了有力批判;为了反对封建礼教,反对统治阶级利用孔子奴化人民,对尊孔大加砭斥。人们只要认真阅读原文及对方的文章,联系当时的历史环境,全面认识鲁迅本人,就容易理解鲁迅批判孔子和梁实秋等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学衡》是持文化保守立场的学术性杂志,早期多刊登攻击“新文化运动”的言论。身为新文学家的鲁迅撰文回应“学衡派”众人,批评《学衡》的文化复古倾向。杂文具有鲜明的鲁迅式杂文的色彩,言辞犀利,切中要害,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独特魅力。鲁迅与《学衡》的论争,凸显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不同文化选择倾向,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