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验经济时代,消费升级需求突出,文化与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沉浸式文化体验的快速发展。面对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过度依赖技术场景、内容单一、易于复制、延续性不强等现实问题,文章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结合现有文献,明确了“互动”在沉浸式文化体验中的重要作用,并揭示了沉浸式文化体验中互动设计的核心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发现:沉浸式文化体验中,互动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场景设定、情境打造、情感提炼、集体兴奋和意愿强化等五个环节是在沉浸式文化体验中实现互动设计的基础和前提,并分别从活动前准备、活动中升华、活动后延续三个方面提出了沉浸式文化体验中互动设计的实现路径及具体的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2.
沉浸式数字叙事是融合沉浸式叙事与数字叙事的新兴叙事形态,目前已在数字人文项目中得到应用。本研究对沉浸式数字叙事进行全面调研,旨在为沉浸式数字叙事实践提供参考。调查总结沉浸式数字叙事的应用场景和实现路径,发现当前沉浸式数字叙事的应用场景主要涉及四大领域,实现路径综合采用了多种叙事主体组织形态、叙事策略和技术手段。基于调查结果,建议沉浸式数字叙事实践可向平台化、多技术栈、多模态方向发展。最后,以“闽台缘历史文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为例,提出一种实用的沉浸式数字叙事项目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3.
占琦 《新闻知识》2023,(5):67-73+95
沉浸式文旅的风靡,使真人NPC作为一种新兴职业进入大众视野。从游客到玩家,从凝视到参与,从观赏到互动,沉浸式文旅体验中,真人NPC通过符号表征建构自我身份,既是文旅游戏的“摆渡人”,又是体验互动的“掌控者”,全知视角固化其角色地位和玩家认同。真人NPC通过符号包装重塑文旅场景,全感官包裹增强现实性的“真”,开放叙事再造合法性的“善”,深度互动营造戏剧性的“美”,全感官演绎场景维度。通过符号消费生产文旅价值,耦合游戏空间、文化空间和消费空间,黏合玩家对文旅场景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促进空间消费。真人NPC已作为沉浸式文旅景观存在,但“工具人”“舒适物”“消费品”的刻板印象,易使其在符号消费和过度营销中迷失自我,从而导致情感耗竭。  相似文献   

4.
“沉浸式阅读”是伴随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而衍生出的新兴阅读方式,借助丰富的内容叙事和场景呈现打造多感官的阅读体验。国家图书馆打造的“《永乐大典》VR全景文化典籍”项目,是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古籍文献阅读服务相融合的应用创新。该项目以“时空重构”铺陈宏观全景视野,微观叙事注重细节“形神兼顾”,打造了“入幻出实”的古籍历史美学,并通过布局主题宣传矩阵实现了富媒体化传播,今后将强化“内容为本”、探索“共享体验”、开拓“合作运营”,在选题、叙事、场景、服务和渠道五个维度继续深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图5。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5.
邢淑慧  李翔 《东南传播》2022,(5):127-130
在知识视觉化的后现代欲望中,电视文化节目的沉浸式传播继承并颠覆了传统媒介传播的特质,成为“第三媒介时代”的主要传播模式。本文以电视文化节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戏剧“影视化”表达和技术赋能强化身体沉浸感的传播特点,从叙事、视听感官和意识三方面阐述沉浸感营造来自虚拟与现实的界限破壁,从而思考电视文化节目传播的价值取向,以供更多的文化节目取长补短、开辟创新。  相似文献   

