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课本第二册第19页上的实验1—1,目的是通过水流的方向在电场中发生偏移,而四氯化碳液流不偏移的不同现象,来说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而四氯化碳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当学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发生疑问,然而学完了分子间的作用力之后,知道分子间的作用力不但存在于极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还存在于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且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实质是一种电性吸引。由此可推知,当带电玻璃棒与非极性分子接近时,也应该能吸引非极性分子。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翻阅了一些书籍,了解了分子间作用力和极化问题的有关知识。当非极性  相似文献   

2.
许多物质的分子具有极性。但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尚无分子极性这方面的实验。本文向读者介绍一种简而易行的有关分子极性的演示实验,供教学时参考。 一、实验原理 极性分子是指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分布不均匀的分子,常用图中两端分别有十、一的长方圆角形图表示。在没有外电场作用时,极性分子相互间排列是杂乱无章的,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它们作定向的有序排列,如图1甲和乙。  相似文献   

3.
我有不同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教学》97年第1期上刊载了《对高二化学必修课本中的一处探讨》一文,作者认为:乙烯通入溴水时生成1.2一二溴乙烷是次要反应,生成澳乙醇是主要反应.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就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乙烯易发生加成反应,不是说没有条件.实验证明:把干燥的乙烯通入澳的无水四氯化碳溶液,是很难发生加成反应的,但当加入一点水时,就立即反应使溴水的颜色褪去.这说明溴与乙烯的加成是受极性物质如水的影响的.实际上就是澳分子和乙烯双键受极性物质的诱导,首先各自发生了极化:当两个被极化的分子相互接近时,又各自使对方的极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证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实验的质疑江苏吴县角直中学(215127)胡家桢演示水分子是极性分子的实验时,有这么一种情况:把摩擦带电的玻璃棒接近水流,故然可以观察到水流的方向发生了偏移;但是,如果用CCl4代替水作上述实验,也同样可以使液流的方向发生偏移.造...  相似文献   

5.
新编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课本化学第二册,第一章第三节增添了证明水是极性分子,CC(?)_4是非极性分子的演示实验,它以宏观的生动的实验现象揭示了抽象的微观的事实,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演示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有碍学生形成正确概念的现象,如用带电量较大的玻璃棒或塑料棒分别过分靠近细水流和细 CC(?)_4液流时,会看到细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2年化学教学大纲要求,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内容属于B层次即:知道“是什么”,能根据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别有关的材料.因此教学要求比原来有所提高,故引导学生了解分子极性判定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分子极性概念,提高准确判定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两个静电演示实验的改进时春华(江苏省淮安市铁工中学,223281)“法拉第圆筒实验”和“电场线的形状模拟”实验是高中物理“电场”部分的重要演示实验.做好这两个演示实验,有助于澄清学生对电场线和静电平衡这两部分内容的模糊认识.笔者在准备模拟电场线的形状...  相似文献   

8.
《化学教学》1997年第5期刊载了谭和生老师的文章,阐述了实验室用一体积酒精与三体积硫酸混合加热制取乙烯的现象及解释,得出了“碳是制取乙烯的催化剂”的结论.笔者经反复实验及研究,认为碳在制取乙烯反应中的作用机理不应以“催化剂”一词来描述.众所周知,由乙醇制备乙烯,实质上是乙醇的脱水过程.接反应条件不同,可以发生分子内脱水而生成乙烯,也可发生分子间脱水而生成乙醚.乙醇的分子内脱水反应是消除反应.浓硫酸在此反应中起着催化剂和脱水剂的作用.乙醇在硫酸存在下,发生醇的碳氧键断裂,并在o碳原子上消除一个氢原子生…  相似文献   

9.
当教学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的有关理论知识时,学生学习起来颇感吃力。其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相似文献   

10.
在化学和物理学中,分子像原子一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佛加德罗以盖—吕萨克气体化合体积定律(在任何含有气态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或反应后生成的各种气体的体积,在同温同压下互成简单整数比)为基础,进行了合理的概括和推理,引入了“分子”的概念,并把它与“原子”的概念区别开来而又相互发生联系,从而提出了“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内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就是现代化学书上的阿佛加德罗定律。这一学说使得分子理论在后来获得很大发展,为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仅就该定律在中学化学内容中的有关应用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年高考化学复习资料,是根据八○年高考复习大纲的基本精神,在分析七九年高考复习和高考试卷情况的基础上,收集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对七九年的化学复习资料进行补充、调整、提高而编写成的。为了便于教师使用这本复习资料,试作以下几点说明: 一、为便于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复习资料按八○年考纲要求,补充和加强了基础知识。其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部分,增加了反应的热效应、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化学电源的有关知识。“元素及化合物的基本知识”部分,增加了钙、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这样,元素周期表中的主族便都有了代表元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元素周期律。“有机化学基本知识”部分,增加了丙烯、丁二烯、卤代烃,含氮化合物等,补充了糖类的有关内容。目的在于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加深对各类有机物在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电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电场的存在呢?许多老师在讲授“电场”这一概念时,常常通过与重力势能的类比,提出电场的存在: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作用力是通过一种特殊的物质即重力场作用的,同样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也是通过一种特殊的物质即电场作用的.这种方法显得有理无据.事实上,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小实验让学生“感受”电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实验的生活化、简单化、微型化是本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家庭实验能集这“三化”于一身,必将成为实验教学的重要形式,为体现这一点,现行人教版教材从九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分别选编了14个、5个、7个、4个家庭实验,可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往往是一语带过。因此,笔者认为应重视家庭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从广义上讲,相似相溶原理的意思是“结构相似者易互溶,结构越相似溶解得越好;结构不相似者不易互溶”.从狭义上讲,相似相溶原理的意思是“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相似相溶原理在化工、科研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就其中几个重要的方面归纳如下:一.推断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已知某些物质的极性大小,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可推断它们在某些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例如:①已知H2、O2、N2、CO2、Cl2等是非极性分子,NH3、HCl等是极性分子,由此可推…  相似文献   

15.
谢海红 《学苑教育》2012,(16):87-87
一位老师在讲解极性键、非极性键与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关系时说:“03是仅含非极性键的极性分子。”这里面明显存在知识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电偏转”与“磁偏转”的比较南京市金陵中学朱建廉为了控制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常使带电粒子进入电场或磁场,在电场力或磁场力的作用下.使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这就是所谓的“电偏转”和“磁偏转”.电场与磁场相比较,由于其基本特性以及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特征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有许多初中化学实验涉及“先”与“后”的顺序问题,如果漏掉了其中一步或将“先”与“后”颠倒,轻则浪费时间和药品,影响实验效果,重则使实验失败,甚至发生事故.初中化学实验中主要有以下一些实验操作的“先”与“后”问题,在学习时必须弄清.  相似文献   

1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有自己的独立性,又与其它学科之间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视为化学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如何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笔者认为:掌握重要的数学方法是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依据.本文结合具体实例阐明数学方法在化学解题中的运用.1.变更问题法在解答某些化学问题,根据问题的结构特征和内在规律,利用简单化原则,把问题适当变更,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吴振中 《物理教师》2004,25(7):3-43
新版高中物理第三册“全反射”一节提到:“全反射现象是自然界里常见的现象.例如,水中或玻璃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明亮,就是因为光线从水或玻璃射向气泡时,一部分光在界面上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不再提:“露水珠或喷泉的水珠,在阳光照耀下,格外明亮,也是因为射进水珠的光在水珠内发生全反射.”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水珠格外明亮”与全反射无关.  相似文献   

20.
彭友山 《物理教师》2004,25(8):24-24
楞次定律在“电磁感应”一章中是重要的知识点,要讲好这一节只靠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觉得还不够,也有些过于呆板,不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楞次定律演示器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一个“楞次定律演示摆”,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