6.
文章详细介绍了公共图书馆沉浸式阅读空间改造的背景,分析了近年来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发展的新特点(包括:从馆内延伸至馆外,注重设计理念,多层次多功能的阅读空间,新媒体技术的融入等),认为改造沉浸式阅读空间,需要保持内容与环境并举,用细节设计来实现沉浸感受,并模拟读者真实的沉浸式阅读体验来测试空间改造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数字叙事理论,以两个典型的抖音“书单号”为研究对象,力图分析内容生产者在短视频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数字叙事策略。研究发现“书单号”的短视频内容生产呈现出典型的数字叙事特征,多模态、交互式、沉浸式叙事已成为短视频图书营销的主要叙事策略,情绪共享、知识焦虑、成就动机的叙事策略为图书营销提供了基于情感、认知和社会的沉浸式叙事体验。由此,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在数字叙事环境下短视频对图书媒介的再媒介化过程。研究也表明,“书单号”的内容生产和传播实践受到图书营销和平台商业文化的影响,其叙事空间进一步窄化,导致内容同质化、空泛化等传播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苏瑞竹  赵梓璟 《图书馆界》2022,(6):66-71+78
阐述虚拟偶像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场景,探索图书馆发展虚拟偶像的路径。研究表明,虚拟偶像在图书馆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展阅读推广,促进非遗产文化传承以及与读者实时互动;二是形成与用户共建共享的阅读推广模式。对图书馆虚拟偶像建设路径的探索发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虚拟偶像在众多场合提供优于真人的服务,可以打造有内容、有特色的“网红打卡点”和沉浸式多功能空间,吸引更多的用户利用图书馆。最后,图书馆可以利用投票来遴选虚拟偶像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王川川 《传媒》2020,(2):67-69
近年来,网络自制节目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不断向沉浸式传播方向发展,通过突破时空局限,实现技术增长和视听体验的沉浸式包围;通过突破情感壁垒,实现节目主题和文化情感的沉浸式交融;通过冲破单向维度,激发受众参与和社交圈层的沉浸式互动;通过冲破线性结构,构建故事讲述和多层语境的沉浸式叙事。在这种策略的指引下,最终实现提高观众黏度、提升节目品牌、延伸艺术想象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眭圆  张芷瑕  彭子易 《今传媒》2023,(11):114-117
在建党百年的关键历史节点上,全国各地掀起党史学习热潮,“红色文化+”模式应运而生,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新途径。家国教育与潮流文化巧妙碰撞,沉浸式红色剧本体验成为了党建活动的热门选择,“玩剧本学党史”成为当代青年独特的学习方式。本文系统介绍了红色文化融入沉浸式剧本体验的模式,分析了沉浸式红色剧本行业的市场评价、门店分布、体验单价等情况,以及沉浸式剧本体验的教育作用,提出了严格把关剧本内容、精准定位玩家市场、规范行业监管标准、实现产业跨界融合等对策,旨在推动沉浸式剧本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红色文化充分发挥思想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徐锦博 《视听》2023,(4):43-46
乡村题材网络电影《毛驴上树》《毛驴上树2:倔驴搬家》在内容上一改我国农村题材电影常见的套路化剧情、扁平化人物塑造、题材同质化等问题,以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展现了“第一书记”帮扶“毛驴们”摆脱贫困的事迹。电影创作者通过叙事空间的创新表达,将乡土叙事空间、情感叙事空间进行重新建构,以个体农民的情感作为主要叙事线索,展现了个体农民的情感世界,使得叙事空间架构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体会扶贫的过程,获得独特的视听感受。  相似文献   

12.
侯晓甜 《视听》2022,(4):55-57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云演艺作为一种文化新业态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在演出内容、呈现形式、互动过程、销售策略等方面均与现场演艺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受众对于云演艺的接受心理也具有新的特点.一是云演艺受众的接受态度呈现两极化趋势,二是云演艺受众具有娱乐放松、技术期待和社交互动三个方面的接受动因,三是云演艺受众在...  相似文献   

13.
杨扬  孙卫华 《当代传播》2023,(3):106-109
历经40年的央视春晚已经演变为一种高度仪式化的超级表演和媒介事件。本文运用仪式相关理论,对春晚40年的超稳定性结构文本,即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文化加冕叙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后现代转向,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叙事一方面使其具有了某种文化地标的象征意义,这对明确文化身份、确立国家认同意义重大;另一方面,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叙事形式大于内容,导致观众的离散式观看取代了以往的沉浸式观看,春晚由此变成了更大的社会交往场景的一部分。基于春晚仪式景观的文化意义,春晚的未来着力点不在于重新夺回客厅中心,实现观众的沉浸式共看,而在于对观众共在场景的营造。春晚需要打造“春晚+”的内容生产和播出模式,转换意义建构与互动的空间维度,重新挖掘仪式化传播的内在潜能,以实现从“共看”到“参与、共在”的新型文化广场的建构,缔造新技术语境下的集体文化新景观。  相似文献   

14.
姚洁 《青年记者》2020,(8):43-44
近年来,对于沉浸式传播的关注重新引起了人们对“身体与技术”这一问题的讨论。笔者以沉浸式传播中受众身体的空间感知、以往经验感知和情感感知作为切入点,探讨在虚拟现实取代受众的真实身体经验后,受众的身体经验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身体感知与沉浸式传播的结构性关系“身体”一直是哲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基础问题①。哲学领域中对身体的探索集中在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5.
移动互联环境下,用户的数字阅读行为日益普遍,沉浸式互动体验传播也因此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沉浸式体验理论和沉浸式传播理论为沉浸式互动体验传播在数字阅读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沉浸式互动体验传播可以提升读者的阅读审美体验,增大读者对数字阅读产品的接受程度,强化作品的教育引导功能.然而,沉浸式传播技术的更新、传播形态与作品内容的契合、对读者阅读心理的满足才能保障数字阅读产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6.
樊小玲 《现代传播》2022,(8):20-27+39
国际汉语教科书是不同文明间互动的文化再生产场域,基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其对话意识进行剖析,发现国际汉语教科书在中国形象生产中存在“缺乏明晰的言说对象意识与外位性意识”“独白式的单声语篇与自我沉浸式话语模式”“缺乏在听者统觉背景上建立自我表述的意识”等问题。只有将汉语教科书放置在说者与听者的文化脉络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语境中,在主体间性中明确“中国形象”的叙事对象;摒弃独白主义,在充分考量文本各种微观变量的基础上调整教科书的叙事模式;同时深入分析听者统觉背景的各因素,重构汉语教科书“中国形象”的叙事内容,才能真正地在对话关系中实现复调的文化再生产,推动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促进文明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十四五”背景下,苏州第二图书馆把智能技术与时下当红的沉浸式体验相结合,打造了面向公众的沉浸式智能借阅体验、面向儿童的沉浸式智能学习体验,以及音乐、数字、设计等一系列沉浸式主题智能复合公共文化体验空间。论文详细介绍了苏州第二图书馆沉浸式智能体验的实践经验,总结了沉浸式智能体验存在的问题,思考了沉浸式智能体验与公共图书馆深度融合的方向,展望了即将到来的沉浸式智能体验时代。  相似文献   

18.
沉浸式新闻是让受众以第一人称视角体验新闻故事中真实情景的新闻生产形式。5G时代,通过技术实现的超高传播速度和更广域的连接,为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沉浸式体验新闻的应用带来了更多可能。本文以中国青年报沉浸式体验新闻的探索与实践为例,从内容、制作、分发的流程上探讨沉浸式体验新闻带来的新闻报道模式转型及在新闻叙事上的创新,提出媒体不仅要将创意、技术和新闻推向一体化融合,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内容为王,把握5G赋能的全新机遇,打好媒体融合发展的精品"持久战"。  相似文献   

19.
沉浸式视频是一种新兴的媒介传播形式,其在满足受众特定功能性需求的同时,也对媒介发展起着正反双向作用。本文从沉浸式视频的传播特征、社会功能出发,在肯定沉浸式视频这类新兴媒介内容在满足人们各类需求的同时,也要警惕媒介沉溺、现实社会距离拉大、虚拟社区阶层分化、内容生产异化等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陈矿  黄旭 《视听》2023,(10):14-17
微电影借助自身制作简易、注资灵活、叙事多元和传播便捷的优势,在融媒体时代为城市形象建构和地域文化宣传提供了重要的媒介支持。多样化的微电影生产在电影文本内部呈现出丰富的城市空间表征,拓宽了人们的空间认知。以建构成都形象为主题的微电影依托地域文化符号的表达,完成城市空间的立体建构。微电影拍摄注重城市文化差异性的创新表达,体现成都古蜀韵味与消费文化。微电影中的成都社会空间书写不仅关注个体的生存价值,而且注重自我与社会空间中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